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生态葬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家属将骨灰埋葬在森林的树下,献上花束致意

绿色殡葬也称为生态葬自然葬环保自然葬循环再生葬英语green burial, ecological burial, eco-burial, natural burial),是当今推广的殡葬观念,鼓励人民以自然环保节能简约可持续的方法,占用较少的土地资源,用革新、有创意和低消费的方式开创新世代的殡葬文化。[1][2][3]

广义的绿色殡葬是指不刻意去抑制遗体分解现象,甚至是有意地去把遗体加速分解,让遗体能够快速且直接地被大自然回收,它可以是风葬天葬海葬水葬火葬土葬树葬、沙葬、冷冻葬水焚葬等形式;狭义的绿色殡葬则是指先将遗体火化以后,再将遗骨、骨殖或骨灰埋入土中,其上栽种树木、花坛、草坪加以纪念、追思和绿化环境,或是直接将骨灰洒向大自然的丧葬方式。

殡葬改革

森林葬

城市化工业发展导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加上土地资源缺乏,出现“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现象,一些政府开始倡导殡葬业进行改革,引导社会移风易俗,鼓励人民接受以节能、清洁英语Cleanliness、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办理丧事。[4][5] 在此趋势下,传统的土葬方式已开始不合时宜,火葬、拾骨葬等方式则得到大力推崇。[6][7]

1990年代之后兴起的树葬、海葬、花葬等生态葬形式,更加节约土地资源,还减少修坟立碑对石材、木材和其他丧葬用品的消耗,有益于生态环境,极大降低高昂的墓地价格给普罗大众的压力,也避免因办理丧事而出现的攀比之风。

丧葬方式

台北市阳明山公墓臻爱园花葬区

传统的殡葬文化强调的是保存遗体的完整性,刻意去抑制遗体在死亡后所出现的各种变化,通过冰存防腐或其他科学的技术,将遗体作短期或长期保存,防止遗体出现腐败的现象,让家族成员能在安葬遗体之前,有更长时间可以瞻仰遗容。

绿色殡葬并不刻意去抑制遗体的分解现象,甚至有意去加速遗体的分解,让其能够快速且直接地被大自然回收,强调“生命源于自然,也归于自然”、“让生命回归大地”的自然精神,将死亡升华为“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生命文化内涵。[2] 狭义的来说,则是指将死者的遗体火化,不修坟墓、不立碑文,亦不放进纳骨塔,用以下的方式来处理死者的骨灰。[8]

  • 纳骨砖、纳骨墙、纳骨廊道
纽约大理石公墓英语New York Marble Cemetery纳骨墙
纳骨砖、纳骨墙和纳骨廊道的概念是把骨殖(火化后的遗骨)研磨成粉状,装入小型的骨灰罐内,镶嵌在纪念公园的雕塑、花坛、围墙、廊道等庭园造景,与环境合为一体,虽是占用土地空间,但能保存骨灰,也有美化环境的功能。
  • 植存、树葬、花葬、草坪葬、森林葬(中国大陆统称为“循环再生殡葬”)
“植存”的做法是将骨灰装入可分解的容器,掘洞埋藏在森林或地下,其上种植树木花坛草坪,地面上没有多余的殡葬设施,位置可以再做循环利用;但在过渡的情况下,可以在边上建设刻有死者姓名、生殁年份等内容的标记,以兹纪念。[8] 骨灰中的养分可以用来滋养植物生长,让生命生于自然,归于自然,表现生命的再生与转换,有绿化环境的作用;同时,体现了“入土为安”的传统价值观,较容易被普遍接受。[9]
  • 抛葬、洒葬、撒葬(中国大陆统称为“生态殡葬”)
“抛葬”是将骨灰装入可分解的容器,抛投入河流湖泊大海;“洒葬”或“撒葬”是不将骨灰装入任何容器,直接抛洒在大海、山林、土壤天空大自然,骨灰洒出以后将不记姓名、不留痕迹,彻底不做保留。[8][10]
“海葬”是将骨灰撒入海洋中,其中一种常见的方法是采用抛葬的方式,将骨灰装入可分解的容器内,抛投入大海;或者是采用洒葬的方式,让骨灰彻底飘散在大海。[8] 还有一种称为“礁葬”的新兴方法,是将骨灰搀入在混凝土制成的人造礁球,投入在特定的地点让它化成珊瑚礁,维护海洋的生态。[11][12]

丧葬用品

传统的殡葬观念强调“隆丧厚葬”,丧葬用品经常添加许多铺张奢侈、突显气派和过度装饰的物件,不符合绿色殡葬的价值观念。

传统棺柩是以坚固的木材制作,价钱昂贵,且火化时耗时耗能不利于环保,上面添加的金属、塑料装饰和油漆彩绘产生的二𫫇英不但污染空气,也会损害火化炉具。环保棺柩使用无污染性的材料制作,常见的材质有柳条蔗渣板英语Bagasse蜂巢板英语Honeycomb structure树叶纤维等,火化时能迅速燃烧,价格低廉、无污染性,且节省时间和能源。[13]
  • 骨灰坛、骨灰罐、骨灰瓮、骨灰盒、骨灰袋
环保骨灰容器多数选用纸、竹、玉米等可分解的材料制作,埋入土壤或沉入海底一段时间后,可以在大自然中自然分解。
环保寿衣采用易燃的制作,不似普通衣物那样含有化学纤维,上面不用任何金属或塑胶制成的拉链钮扣和配件,燃烧时不会产生戴奥辛等有害气体,同时也避免燃烧的时候沾黑逝者的遗骨。[14]

电子挽额、挽联

挽额和挽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用来哀悼逝者所做的词语辞赋对联,用以歌颂逝者的生平、典范和品德,会于丧礼时悬挂在灵堂,具有装饰性也有表彰逝者的效用,丧礼结束后则依民间习俗随之焚化。

传统的挽额和挽联因为灵堂空间的不足,往往加以重叠悬挂,无法完整展示挽辞内容,失去表彰逝者的意义,再加上大量焚烧会造成的空气污染资源消耗,故中华民国内政部于2014年开始逐步推广“电子挽额平台”,既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又可以让丧亲家属随时翻查受赠的挽额内容。[15][16]

网络祭祀

网络追思祭拜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兴起的网络服务,具有灵活多变、方便快捷和跨越时空限制的特点,透过网络留言吊祭、献上虚拟祭品和鲜花,不须建设专门的祭祀场所,亦不须焚烧纸钱,同时避免彼此之间相互攀比祭品的多寡,从而达到节约和环保的目的。[17][18]

各地绿色殡葬

花坛葬

当世首个现代化的自然葬墓园是于1993年建立在英国卡莱尔公墓的林地墓区(The Woodland Burial),其后这种环保的自然葬法陆续传到北美、欧陆、澳洲、东亚等地,越来越多人选择这种方式来为自己的安息之所。

澳洲

根据澳洲公墓及火化协会(Australasian Cemeteries & Crematoria Association, ACCA)的说明,目前在南澳西澳塔斯马尼亚维多利亚新南威尔士均有可供自然葬的公墓。

加拿大

加拿大自然葬协会(Natural Burial Association, NBA)成立于2005年,其目的是要向民众推广自然葬,并协助业者建设自然葬墓区。

中国大陆

绿色殡葬服务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地区,这些地区的遗体火化比率较高,使得生态葬的推广较容易得到回响;此外,也与城市当下的环境污染人口稠密、土地短缺和物价高昂等现实问题密切相关。[19]

尽管如此,生态葬的形式首先要将死者火化,违背中华传统习俗中保留全尸的做法。再者,没有墓碑、不记姓名,不便子孙后代前往祭扫;加上仪式非常简单,没有传统的隆丧厚葬,容易使死者亲属背上“不孝”的罪名。[20] 因此尽管近几年来政府大力倡导,给予政策上的补贴,生态葬的比重仍然偏低。[21]

而在仍保留土葬习俗的农村地区,提倡的生态葬形式是遗体不置入棺材直接下葬,或者是使用秸秆压制的棺木;落葬以后不用修坟立碑,只在上面栽种树木、花坛或草坪。这种方式打破中国传统隆丧厚葬的观念,强调人死后回归自然,奉献自己的身体来滋养大地。[22]

近年,相关部门在各省强制进行“殡葬改革”,引起民间的争议。[23][24][25]

欧洲

在欧洲,骨灰不可随意撤在野地、森林或花园,瑞士是欧盟诸国中对死亡和墓葬采取最宽松标准的国家,人们可以决定把骨灰洒在空中、湖泊、森林、冰川或大自然。这种宽松的政策也吸引来自德国奥地利等周边国家的公民,将骨灰委托给瑞士的殡仪公司处理。[26][27][28]

德国法律禁止抛撒骨灰,也不准亲属将骨灰盒私自带走,即使是安置在家中也一样不合法;然而,近几年愈来愈多人有“回归大自然”的想法,所以很多人只能偷偷地进行,或是委托国外的殡仪公司来处理。[29][30]

香港

香港特区政府于2007年开始推动绿色殡葬,由食物环境卫生署负责监理,设立哥连臣角钻石山富山葵涌和合石长洲南丫岛坪洲8处纪念花园,以及塔门以东、东龙洲以东和西博寮海峡以南3处指定水域,共11处地点可供举行送别仪式或撒放骨灰;[31][32] 亦已设立“无尽思念”网上追思平台,让民众可以透过网络缅怀至亲,悼念先人。于2019年1月22日,食物环境卫生署推出“绿色殡葬中央登记名册”(Green Burial Central Register),让登记人在生前及早表达及规划回归大自然的心愿。[33][34][35][36]同时亦有多间殡仪公司提供绿色殡葬服务,协助家属申请及撤灰程序。

日本

日本自然葬法的历史悠久,散骨日语散骨(将骨灰撒在河川、大海或山林)在古时曾是主流的做法,淳和天皇(786年-840年)的遗言就是要将骨灰撒在山中,净土真宗开祖——亲鸾(1173年-1262年)最后的留言,则是希望死后将尸块投入水中喂鱼。1948年(昭和23年),日本政府制定《墓地埋葬法日语墓地、埋葬等に関する法律》,禁止将遗体、遗骨或遗发放在墓地以外的地区进行处理,违者可依刑法第190条——“遗骨遗弃罪”办理,所以“散骨”在战后就被全面禁止。

1991年10月,送葬自由倡导会(葬送の自由をすすめる会)在神奈川县相模滩举行“第一回自然葬”活动,引起社会大众的反响,让“自然葬”这个名词首次出现在众人的眼前。法务省对自然葬的非公式见解是“做为送葬的一项过程,有限度地进行并不构成违法”;当时的厚生省则表明“埋葬法针对的是墓地和埋葬的问题,自然葬并不在法律的对象之内”。[37]

澳门

澳门特区政府于2015年9月1日开始在氹仔沙岗市政坟场推行树葬服务,由民政总署负责监理。[38][39]

新西兰

新西兰自然葬组织(Natural Burials)由马克·布莱克汉姆于1999年成立,目的是经营自然葬公墓和向社会大众倡导自然葬法的观念,同时也有责任对自然葬公墓、殡仪业者、环保骨灰瓮和棺柩进行认证。

首个自然葬公墓于2008年建立在威灵顿,由威灵顿市政府和自然葬组织共同经营。

台湾

2002年公布的《殡葬管理条例》对环保多元葬法予以倡导规范,授权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订定“公墓外实施骨灰抛洒或植存之相关规定”,提倡“节葬”和“洁葬”的殡葬文化。目前全国“公墓内”可实施树葬、洒葬的地点有27处,“公墓外”植存地点有2处,可办理海葬的县市包括台北市新北市桃园市高雄市宜兰县花莲县台东县[1]

2009年2月3日,台湾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圆寂,指示“身后不发讣闻、不传供、不筑墓建塔、不立碑竖像、不捡坚固子,仪式以简约为庄严,恳辞花及挽联”;2月15日,他的骨灰由当任总统马英九等人,分5处植存在金山环保生命园区[40] 因此,吸引不少民众慕名而来,完成家属“与圣严法师同葬”的心愿。[41]

高雄殡葬管理处长谢汀嵩表示,选择树葬的人2年暴增6成,每一年多接近1000人,因此计划在杉林区和燕巢区增辟共8百个树穴。[42]


在各种环保葬法当中,花葬、树葬相对受欢迎,占所有环保葬人数的9成之多。

英国

英国自然葬墓园协会(Association of Natural Burial Grounds, ANBG)由自然死亡慈善中心于1994年成立,成立目的是帮助人们建设理想的墓地,适时给予会员指导和协助,并制订自然葬业者的行为准则。

美国

美国首个“绿色墓地”是于1998年在南卡罗来纳州建立的拉姆齐溪保护区(Ramsey Creek Preserve)。

争议与问题

生态殡葬是建立在火化的基础,相对而言,将无法避免火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首先,建设火化场将永久占用大量的土地,直接影响可耕作土地的面积;其次,火化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电能柴油瓦斯,并向大气中排放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含硫化合物等大量有害物质,造成环境和空气的污染。再者,火化场周边环境累积大量的灰尘,将对周遭的农业林业经济社会发展带来负面的影响。[22]

针对火化所产生的各种弊端,专家、学者和利益团体提出“深埋土葬”的概念,提出人死后不进行火化,用可降解的环保棺材装殓,深埋葬在地底之下,其上不修坟头、不立墓碑。由于深埋土葬不修坟立碑,所以不占用土地也不影响耕作,而且避免了建立火葬场、骨灰堂等场所所占用的地方;也不存在火化过程中消耗大量能源和排放废气的问题;并且,埋在地底的遗体会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成可供植物根系吸收的有机肥料,可视为逝者对子孙后代的宝贵贡献。[43]

另见

参考资料

  1. ^ 1.0 1.1 中华民国内政部民政司. 環保自然葬介紹. 内政部全国殡葬资讯入口网. 2010-08-17 [2016-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2. ^ 2.0 2.1 曾伟强. 綠色殯葬追思無極. 安然集. 2013-04-06 [2016-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5). 
  3. ^ What is a green burial?. GreenBurials.org. [2016-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5). 
  4. ^ 崔海梅. 浅谈绿色殡葬与环境保护. 中国殡葬协会. 2016-01-11 [2016-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24). 
  5. ^ 郭慧娟. 臺灣殯葬環保問題面面觀. 台湾殡葬资讯网. 2013-06-05 [2016-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30). 
  6. ^ 殡葬改革调查:死人活人“争”地现象随处可见. 光明日报 (凤凰网资讯). 2011-04-26 [2016-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0). 
  7. ^ 理想的殯葬方式. 文山礼仪. [2016-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8. ^ 8.0 8.1 8.2 8.3 自然葬的做法. 台湾殡葬资讯网. [2016-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07). 
  9. ^ 樹葬說明. 宜兰县殡葬管理所. [2016-01-15]. [永久失效链接]
  10. ^ 灑葬說明. 宜兰县殡葬管理所. [2016-01-15]. [永久失效链接]
  11. ^ 海葬新法骨灰變珊瑚礁. 苹果日报. 2004-09-27 [2016-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7). 
  12. ^ 观沧. 長眠海底 骨灰化作礁球護生. 人间福报 (人间社). 2008-11-05 [2016-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9). 
  13. ^ 吕焯均. 環保慳錢 焚化省時 政府引入紙棺材. 苹果日报. 2006-11-22 [2016-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5). 
  14. ^ 罗正明. 環保壽衣 衣點也不含糊. 自由时报. 2005-12-19 [2016-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4). 
  15. ^ 中华民国内政部民政司. 內政部「電子輓額平台」介紹. 内政部全国殡葬资讯入口网. 2014-09-11 [2016-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9). 
  16. ^ 中华民国内政部民政司. 節葬潔葬 全國通用電子輓額系統上線. 内政部全国殡葬资讯入口网. 2014-12-12 [2016-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17. ^ 陈美宝. 通識路路通:網祭雖方便恐損孝道承傳. 文汇报. 2010-06-23 [2016-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0). 
  18. ^ 罗广仁. 網路祭祖線上追思 兩岸官方都鼓勵. 大纪元时报. 2007-04-05 [2016-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9). 
  19. ^ 响水县民政局、刘晓妍、张小东. 关于绿色殡葬的分析和探讨. 盐城市民政局. 2011-12-28 [2016-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2). 
  20. ^ 清明祭祀與移風易俗. BBC中文网. 2011-04-05 [2016-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1). 
  21. ^ 大家談中國: 墓穴「吃緊」還是綠色殯葬「病態」?. BBC中文网. 2015-03-27 [2016-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4). 
  22. ^ 22.0 22.1 金石、黄瞡. 生态葬现状调查现状. 西安晚报 (新浪新闻中心). 2005-04-22 [2016-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1). 
  23. ^ “平坟运动”:折腾死人为哪般. 腾讯评论. 2012-11-19 [201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5). 
  24. ^ 安庆禁止土葬,多位老人自杀. 纽约时报中文网. 2014-05-29 [201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5). 
  25. ^ 推行殡葬改革简单粗暴,应该叫停. 检察日报. 2018-07-31 [201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5). 
  26. ^ Gaby Ochsenbein. 洒在瑞士乡间的骨灰. Swissinfo.ch. 2011-09-06 [2016-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9). 
  27. ^ 将骨灰撒向大自然. Swissinfo.ch. 2008-11-29 [2016-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0). 
  28. ^ 陈玉慧. 回歸大自然,瑞士辦得到. 2008-12-19 [2016-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2). 
  29. ^ 德國喪禮文化與習俗. 台湾殡葬资讯网. 2013-09-13 [2016-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0). 
  30. ^ 德國基督徒屬意森林為最終安息地. JGospel. 2012-04-02 [2016-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2). 
  31. ^ 免費在紀念花園撒放骨灰.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食物环境卫生署. [2016-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32. ^ 撒放人類骨灰在香港海域內.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食物环境卫生署. [2016-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0). 
  33. ^ 食環署設立綠色殯葬中央登記名冊. 香港政府新闻公报. 2019年1月22日 [2020年7月2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9月1日). 
  34. ^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到訪新葵涌紀念花園後會見傳媒談話全文. 香港政府新闻公报. 2019年1月22日 [2020年7月2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9月1日). 
  35. ^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會見傳媒談話全文. 香港政府新闻公报. 2019年4月10日 [2020年7月2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8月31日). 
  36. ^ 改善流產胎處理及持續推廣綠色殯葬. 香港特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 2019年11月3日 [2020年7月2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7月25日). 
  37. ^ 散骨に関する法律. Serai. [2016-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31). 
  38. ^ 民政總署九月一日起提供樹葬服務.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民政总署. 2015-08-28 [2016-01-22]. [永久失效链接]
  39. ^ 罗惠旋. 樹葬雖好仍需宣傳推廣. 澳门日报电子版. 2015-05-05 [2016-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2). 
  40. ^ 张励德. 聖嚴 骨灰植存 3萬人送行. 苹果日报. 2009-02-16 [2016-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04). 
  41. ^ 王柔婷. 植存環保葬 金山園區要等半年. 联合新闻网. 2015-09-14 [2016-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5). 
  42. ^ 宅女贞德. 塵歸塵、土歸土!台灣環保「樹葬」人數暴增6成 高雄計劃增800樹穴. TEEPR亮新闻. 2021-04-06 [2016-02-21]. 
  43. ^ 张存义. 遗体强制火化与生态葬法比较暨建议. 《三农中国》季刊.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2011-07-28 [2016-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9).  参数|journal=与模板{{cite web}}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journal}}|website=) (帮助)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