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董宗瑋)/工作區3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元素: 目前科學家已經發現總共118種的元素,這些元素依照性質可以分為兩組,這兩組分別為「天然元素」和「人造元素」以及「金屬元素」和「非金屬元素」。目前已知自然界存在的元素共有88種,其他元素則都為人造元素。人造元素是科學家在實驗室中,以人工方式製得,大多無法長久存在於自然界,世界上第一個被科學家合成的元素是「鎝」(ㄉㄚ)。

    • 金屬元素:

1.在常溫(25°C)常壓(1大氣壓)下,金屬元素除了汞是以液態存在,其餘都是以固態存在。(在天氣炎熱的時候,銫(Cs,熔點28°C)和鎵(Ga,熔點29.8°C)也可能以液態存在) 2.從外觀來看,金屬元素新切開的表面具有光澤,稱為「金屬光澤」,但金屬在空氣中表面容易生成氧化物而失去光澤。 3.金屬元素的外表顏色大部分都是銀灰色,除了金(金黃色)和銅(紅棕色)。 4.大多數金屬不易碎裂,其延展性佳。(「延性」可以拉成細絲。「展性」可以打成薄片。) 5.金屬可以導電與導熱,為電與熱的良導體。 6.金屬氧化物若可以溶解在水中,則水溶液呈“鹼”性。

    • 非金屬元素:

1.在常溫常壓下,非金屬元素除了溴是以液態存在,其餘皆以氣態或固態存在。 2.從外觀來看,非金屬元素的顏色差異很大:

 -1 碘為紫黑色固體  -4 溴為暗紅色液體
 -2 紅磷為紅色固體  -5 氯為黃綠色氣體
 -3 硫為黃色固體    -6 碳為黑色固體
 -7 許多氣體元素如氫、氧、氮為無色氣體

3.固態非金屬元素不具有延性以及展性,容易被敲碎。 4.非金屬元素不具有金屬光澤。 5.非金屬元素大多為電與熱的不良導體,除了碳元素所構成的石墨可以導電。 6.非金屬氧化物若可以溶解在水中,則水溶液呈“酸”性。

    • 元素的中文命名的規則:

有些元素的讀音是以其性質或採用外文讀音而定,例如:「氫」的讀音表示其為最輕的氣體;「鈉」的讀音是因為拉丁文第一音節的讀音近似「納」;「氯」的讀音表示黃「綠」色的氣體。 根據元素在常溫、常壓時的狀態,用不同的部首表示: 1.固態金屬元素以「金」字旁表示。 2.液態元素以「水」字旁表示。 3.氣態非金屬元素以「气」字頭表示。 4.固態非金屬元素以「石」字旁表示。

    • 常見元素:

@1@金(Au): 1.又名黃金,具有金黃色的光澤。 2.質地柔軟且不易生鏽,“其延展性是所有金屬中最佳的”。 3.金容易導電與導熱,“僅次於導電性第二好的銅”。 @2@銀(Ag): 1.具有白色光澤。 2.“在所有金屬中具有最好的導電及導熱性”。 3.銀的化合物可以用於照相底片和印相紙的感光材料。 4.溫泉地區和火山的空氣中含有「硫化氫」氣體,很容易與銀反應,在銀的表面上生成硫化銀的黑色斑點。 @3@汞(Hg): 1.俗稱水銀,密度13.6g/cm3,“在常溫下是液態的金屬”,常作為溫度計和氣壓計的材料。 2.在實驗室中若不慎將汞灑落,可以先用鋅粉或硫粉覆蓋一段時間,等待其與汞反應完後,再進行清除。 @4@鋁(Al): 1.具有銀白色光澤,導熱性佳,密度小,“是地殼中含量最豐富的金屬元素”。 2.“鋁的表面容易與氧反應生成氧化鋁,氧化鋁質地緻密且不易脫落,可以阻隔空氣中的氧氣與內層金屬鋁繼續發生反應”。 3.常作為飛機、3C產品外殼的材料。 @5@銅(Cu): 1.具有紅色光澤,因為銅的價格比銀低,常用於電線與電器等工業製品。 2.導電性良好,“僅次於導電性最佳的銀”。 3.銅的合金:青銅和黃銅

-1 青銅為銅和錫(Sn)的合金(口訣:清洗(青錫)),具有硬度大、易於鑄造和耐腐蝕等特性,是人類最早使用的合金之一。
-2 黃銅為銅和鋅(Zn)的合金(口訣:黃鋅(一位歷史人物)),因為容易鑄造與加工,故普遍使用。

@6@鎢(W): 1.是堅硬且不容易熔化的金屬,熔點高達3415°C,“是金屬元素中熔點最高的”(“所有元素中熔點最高的為碳”)。 2.可以作為電燈泡中的燈絲。 @7@鈦(Ti): 1.是銀灰色的金屬元素,密度小,堅固且耐腐蝕,在地殼中主要以二氧化鈦的形式存在。

-1 二氧化鈦是無毒的白色粉末,俗稱鈦白粉,是製成油漆、瓷釉的顏料,也是修正液的成分之一。

2.“鈦的表面容易形成保護薄膜”,是耐腐蝕的優良材料。 @8@鐵(Fe): 1.依鐵的含碳量的高低依次可以分成生鐵、鋼、熟鐵,自然界的鐵礦大多為含鐵的化合物,從煉鋼廠初步煉製出來的鐵稱為「生鐵」,含碳量及雜質相當多,因而生鐵質硬而脆、熔點較低。將生鐵再冶煉,除去生鐵中的含碳量及雜質後,就成為很純的鐵稱為「熟鐵」。熟鐵富延性以及展性。大部分的生鐵可以用來煉鋼,鋼的含碳量介於生鐵和熟鐵之間,兼具生鐵和熟鐵的優點,用途很廣。 2.不鏽鋼是鋼與鎳(Ni)、鉻(Cr)的合金,可以用來製造各種廚具、餐具。 3.電話卡、電腦磁片、錄影帶和錄音帶上所塗的一層磁性物質,通常是鐵的氧化物。 @9@硫(S): 1.俗稱硫磺,是無臭、無味、質脆的黃色固體,不溶於水,常出現在火山噴氣口或溫泉出水口。 2.製造火藥、硫酸的重要原料。 3.硫化氫是一種無色、比空氣重、具有特殊臭味的有毒氣體,通常出現在自然界的火山氣體及硫磺溫泉的蒸氣中。 @10@磷(P): 1.可以分為白磷與紅磷兩種。

-1 白磷毒性強且性質不穩定,不溶於水,在溫度34°C以上會自燃,必須保存於水中,可以用於製造磷酸及肥料或煙霧彈。
-2 紅磷呈暗紅色,常溫下化學性質較安定,常用來製作火柴盒側面的原料。

@11@矽(Si): 1.“是地殼中含量第二高的元素,僅次於氧”,通常以二氧化矽或矽酸鹽的形式存在於岩石、砂礫或各種礦物之中。 2.常作為乾燥劑及常見的玻璃製品,也是製造矽晶圓的重要原料。 @12@碳(C): 1.鑽石、芙和石墨都是由碳所組成,但因原子排列方式的不同,造成性質和形狀均有不同,“石墨和芙是非金屬元素中唯一可以導電的元素”。 2.石墨呈黑色,質地柔軟,容易被剝落,可以製成鉛筆筆芯或乾電池的正極碳棒。 @13@氮(N): 1.“在乾燥空氣中含量最多,約占空氣總體積的78%”。 2.不可燃、不助燃,在室溫下幾乎不與其他物質發生反應。 3.在食品包裝中填充氮氣可以降低氧氣濃度,防止食品變質。 4.液態氮為無色液體,溫度極低(約-196°C),可以用來迅速冷凍、保存臍帶血及活體組織等。 @14@氧(O): 1.是無色、無臭、無味的氣體,具助燃性,“約只占乾燥空氣總體積的21%(含量占第二位)”。 2.難溶於水,因此使用排水集氣法收集。 3.除了供給動、植物外,也常應用在醫療、航空方面或是作為焊接物品的助燃物。 @15@氬(Ar): 1.“是乾燥空氣中含量第三多的氣體”。 2.屬於鈍氣。 3.可以用於焊接金屬或填充燈泡,以防止金屬與氧氣反應。 @16@氖(Ne): 1.屬於鈍氣。 2.填入氖氣的燈管在通電時會發出紅光,可以做成霓虹燈。 @17@氦(He): 1.屬於鈍氣。 2.密度小,“僅次於最小的氫”。 3.可以代替氫氣填充氣球與飛船。


還有一大堆特徵要寫




化合物: 化合物透過加熱、照光或通電等方法可以分解出元素或新的化合物,這類使化合物“分解”變成兩種或兩種以上新物質的化學變化,稱為「分解反應」,簡稱「分解」。相反的,兩種不同的純物質可以反應生成一種新物質的化學變化,稱為「化合反應」,簡稱「化合」。

化合物依照其性質分類為有機化合物、無機化合物、分子化合物和離子化合物等,有機化合物和無機化合物是一組的,以後再加以描述。

恐懼症類別

A

B

C

D

E

F

G

H

I

K

L

M

N

O

P

R

S

T

W

X

  1. ^ 1.0 1.1 Robert Jean Campbell. Campbell's Psychiatric Dictiona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375–. ISBN 978-0-19-534159-1. 
  2. ^ Gould, Dr. George Milbry. The Practitioner's Medical Dictionary 2nd. Philadelphia: P. Blackiston's Son & Co. 1910: 100. 
  3. ^ 3.0 3.1 3.2 The Absolutely Scariest Colors Imaginable. Colour Lover. [7 July 2014]. 
  4. ^ Moye, David. Hannah Matthews Suffers From Koumpounophobia Or 'Button Phobia' (VIDEO). Huffington Post. 2012-06-29 [2013-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