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寄药包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寄药包是一个装有各种家庭常备药的大药袋,由药厂的配送员宅配及寄放至各家中,并以先使用后付款的方式定期结账和补充、更换药品。台湾人也称这种寄药包制度为“药品宅急便”或“行动药房”,[1]主要盛行于1930-1970年代。

历史

寄药包源于日治时期约1930年代,从日本传入台湾的“家庭配置”售药制度。[2][3]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和一般医院的医药费过于昂贵等原因,寄药包盛行于台湾。[4][5]战后时期约1950年代,因为台湾政局渐稳且成药利润佳,民间对制药的投资意愿提升,[6]此时中央也未有完备的制药相关法令,使药厂数量遽增,因此1950-1970年间寄药包最为兴盛。直到1970年代起由于医疗普及和中央颁布药物药商处理法而开始式微,1980-90年代后加上台湾实施全民健康保险制度,寄药包逐渐消失。[4][7]

药包特色

外观

寄药包为约八开大小的纸袋,上方有打洞穿绳让民众挂于墙上。[8]其正面印有商标、药厂名称、电话、标语及绘图等。除此之外日治时期需印有“总督府认可”或“大日本政府认可”的字样,战后时期改为“台湾省卫生处许可”,1970年代后则变为“中华民国卫生署许可”。[9]背面印有食物禁忌一览表和计数表,计用药数量及标明各药品名称、主治功能。[8][10]

内容物

寄药包里面装有各种家庭常用备药的药包或药水瓶,种类包括头痛、肚子痛、止吐、止泻和万金油等以治疗一般常见症状,[1][8]由于当时民众多不识字,各药品包装上除了文字还加上图片辅助说明,以简单漫画呈现药包治疗症状,或画有代表谐音的图案表达药用,例如:虾、龟、扫帚三者并排的图案即是以闽南语发音表达其为气喘用药,而柑橘加毛蟹则是感冒药。[1][3][8][11][12]

销售与运作

药厂的业务员(俗称配置员、卖药郎、送药生、寄药仔等)[3]通常带着寄药包(此处指装药包的木箱,其外覆盖墨绿帆布袋,袋上印有红色“寄药包”字样)[2]以步行或骑自行车的方式,到各家推销或寄送药品。寄药包以先使用后付款的方式运作,药包寄放在家中后,业务员约三至六个月回来巡视,依据药品开封数量计费结账及补充、更替药品,民众也可同时订购新药品。[2][3]

参考资料

  1. ^ 1.0 1.1 1.2 吴秋儒. 直销式药品贩售─ “寄药包”行业文化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12:6.
  2. ^ 2.0 2.1 2.2 寄藥包. 典藏网. 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 [2023-02-09]. 
  3. ^ 3.0 3.1 3.2 3.3 50年代博物館閱覽全文. www.museum50.com.tw. [2023-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8). 
  4. ^ 4.0 4.1 李巧雯. 嘉南药理大学的肇建、发展及展望研究: 创办人王趁先生及嘉药大学的肇建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14:6.
  5. ^ 吴秋儒. 直销式药品贩售─ “寄药包”行业文化.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12:14-15.
  6. ^ 吴秋儒. 直销式药品贩售─ “寄药包”行业文化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12:19-20.
  7. ^ 吴秋儒. 直销式药品贩售─ “寄药包”行业文化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12:23.
  8. ^ 8.0 8.1 8.2 8.3 科技人文雜誌. www.taichung-life.com.tw. [2023-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9-08). 
  9. ^ 吴秋儒. 直销式药品贩售─ “寄药包”行业文化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12:26.
  10. ^ 吴秋儒. 直销式药品贩售─ “寄药包”行业文化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12:33-36.
  11. ^ 高振兴. 寄藥包-蝦龜嗽. 开放博物馆. [2023-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09) (中文(繁体)). 
  12. ^ 吴秋儒. 直销式药品贩售─ “寄药包”行业文化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12: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