跳转到内容

User:一川晚照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溪桥晚兴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③ 。
 注释
 【注】 ① 郑协,南宋遗民。②芊芊:草木茂盛,有草盛无人赏的悲凄之意。③ 杜鹃:又称布谷鸟、子规,惯作悲啼,常引人伤感。
 这首诗虽然写的春日景色,出现在这首诗中的景物是优美、宜人的:有亭有渡,自然可憩可览;流平岸,草竿竿,方见春意盎然;一川晚照,正是“夕阳无限好”的时侯;人无事闲立,恰好景与神会;此时杨花扑袖成色,鹃啼入耳成声——诗中形、神、光、色、声,动、静兼备,境界很美。其实不然,此诗主人公的感情是凄楚悲凉的,心潮是起伏不定的。不但于亭基曰“寂寞”,于渡曰“野”,明确表露了作者感情,即使写春流也只说“平岸”(不同于“涨岸”、“拍岸”),写人只说“闲”,说“立”,写杨花只说“满袖”(是停止、冷落的,不是飞舞、生动的)——全是静谧、恬淡的。诗末的杜鹃,虽然声声聒耳,但“鸟鸣山更幽”,这几声鹃啼,却恰恰反衬了环境的清幽和作者的孤独。
 “寂寞亭基野渡边”,亭基以寂寞相饰,无疑是诗人内心寂寞的直接外现。“渡”以“野”饰,令人想起“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句,因无人才具“野”意,从而回应了“寂寞”二字。“春流平岸草芊芊”,春风送暖,本来是春潮涌动“江平两岸阔”的景象,而诗人却用“春流平岸”,来写春潮,从而使之显得板滞,了无生机。“草芊芊”本是春草茂盛,此时在“寂寞”与“野”的氛围里,也显得落落寡欢,无人欣赏。春日景色是如此萧衰,人究竟是怎样的呢?“一川晚照人闲立”,原来人在行将归去的夕阳里久久伫立着,“晚照”暗含了诗人“宋末遗民”的朝代末日,“闲”字早已失去了悠闲、闲适之趣,我们看到的是“闲立之人”对时局无可挽回、万般无奈的焦灼。主人公在想什么?他在痛悼亡宋,在为元朝入主中原而饮恨泣血。这,只要品味一下“听杜鹃”三字,读者就会明白。杜鹃,据传是望帝的魂魄所化,它的叫声凄厉哀婉,令人愁绝。作者是南宋遗民,他听泣血鹃声而动情,涌上心头的自然是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假如我们再把这鹃声放回到诗中所描绘的那个特殊环境中去,那么问题就更明显了:亭基寂寞,野渡无人,作为亡国孤臣,作者感到的应该是难堪的凄凉。春流已涨,春草又绿,然而国复何时?这里透露的不只是时不我待的焦虑,更多的是报国无日的怅惘。此时夕阳将下,鸟入林,兽归窟,作者不禁想到人将焉归?所恨的是野渡无舟可济,诗人只好任杨花牵惹情丝,凭鹃声献愁供恨了。。一声杜鹃的悲啼,叫破了诗人复国之愿,也许那满袖的“杨花”正是斑斑的“离人泪”。诗中流露了诗人作为亡国孤臣难耐的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