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杨伯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杨伯龙

籍贯 四川省顺庆府邻水县
出生 康熙二十五年八月十五日(1686年10月2日)
逝世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
墓葬 县北梨树湾
配偶 罗氏荣、张氏
亲属 杨一儁[1],父杨曦垣,母廖氏[2]
出身
  • 康熙四十七年戊子科举人
著作
  • 《重修祝圣堂并置灯田记》[3]
  • 《新建佛来山藏经阁记》
  • 《延福寺经楼碑记》
  • 《重修万峰山寺记》
  • 《重修邓家河桥记》

杨伯龙(1686年10月2日—1770年),四川省顺庆府邻水县人,清朝政治人物。

生平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戊子科举人[4],雍正五年(1727年)任福建汀州府清流县知县[5][6];因被福建巡抚赵国麟弹劾贪赃革职[7]。后开复赴补签掣江西赣州府安远县知县[8];雍正十二年(1734年)任山西隰州大宁县知县[9][10][11][12]

纪念

邻水县内原有为其所立之“开晋循良坊”[13]

诗文

  • 《万峰山》
石磴披襟上。万峰吐暮烟。
花香林外度。霞色水中然。
泉响调琴瑟。风鸣奏管弦。
归途无限思。落日柳梢边。

参考资料

  1. ^ ‘邑东五十里许。有万峰山。层峦秀拔。迥接云表。其状若龙蟠。左右清泉。环绕如溪。山上有寺基三层。上为普贤殿。下为大雄殿。山门廊房僧舍靡不完备……后因余访先大父建坊遗迹。求记于予。予曰。兹山也。天呈其秀。地锺其灵。文峰叠峙于前后。清泉涌泻于左右。真胜境也。余大父总宪公向讲学于此。后职居清要。捐俸修葺。建立石坊。题名尚在。予薄宦归。两袖清风。愧无所助。谨为之勒石。以垂不朽’。杨伯龙《重修万峰山寺记》,[道光元年]《邻水县志》卷四
  2. ^ ‘杨曦垣以子伯龙贵,乾隆二年敕赠文林郎、山西大宁县知县,妻廖氏赠太孺人’。[道光元年]《邻水县志》卷二貤封
  3. ^ [道光元年]《邻水县志》卷四
  4. ^ ‘戊子科。是科照原额五十六名。并五经三名共中五十九名。向日正,成都县人……杨伯龙,邻水县人。’。[雍正]《四川通志》卷三十六
  5. ^ ‘清流县。知县……杨伯龙。邻水人。举人。雍正五年任’。[乾隆]《福建通志》卷二十七
  6. ^ ‘清流县。知县事……杨伯龙。邻水举人。雍正五年任’。[乾隆]《汀州府志》卷十八
  7. ^ ‘为清流县知县杨伯龙等贪赃请革职。雍正九年二月二十六日。福建巡抚赵国麟’。《清代吏治史料·目录二》,线装书局,2004.4,第517页
  8. ^ ‘臣杨伯龙。四川顺庆府邻水县人。年肆拾伍岁。由康熙肆拾柒年举人。原任福建汀州府清流县知县。开复赴补。今签掣江西赣州府安远县知县缺。钦惟皇上。仁育群生。智周万物。备刚健中正之德。锡福绥猷。弘经纶参赞之功。励精图治。澄清仕路。官方肃而大法小廉。怀保黎民。惠泽周而人安物阜。太和翔洽。两仪胥昭。至治之休。瑞应叠臻。四海共呈文明之彩。臣草茅下士。樗栎凡材。本一介之至微。思寸长之欲效。初膺简命发往闽中。恭聆圣训之提撕。深沐皇恩之浩荡。委盘查于汀郡。效力未及一年。蒙实授于清流。履任已逾三载。原参之审案续经题明。开复之洪恩。实隆格外。兹掣补安邑。得觐天颜。感激倍切于当前。奋勉益深于再试。惟有凛遵圣谕。时时谨慎。居心恪守官箴。念念清操自矢。勤可补拙。不敢苟且以懈弛。俭以养廉。惟期循分而供职。凡属地方之要务。必思实力以遵行。庶几俯竭臣子之微忱。以仰酬高厚于万一耳。敬缮履历。恭呈御览。臣曷胜悚惕。恐惧之至。谨奏。雍正拾贰年肆月初壹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13
  9. ^ ‘杨伯龙。四川人。戊子举人。雍正十二年任’。[光绪九年]《大宁县志》卷三
  10. ^ [乾隆]《邻水县志》
  11. ^ ‘杨伯龙。康熙戊子科举人。历任福建清流县、山西大宁县知县’。[道光元年]《邻水县志》卷二
  12. ^ [道光十五年]《道光乙未增修邻水县志》
  13. ^ ‘开晋循良坊。为举人杨伯龙立’。[道光元年]《邻水县志》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