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颌龙属
噬颌龙属 | |
---|---|
头骨标本的照片(上)、3D扫描(中)、描绘图(下)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蜥形纲 Sauropsida |
总目: |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
目: | 蜥臀目 Saurischia |
科: | †艾雷拉龙科 Herrerasauridae |
属: | †噬颌龙属 Gnathovorax Pacheco et al., 2019 |
模式种 | |
†卡氏噬颌龙 Gnathovorax cabreirai Pacheco et al., 2019
|
噬颌龙(属名:Gnathovorax)是一属艾雷拉龙科的蜥臀目恐龙,化石发现于巴西南里奥格兰德州的圣玛利亚组,年代为三叠纪晚期卡尼阶,约2亿3323万年前。模式种兼唯一种卡氏噬颌龙(Gnathovorax cabreirai)是由克里斯蒂安·帕切科(Cristian Pacheco)等人于2019年描述、命名。正模标本是个几乎完整、保存良好且关节相连的骨骼,是目前所发现最完整的艾雷拉龙科;附近还发现了喙头龙目、犬齿兽亚目的遗骸。这样状态极佳的标本提供了过去艾雷拉龙科所知甚少的解剖学资讯,如颅内软组织。[1]
发现
正模标本CAPPA/UFSM 0009是一具几乎完整、部分关节仍连接的骨骼,仅缺少部分左胸带和左前肢,在2014年发现于巴西南里奥格兰德州圣若昂-杜波莱西尼的马切尚(Marchezan)遗址。这个地点保存了巴拉那盆地坎德拉里亚(Candelária)连续面的圣玛利亚组岩层。化石与其他关节连接的原带齿兽类骨骼一起发现于泥岩层中。这层泥岩当时被一层含有关节脱落喙头龙目遗骸的砂岩层所覆盖。这些发现代表了马切尚有多样性高的动物群落。附近地区的对应岩床测量年代为晚三叠世卡尼阶中期,约2亿3323万±73万年前。[1]
2019年,克里斯蒂安·帕切科(Cristian Pacheco)、罗德里哥·穆勒(Rodrigo Temp Müller)、马克斯·蓝杰(Max Langer)、弗拉维·普雷托(Flávio Augusto Pretto)、雷纳度·克伯(Leonardo Kerber)和瑟吉欧·迪亚斯·达席尔瓦(Sérgio Dias da Silva)发表、命名并叙述了单型属。属名由希腊语的gnathos(颌部)和拉丁语的vorax(贪婪,vorō〔吞噬〕+−āx〔倾向〕)组成;种名纪念发现标本的古生物学家瑟吉欧·富塔多·卡布雷拉(Sérgio Furtado Cabreira)博士。[1]
分类
噬颌龙属于艾雷拉龙科,这是一群中小型肉食性恐龙。叙述论文中的支序分类学分析辩证道艾雷拉龙科属于基础蜥臀目,排除于兽脚亚目与蜥脚形亚目之外。在科内,噬颌龙与艾雷拉龙、圣胡安龙构成多分支系统。支序图如下方所示:[1][2]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
| |||||||||||||||||||||||||||||||||||||||||||||||||||||||||||||||
古生物学
噬颌龙的正模标本保存良好到叙述者得以重建出脑部的数位内模。它的小脑有很大的小脑侧叶窝(floccular fossa lobe,FFL),通常(但不是全部)被认为是脑部管理眼睛、头部和颈部活动的区块。此特征为多数古生物学家认为较大的FFL代表着活跃掠食者的习性,并用来解释为何这在后来的蜥脚形亚目减少、兽脚亚目则否的现象。噬颌龙提供的软组织资讯与艾雷拉龙科的其他食肉证据(如牙齿、爪子)相符。根据形态变异分析,艾雷拉龙科与肉食性基础蜥脚形亚目的牙齿比例与兽脚亚目的略微吻合,但艾雷拉龙科与蜥脚形亚目彼此并不吻合。可以推测,在三叠纪的卡尼阶,艾雷拉龙科占据大型掠食者栖位,而小型蜥脚形亚目占据小型肉食性、或杂食性栖位。在诺利阶艾雷拉龙科和肉食蜥脚形亚目灭绝后,兽脚亚目成为多种体型等级的优势掠食恐龙,并促进蜥脚形亚目演化成更大型、专注植食性的生态位。[1]
参考来源
- ^ 1.0 1.1 1.2 1.3 1.4 Pacheco, Cristian; Müller, Rodrigo; Langer, Max; Pretto, Flávio; Kerber, Leonardo; da Silva, Sérgio Dias. Gnathovorax cabreirai: a new early dinosaur and the origin and initial radiation of predatory dinosaurs. PeerJ. 2019. doi:10.7717/peerj.7963.
- ^ 存档副本. [2021-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