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利·维瑟尔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埃利·维瑟尔1986年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Elie Wiesel
2012年的维瑟尔
出生埃利瑟·维瑟尔
Eliezer Wiesel

(1928-09-30)1928年9月30日
 罗马尼亚王国锡盖特
逝世2016年7月2日(2016岁—07—02)(87岁)
 美国纽约州纽约市
职业作家、学者、活动家
国籍 美国
民族犹太裔
母校巴黎大学
主题犹太人大屠杀、宗教、哲学
代表作》(1960年)
奖项诺贝尔和平奖(1986年)
总统自由勋章
国会金质奖章
罗马尼亚之星勋章
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配偶马丽雍·罗斯
(1969年成婚;2016年夫故)[1]
儿女1子

埃利瑟·“埃利”·维瑟尔(Eliezer "Elie" Wiesel,1928年9月30日—2016年7月2日)[2][3],是一位作家、教师、活跃政治家、诺贝尔奖得主犹太人大屠杀的幸存者。第一本作品《》描述他一家人在纳粹集中营的遭遇,影响力和《安妮日记》齐名。诺贝尔奖委员会赞誉他是“人性的使者”、“充斥种族歧视世界中的重要精神领袖”,维瑟尔领奖时致辞“不管世上何时何地有人类受苦受辱,一定要选边站。保持中立只会助长压迫者,而不是受害者。” 奥巴马称他是“本世代人类的道德之声,也是全球的良知。”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说“他是黑暗中的一道光,永远相信人类良善面。” [4]

2016年7月2日,以色列犹太大屠杀纪念馆证实维瑟尔逝世,享寿87岁。[5]

生平

1928年出生于锡盖特(现于罗马尼亚境内),他与家人在二次大战中被关押到纳粹德国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母亲、妹妹死于集中营毒气室,父亲在布亨瓦德集中营死于痢疾。美军1945年进入集中营,营救受害者,维瑟尔当年17岁。战后他和幸存的2位姐姐于法国团聚,他曾住在法国孤儿院,后毕业于巴黎索邦大学,在犹太报纸担任记者数年。[4]

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埃利·维瑟尔为地上2层的左起第7人,位在木柱旁、时年16岁)

1963年成为美国公民,与妻子马丽雍.维瑟尔(Marion Wiesel)住在康乃狄克州。他曾于1980到1986年任美国大屠杀纪念委员会主席,1985年获美国总统雷根颁发国会金质勋章,1992年获老布希总统授予总统自由勋章。曾任安德鲁.美隆人文科讲座教授,被授予最高荣誉的“校级教授”资格。

维瑟尔于1986年获颁诺贝尔和平奖挪威诺贝尔委员会誉他为“人类的使者”,指出他经过种种艰难而产生的词句,有着“他对于希特勒的死亡集中营内一切耻辱及对人道彻底藐视的个人经历”,以及他“对和平之业的实践与奋斗”,维瑟尔已向人类交递了“和平、赎罪与人性尊严”的有力启示。[6]

他着有57本著作,其中最具名的,是记述他在大屠杀期间与被监禁于数个集中营的经历的自传、第一本著作《》。他在其他领域的作品也为文学宗教学贡献良多,并记录了他自身对犹太灵性的阐述。

美国前总统小布希在其自传《抉择时刻》中表示,维瑟尔对他说:“总统先生,你有责任对邪恶采取行动。”布希在书中指出,维瑟尔激动的将海珊比作如同纳粹般残暴。

他创设的基金会曾发起联署,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释放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刘晓波,外界常引用他的名言来讨论六四事件[4]

著作

名言

  • 不管世上何时何地有人类受苦受辱,一定要选边站。保持中立只会助长压迫者,而不是受害者。
  • 忘记罹难者就等于二度杀死他们。我无法阻止第一次死亡,但一定会尽力防止他们被二度杀害。
  • 没有哪些人种更优越;没有哪些宗教较次等。所有的集体判断都是错的,只有种族歧视者才会做出集体判断。
  • 爱的相反不是仇恨,而是漠不关心。美丽的相反不是丑陋,而是漠不关心。生命的相反不是死亡,而是介于两者间的漠不关心。
  • 友谊对人生来说比爱情更重要。爱情可能造成困扰,而友谊则只有分享。

参考文献

  1. ^ Central Synagogue. centralsynagogue.org. [2017-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8). 
  2. ^ 埃利·维瑟尔,大英百科全书. [2009-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7). 
  3. ^ Langer, Emily. Elie Wiesel, Nobel laureate and memory keeper of the Holocaust, dies at 87. 华盛顿邮报. 2016-07-02 [2016-07-02] (英语). 
  4. ^ 4.0 4.1 4.2 諾貝爾 和平獎得主 維瑟爾逝世 集中營劫後餘生 著作《夜》揭納粹罪行. 苹果日报. 2016-07-03 [2016-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04). 
  5. ^ 历经纳粹集中营 诺贝尔得主维瑟尔辞世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央社,2016年7月3日
  6. ^ 1986年诺贝尔和平奖新闻稿. [2009-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06). 
  1. 美国前总统小布希执政回忆录Decision Points

外部链接

演讲与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