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User talk:Huhushi~zhwiki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何處是我家

《何處是我家》(Nirgendwo in Afrika / Nowhere in Africa ─ 意譯為「在什麼都不是的非洲某處」)是由德國作家 史戴芬妮‧子白希(德音音譯)(Stephanie Zweig)於西元一九九九年(民國八十八年)寫的自傳小說。本書曾高度的被德國民眾歡迎,曾好幾個星期被列入最暢銷書。史戴芬妮‧子白希 用自己的童年為了逃避納粹而移居非洲英國殖民地 ─ 肯尼亞(Kenya)的遭遇做為題材。


書中以西元一九三八年瑞第力希(德音音譯)(Redlich)家由德國為了逃避納粹而遷移至當時的非洲英國殖民地肯尼亞Kenya)為背景。瑞第力希是猶太人家庭,即使當時並不是虔誠的猶太教徒,只是生入猶太人的家庭,其實本身自認為是德國人。此書以女兒 黑姬娜(德音音譯)(Regina)的眼光敘述故事。


德國導演 卡洛琳内‧琳克(德音音譯)(Caroline Link)於西元兩千零一年(民國九十年)把此書編寫為《何處是我家》劇本,並作了一些改變。最中要的改變在於母親 耶特爾(德音音譯)(Jettel)在書中並沒有發生過外遇。


主要角色

父親 ─ 韋特‧瑞第力希 Walter Redlich

母親 ─ 耶特爾‧瑞第力希 Jettel Redlich

女兒 ─ 黑姬娜‧瑞第力希 Regina Redlich

韋特的摯友 ─ 韋特‧許斯金德 Walter Süßkind

图象版权

Template:Reallydelete--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05:30 2006年4月25日 (UTC)

关于截止頻率的图片

你好,注意到你上传Image:Highpassfrequency.jpg一图,但上传同时就打上了{{delete}}标签。很困惑你的做法,因为这个标签代表请求该图被删除,在贡献者只有你的情况下,管理人员完全可以快速删除它。但这张图还被一个条目使用着,似乎与请求删除矛盾。请你决定是否去除{{delete}}标签,3日后还保留的话,该图会被去除。

另外,你的讨论页是用于他人与你讨论用的,可目前看你似乎把它当成了一个资料本用。— fdcn  talk  2006年04月28日23:52 (UTC+8 07:52)

Template:先令 (同字)页面存废讨论通知

您好,您先前创建或编辑的页面Template:先令 (同字)已被列入页面存废讨论列表中,正在投票表决是否应该删除。有编者认为条目可能不符合维基百科的收录方针,并已经解释了原因。(参见维基百科不是什么

我们欢迎您参与讨论并留下关于条目是否符合方针、应当如何处理的意见;请在WP:页面存废讨论#Template:先令 (同字)中留下您的意见。记得使用~~~~签名。您也可以在讨论期间改写您原先的条目,但请不要移除条目顶端的条目删除模板。谢谢合作,祝编辑愉快!—RalfX2010年5月6日 (四) 15:08 (UTC)[回复]

请补充檔案File:Good Bye Lenin.jpg的版权或来源信息

歡迎參與維基百科。您所上載的檔案File:Good Bye Lenin.jpg由於沒有註明上載頁面所要求的所有資訊,將作快速刪除處理。請補充所需的所有資訊,包括填寫上載頁面的虛線方塊內所有欄目,以及使用了適當的檔案版權標誌。維基百科嚴格規範圖片上載手續,是為了避免侵犯版權所致,多謝您的注意和合作。--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4年4月14日 (一) 01:35 (UTC)[回复]

File:Nirgendwo in Afrika2.jpg的快速删除通知

您好,您创建的页面被提出快速删除,该条目很快会由管理员进行复核并决定是否保留。
維基百科非常歡迎您的編輯,但請先看看編輯幫助維基百科不是什麼,以免犯了常見的錯誤

请不要自行移除快速删除模板,快速删除旨在加快處理顯然不合適的頁面。若您认为删除理由不合適或您已对条目做了改善,请在被提删页面快速删除模板的正下方加入{{hangon}},并在条目的讨论页中说明理由。您亦可以与提删的维基人进行沟通或者至存废复核请求处提出申请,多謝合作!
幫助:互助客棧 · 刪除指導 · 存廢覆核請求 · IRC聊天頻道--ZLC.lclc 2014年6月25日 (三) 13:26 (UTC)[回复]

您的賬戶將被重新命名

2015年3月20日 (五) 10:11 (UTC)

已完成重命名

2015年4月23日 (四) 01:42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