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金包里广安宫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金包里广安宫建庙伊始之开漳圣王神像,自清朝乾隆年间迄今已有近300年历史。

金包里广安宫,初名聚星堂日本投降后更名为广安宫。位在台湾新北市金山区金包里街的一座道教庙宇,又称“金山老街庙”,在金山老街的中心点。主奉漳州府的乡土神开漳圣王,配祀关圣帝君天上圣母福德正神观音菩萨太岁星君等。

庙史沿革

清代乾隆年间有福建漳州府陈姓先民入垦金包里(金山),初期建筑草庵供奉随身奉祀的开漳圣王陈元光将军伉俪香火(包括开漳圣王神像,开漳圣王暨夫人神主宣德铜炉等,均系自漳州府随明清移民奉请抵台),定名聚星堂。因多为陈氏同宗子弟祭拜,又称陈圣王公庙,简称圣公庙,属于陈氏家族庙性质,今日金包里陈氏宗亲会等陈氏宗族后人仍持续参与广安宫放水灯等宗教活动。

嘉庆道光同治光绪日治年间曾经数次重修,金包里老街居民亦多所膜拜,是北台湾最早的“开漳圣王庙”之一。

位于金包里街的中央的金山广安宫。

金包里陈姓宗族拓垦史

据学者考察[1]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金包里堡以及桃涧堡已有汉民入垦,明郑(1628-1683年)亦曾北伐屯垦于此,继开辟于康熙时期,至雍正间已成街市。乾隆十年(1745年),有漳州移民来金包里开辟道路,凿圳灌田地以大开[2]
而最早移民金包里之陈氏宗族,其一脉即随明郑北伐而来,屯垦于金包里老街,今万里国姓埔相传即为当时驻军屯田之所在[3];另一脉则系漳州府南靖漳浦诏安等县之移民,因当地腹地狭小、资源不足故渡海来台,自金包里水尾港登陆。
旧属陈氏族庙之广安宫所在老街,即为拓垦时期之旧街市。

二度移民

同治六年(1867年),发生基隆北海岸大海啸,金包里地区伤亡逾400多人[4]

日治初期义民领袖简大狮率众抗日,频繁活跃于金包里及邻近大屯山区各古道,并伺机袭击日军。1896年,义军攻击驻守在金包里街慈护宫的日军宪兵队,引来日军报复式的攻击,纵火焚毁金包里市街,仅街口的慈护宫及少量建筑幸存[5]

多次遭逢天灾战乱,致使原居金包里市街之陈姓宗族分支迁移屯垦他处,是为文史研究中所称之“二度移民”。亦即自漳州渡海来台之陈氏先民,先于金山生活了一段时间,部分支族为避祸迁徙至金山六股地区(包括顶六股、下六股及南势湖等三地)[6]竹子山山麓(倒照湖)及半岭、西势湖(今法鼓山)一带,另有部分支族则迁居台北社子岛宜兰员山等地[7]

台北“社子岛”地区
19 世纪初期,闽人陈请、陈仲山、陈天赐、陈赞、陈奇能等人,由金包里迁移开辟社仔庄地区(今之台北市社子地区)[1]

宜兰员山“金包里古”地区
文史工作者采集纪录,宜兰县员山“金包里古”地区,为漳州人陈德利等人自金包里(今新北市金山区)移居而来,移居时期从清嘉庆年间开始,抚番拓垦,并以原居住地为名,故称“金包里古”。根据宜兰员山“金包里古”当地口述历史表示,当初共有五十位自金山移民宜兰的先民,其中一位被原住民所杀害,剩下四十九人。四十九人中,有人背着玄天上帝、有人背着开漳圣王神像来到宜兰员山,后来并筹建“玄开庙”供奉,与金包里堡“开漳圣王陈圣公庙”同出一源。后来这些移民从道光年间开始,以陈奠邦为垦首,统领地方公共事务,排难解纷,而“金包里古(股)”即代表系这些来自“金包里”的移民们所统领共有。2020年1月,时任广安宫住持之陈宥成先生也表示,先民移居宜兰时,多从金山广安宫分灵供奉,据传宜兰地区有22间以上的开漳圣王庙,祖庙均为金山广安宫,而广安宫也长期与宜兰地区的宫庙交流[8][9]

陈氏拓垦重要人物

  • 陈德利,金包里陈氏宗族移居宜兰员山庄“金包里古”之第一人,率众抚番拓垦,并以原居住地为名。[7][10]
  • 陈奠邦(—1824年),原籍漳州,金包里陈氏宗族移居宜兰之后人,嘉庆12年(1807年)担任街总理,拓垦宜兰溪北地区,统领地方公共事务,排难解纷。嘉庆15年,率地方移民首领头人分段修筑噶玛兰城[11]
  • 陈以德,金包里陈氏宗族移居宜兰员山庄“金包里古”之后人,光绪16年(1890)秀才,曾任仰山书院山长。
  • 陈 路,金山半岭地方士绅,曾集合地方力量,修筑半岭古道,并将简大狮麾下之抗日义民亡骨安葬于半岭古道旁,建应公庙四时祭祀。民国后,为当地茶叶产业发展,率同民众争取修筑产业道路,其中一段即为今日之新北 22-1 号乡道。
  • 陈登科(1817年—1900年),清道光年间金包里茶农后人。陈氏宗族开基祖于清康熙年间自福建漳州府南靖县移民至台湾金包里社北海岸,短暂居住金包里老街后,入赘林姓平埔族。后集合陈姓四大房宗长开发石门小坑、金包里半岭山土地,进行茶叶种植及稻田开垦。陈登科等人于石门、半岭山地区,广泛种植硬枝红茶、乌龙茶、包种茶、铁观音茶等高品质茶叶,面积达 1,500 余公顷,为大清帝国及日治初期赚取大量外汇,为北台湾最早的茶叶经济专区之一[12]。陈登科族人并为半岭古道开辟者,畅通金包里山地与平地之间的交通功不可没。
  • 陈杨某(1899年—1991年),金山半岭地方闻人,原籍日治时期石门庄老梅(公地),适陈木火,拓垦金山半岭山茶叶产区,为当地著名媒人,促成金山、石门等北海岸地区婚配逾千对,促进女性经济自主,望重乡里。陈杨某并茹苦孤育独孙陈银欉,亦为半岭地区闻人,曾任彰化银行董事、薇阁基金会暨中小学首席执行官,常年投身教育、公益等事业,获金山初中、成功高中、东吴大学等多校荣誉校友,并开办金山初中清寒奖学金。[13]

民间传说

台湾日治时期大正年间,雕塑分灵神像“二王”,迎至内湖碧山岩开光点眼,典礼完毕,金山的善信欲将二王神像放在辇轿(两人抬的小神轿)之上,要抬回金山,谁知神像连同轿子突然飞出庙外,众人急急追赶,至公馆仑(今万里区磺潭)失去踪影,公馆仑乡民则表示看见此神轿往金山方向飞去,善信追不到,只好回庙里报讯,谁知神像连同辇轿已在庙中神案之上,从此金山传言;“金山二王爷,免扛自己行”,而从此公馆仑檀越笃信二王,每逢庙会,必定迎接二王神像到当地接受烧香礼拜。

外部链接

参考文献

  1. ^ 1.0 1.1 程大学,2000年10月,《台湾开发史》,页179,众文图书出版公司
  2. ^ 《台北县志》
  3. ^ 江佳瑾,金包里. 文化部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21-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8). 
  4. ^ 〈清朝同治时代--金包里附近之地壳变动〉,《台湾博物学会会报》第十二号,1913年10月20日,冈本要八郎
  5. ^ 張健豐,尋找金山的古早味. 观察杂志. [2021-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9). 
  6. ^ 〈万里、金山、汐止客家巡礼〉,《新北市客家志系列》,2012年12月,新北市政府客家事务局
  7. ^ 7.0 7.1 〈寺庙、土地与人民的历史关系之探讨 - 以宜兰县员山乡金包里古玄开庙为例〉,《台湾文献》,第60卷第1期,2009年3月,张文义
  8. ^ 前兰阳技术学院教授张文义2020年1月11日采访纪录
  9. ^ 解開百年歷史之謎,啓動溯源之旅. 桃园新闻网. 2020-01-15 [2020-01-17]. 
  10. ^ 何里庭,宜蘭詔安客屬村落的文化網絡與認同-以游氏宗族與寺廟為例. 中华民国客家委员会,国立交通大学客家社会与文化所. [2021-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27). 
  11. ^ 《噶玛兰厅志》卷四,下
  12. ^ 陈志豪,2021年9月,《草山红-阳明山国家公园的茶叶发展史 1830-1990》,页134,阳明山国家公园管理处及卫城出版共同出版
  13. ^ 世界陳姓宗親總會理事陳銀欉 熱心公益 助人無數,為金山陳家之光. 全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