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信义新村 (香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信义新村为一系列由(英语:Lutheran Villages)为“基督教世界信义宗香港社会服务处(现为香港基督教服务处)”于1960年代于香港乡郊地区兴建的徙置房屋,用以安置贫困的寮屋居民及艇户。通常模式系由理民府拨地、由信义宗香港社会服务处向海外国家如新西兰英国筹募建筑费、然后由入住的居民组织“改善生活合作社”负责日后的维修保养。

信义新村(马草垄)

1962年11月29日落成揭幕,落成时共设单层平房60间,分3列12座依山兴建,每座由4间至6间连接。依山而建,维持良好通风、采光及景观。每平房面积13呎9吋x18呎,[1] 全村设水井两口及男女厕各一座。入伙同日成立“信义新村改善生活合作社”,负责本村的维修保养及将来铺设水喉等发展项目,每户每月缴交社费港币1元及租金5元。当年新村落成的纪念碑至今仍存村旁。

新村安置了马草垄旧村村民。他们原居于深圳河畔低洼地带,每遇大雨,深圳河洪水泛滥频频。遂由大埔理民府拨出官地及开辟地盘,并由“基督教世界信义宗香港社会服务处”捐助全数建筑费用共港币188000元。[2] [3] [4]

信义新村(马鞍山)

由“基督教世界信义宗香港社会服务处”所建,1961年11月底全部入伙。一共8座平房,每座供2伙人入住,容纳约170人。1962年成立“马鞍山信义新村改善生活合作社”,负责本村的维修保养及发展。[5]

有资料指兴建马鞍山信义新村是为了收容1962年因台风温黛袭港而失去家园的马鞍山居民,此说法明显与报章报导不同。

信䕏村(长洲)

信义新村(长洲)第一村

由“基督教世界信义宗香港社会服务处”兴建。原选址为长洲北部小鬼湾(今小贵湾)山上,邻近今日长利公园一带。其后更改为“大石口电灯厂后面”(今风帆径尽头) [6]

第一村26间双层平房共52单位于1967年3月22日揭幕。建筑费港币370500元,由英国“牛津委员会饥荒救济金”及瑞典捐赠,并由南约理民府拨出官地及铺设道路街灯。每单位面积23呎x12呎,入伙时每户已有自来水、电力供应,惟仍须使用公共厕所。居民由长洲乡事委员会及信义宗香港社会服务处甄选,主要来自长洲东湾大菜园大石口之寮屋居民,俱为内地逃港难民。[7][8] 

1970年,该村加设“梁志信义村福利中心”,作为附近一带村民娱乐、进修甚至托儿之用,资金主要源自美国德州达拉斯公益信托基金会捐赠,并以该基金会长梁志博士命名。

信义村_梁志福利中心

信义新村(长洲)第二村

1968年3月29日入伙。单位36个,其中26个由西德“路德会”捐赠建筑费,另外10个由新西兰CORSO会捐赠建筑费。位于第一村西南面位置[9]

信义新村(塔门)

塔门渔民村2005
塔门渔民村2005

正式名称为“塔门渔民新爱信义新村”,但通称“塔门渔民新村”。1964年11月24日奠基,1965年11月29日落成入伙,同日“塔门渔民改善生活合作社”成立,负责该村的维修保养。共计双层平房40间,80个住宅单位,每个面积320平方呎,总共容纳80户。由“基督教世界信义宗香港社会服务处”联络“新西兰海外救济会”,后者捐出港币52万兴建。[10][11]

信义新村(青衣)

参见信义新村 (青衣)粤语信義新村 (青衣)

参考资料

  1. ^ 阮志. 越界:香港跨境村莊及文化遺產. 香港: 三联书店. 2016: 48. ISBN 978-962-04-3777-9. 
  2. ^ 华侨日报, 1962-11-29
  3. ^ 华侨日报, 1962-11-30
  4. ^ https://today.line.me/hk/pc/article/%E8%A1%97%E7%9F%A5%E5%B7%B7%E8%81%9E%EF%BC%9A%E9%A6%AC%E8%8D%89%E5%A3%9F+%E4%BD%8E%E7%AA%AA%E6%B0%B4%E7%81%BD%E5%81%B7%E6%B8%A1%E6%99%82-pPeRP6
  5. ^ 华侨日报, 1962-07-21
  6. ^ 华侨日报, 1964-03-03
  7. ^ 华侨日报, 1966-11-19
  8. ^ 华侨日报, 1967-3-23
  9. ^ 华侨日报, 1968-01-08
  10. ^ 工商晚报, 1964-11-25
  11. ^ 华侨日报, 1965-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