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 |
---|---|
Chung Hwa Book Company, Limited | |
公司类型 | 股份有限公司 |
统一编号 | 03156408 |
成立 | 1912年1月1日 |
创办人 | 陆费逵、陈寅、戴克敬、沈颐等人 |
代表人物 | 张敏君(目前代表) |
总部 | 中华民国台北市内湖区旧宗路二段181巷8号5楼 |
产业 | 出版业、资讯软件服务业、 |
产品 | 文教书籍、文具用品 |
员工人数 | 20人 |
实收资本额 | 新台币10,000,000元 |
主要子公司 | 无 |
网站 | www |
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通称中华书局,是中华民国一家从事书籍出版发行业务的私营企业。总部位于台北市。
历史
成立初期
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商务印书馆出版部主任陆费逵与戴克敦、陈寅等约请编辑人员秘密编写新教科书[1]。
1912年1月1日,中华书局与中华民国同时成立,由陆费逵、陈寅、戴克敬、沈颐等集资创办于上海,宗旨为“弘扬中华文化,普及民智教育”,原是一个综合性出版社。在中华民国全国各大城市如南京、杭州、广州、太原、天津、北平、青岛、重庆、梧州等地设有分局四十余处。开业后,中华书局提出“教科书革命”和“完全华商自办”的口号,与商务印书馆竞争。首先出版的《中华教科书》,以其国旗图案抢占了大部分教科书市场[1]。
1913年,英属香港分局及新加坡分局成立。更拥有大印刷厂三所,其一为香港印钞部,拥有当时世界最新、最大的凹凸版机,专印凹凸版,如有价证券、钞票、邮票及印花税票等,享誉海内外,在文化界有不可抹灭的贡献。之后文明书局、民立图书公司和聚珍仿宋印书馆并入中华书局,迅速发展成为当时中国民间第二大出版机构[1]。
中华书局秉持“弘扬中华文化,普及民智教育”的创局宗旨,首先致力于出版小学、中学及师范教科书。后开始编纂字辞典等工具书,以为教学及学生修业之用。
当时,中华书局云集了一大批专家学者及社会名流,如:梁启超、于右任、范源濂、马君武、田汉、张闻天、潘汉年、徐志摩、钱歌川、陈伯吹、张相、舒新城等,出版了《中华大字典》、《辞海》、《四部备要》、《古今图书集成》等有影响的书籍,国共内战时期曾参与金圆券印发。
中华书局主要出版了二十四史及《清史稿》点校本,以及《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唐文》、《全唐诗》、《全宋词》、《古本小说丛刊》、《甲骨文合集》、《殷周金文集成》、《资治通鉴》、《文苑英华》、《太平御览》、《永乐大典》、《册府元龟》、《清实录》、《光绪朝朱批奏折》、《中华大藏经》等。又陆续推出重点丛书如“新编诸子集成”、“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历代史料笔记丛刊”、“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中外交通史籍丛刊”、“中外关系史名著译丛”、“中华史学丛书”等。另外,中华书局在开业之初出版发行的杂志风行一时,号称“八大杂志”,有《中华教育界》、《中华小说界》、《中华实业界》、《中华童子界》、《中华儿童画报》、《大中华》、《中华妇女界》以及《中华学生界》[1]。
中华书局编辑部附设图书馆,1916年开设藏书楼,1925年改称图书馆。
抗战时期
中国抗日战争期间,商务印书馆东方图书馆被战火烧毁,中华书局图书馆成为民间出版机构附设图书馆中藏书最多的一家。当时,中华书局图书馆藏书50余万册,有丛书、类书、地方志、金石书画、工具书、教科书、报纸杂志等[1]。
1942年2月,于重庆成立中华书局总管理处,使图书出版工作不受影响。
1945年,中华书局设立台湾分局,销售原版书籍。
1946年6月,中华书局总管理处由重庆迁回上海。
迁至台湾
1949年8月,中华书局总管理处迁至台北市,正式在台湾办公。
1951年,中华书局在台股东办理登记。
1952年9月19日,中华民国经济部核准登记成立“台湾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1980年7月23日,经济部核准台湾中华书局更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1993年,中华书局突破传统书店模式,首创台湾独一无二的主题性书店“传记之家”。
没落与重振
21世纪初,中华书局曾暂停出版业务,现已恢复营运[2]。
2018年5月1日,中华书局语文类新书正式上架贩售,包含林语堂长女林如斯的《唐诗选译》中英文对照版本、谢无量《诗学指南》及《词学指南》、陆家骥 《古文闲话》与《词人词事趣谈》等。中华书局的主要出版物是英文小说《飘》(《乱世佳人》)及其续集的译本和《大英百科全书》的繁体中文版,以及出版其他书籍如太平洋旅馆集团创办人蔡实鼎《儒商》。2024年4月中华书局出版加拿大华裔诗人文刃《千山独行-古诗文集》共三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