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墓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墓券又称买地券地券幽券买地莂中国古代的随葬明器,质料一般为方形或长方形的石、玉、砖、铅或竹木,上面刻有或写上文字。

中国人从1世纪至20世纪使用墓券,在时期,许多墓葬都有墓券,现存墓券多来自10-14世纪。宋朝下令编辑的《地理新书》,对使用地券有专门记述,号召人们使用标准墓券。

墓券主要内容有三项:买地、镇墓、解除。早期汉代的地券内容以买地为主,后来的则有镇墓、解除之意,宋以后的墓券则又以买地为主。有些地区墓券只言买地,如六朝初期三吴地区;有些地区则只有镇墓和解除内容,如敦煌吐鲁番

人们相信,为死者造墓,先要向地下神明“买地”,确认死者墓地的使用权,已获地下神灵认可,向地下诸神宣告用地的合法性。随葬的墓券,就是与神灵交易的凭证。因此,有些墓券内容彷照真实的地契。其次,墓穴也许会占用先死之人的墓地,或被后死者,乃至邪神恶鬼侵占。墓券可保证死者在地下世界免于各种土地所有权的纠纷。如果在丧葬中没有买地立契,就是“盗葬”,不仅对死者不利,还会殃及死者在世的家人。

在宋代,墓券通常一式两件,一件在葬礼上向神灵诵读,然后埋在举行葬礼的祭坛神像面前的地下,第二件墓券则埋在棺椁之前。这表明一个墓券献给神灵,一个留给死者保存,两者各存有一份地契,将来若有“冢讼”,墓券就是死者权利的凭证。

镇墓是指借用神灵的权威来震慑邪鬼,或强调生人与死者从此分居两地,死者不要侵扰生人,或以文告形式通知地府官员接纳死者入地。汉代墓券所凭借的神灵,多是天帝北斗君。南北朝一些道士所制的墓券,则称引太上老君。自汉代起,中国墓葬中往往也安置镇墓石,以求“亡人安宁,生者福寿”。

解除是为死者或生人解除疾病和罪过,或以咒术将祸害转移到他人身上(或转移到随葬的偶人身上),或解除因动土而触犯土神带来的灾祸,或解除凶气。

东汉时中原部分墓葬中还有镇墓瓶。镇墓瓶或作罐、瓮、盆等,多为陶质容器,其表面或内壁写有文字,称镇墓文、解注文。其后镇墓、解注之意已归并到墓券中,故中原地区不再使用镇墓瓶。(但在六朝,西北地区仍有使用。)

参考书目

刘屹:《敬天与崇道——中古经教道教形成的思想史背景》(北京:中华书局,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