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饿鬼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饿鬼草纸

饿鬼梵语प्रेतPreta巴利语Peta),又称祖父鬼(梵语:Pitṛ,英语:Pitrs),义为父辈、父系,和英文father同词源)或,音译薜荔多闭戾多卑帝黎等,本自于印度固有的死后信仰[1][2][3],而又为佛教所加以条理简别,成为类似于魑魅魍魉鬼神精怪[4][5][6],常为天人(Deva,提婆)所驱使[7]。根据印度传说,世界最初的鬼王,名闭多,是父或祖父(老祖宗),所以闭戾多是父或祖父所有的意思。后来的鬼王,名为阎魔罗王(Yamaraja,或译琰魔、阎魔、阎罗,简称阎王)[8][9]

鬼──薜荔多分二类:一、住在阎魔罗王世界并由其治理的;二、散在人间的,多数待在树林中,所以称树林为“鬼村”[10][8]。后者生活在人类周围,但大部分人无法见到。绝大多数的鬼生活饥馑贫乏,无人(或无法接受)施食,贪婪多欲,永远无法满足,所以笼统称之为饿鬼。此般饿鬼所居的世界称为饿鬼道(或称之为鬼神道、鬼道),是六道轮回中的恶趣,代表着三不善根中的贪欲[11]

虽然往往翻译为“饿鬼”,但其实鬼道众生不一定饥饿,其中也有富裕奢华甚至有大神通者,其福报法力甚至超过天人,如鸠槃荼(厌魅鬼)、夜叉(勇健鬼)、罗刹(速疾鬼),被佛教认为是具有大能力的鬼王[12]

佛教传入以前,饿鬼只是指因饿而死的鬼魅,而不具有佛教那种生前造不善业而成为饿鬼的伦理性质[13]。出土《日书》中载有若鬼拿着“匴”(竹器)进入屋内,说“给我食物”,那么就是遇上“饿鬼”。[14][13]又明清时期的鬼魂观念,可见袁枚《续子不语》。在〈锅上有守饭童子〉记载扶鸾生问得一鬼,死于江中急流险滩。由于未作大恶,故不被拘留在冥府,但因枉死也不令托生,就在人间游荡。鬼说人死之后变成了鬼,了无乐趣,为寒冷所苦,要吸人之生气(阳气),但又不能近于人,畏罡气所以怕大风,又受饥饿所苦,要以饭气解饥。

概述

关于鬼(薜荔多),佛教经论大致依照所得饮食的丰厚程度而分类。如《顺正理论》说鬼(薜荔多)可分成三大类:无财、少财、与多财。[15][12]

  1. 无财:炬口鬼、针口鬼、臭口鬼。
  2. 少财:针毛鬼、臭毛鬼、瘿鬼。
  3. 多财:希祠鬼、希弃鬼、大势鬼。

大智度论》卷30分为二种:弊鬼、饿鬼。弊鬼如天受乐,为饿鬼之主,饿鬼则不得饮食。又说有饿鬼口中出火,不得饮食(炬口鬼),又有种种饿鬼,以种种不净之物、残余之物、祭祀之物为饮食。《顺正理论》解释大势鬼为夜叉、罗刹、鸠槃荼等,所受富乐,与诸天人同,即是《大智度论》所说之弊鬼。《大智度论》卷27又分三种:饿鬼、食不净鬼、神鬼。《正法念处经·饿鬼品》列出了36种饿鬼,则是以种种饮食或居住之处等,当作这些鬼的名号[16]

根据《俱舍论》的说法,投生鬼道,唯有胎生化生两种[17]。《顺正理论》又说无威德诸鬼,只会出现在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而有威德诸鬼(即大势鬼),在天上也有[12]

印度民间广受祭祀的地方神祇(如摩尼跋达罗英语Manibhadra等夜叉神、旃稚迦英语Chandi神、伊吒地婆英语Ishtadevata神之类),佛教视为鬼趣中有威德的鬼王,也有视作天趣[18][19]印度神话阿修罗,在佛教中,也有视为是鬼趣所摄,或说是天趣,或别立阿修罗趣的不同说法[20]

八部鬼神

四天王所领之八类鬼神,亦称八部众[21]。即:

  1. 乾闼婆(梵 gandharva),译为香阴,乃不食酒肉,唯以香资阴(阴即身之意),帝释天乐神即是。
  2. 毘舍阇(梵 piśāca),译为啖精气,乃食人及五谷之精气。
  3. 鸠槃荼(梵 kumbhānda),译为瓮形,以其阴似瓮故,即厌魅鬼。
  4. 薜荔多(梵 preta),译为饿鬼,以其长劫不闻浆水之名,常为饥所逼。
  5. 诸龙众(梵 nāga),龙有四种,即:(1)守天宫殿,持令不落,天龙者一。(2)兴云致雨,利益人间,天龙者二。(3)地龙,决江开渎。(4)伏藏龙,守转轮王大福人宝藏。
  6. 富单那(梵 pūtana),译为臭饿鬼或热病鬼,乃主热之病鬼。
  7. 夜叉(梵 yakṣa),又称药叉,译为勇健,有地行夜叉、虚空夜叉、天夜叉三种。
  8. 罗刹(梵 rākṣasa),译为速疾鬼,又称可畏,以其暴恶可畏故名。

此八类鬼神当中,诸龙(那伽)是傍生[22]毘舍阇是鬼趣[5],或说是傍生[22]乾闼婆是鬼趣,或说是阿修罗趣[6],其余鬼神属于鬼趣。有说法认为,有些夜叉天趣[23][18]

佛经故事

面燃鬼王传说

释迦佛的侍者阿难尊者在林间禅定时,忽见一位饿鬼鬼王,自称“面燃”,说阿难三天之后将堕落饿鬼道。想避免就要布施饿鬼,供养三宝。阿难于是请佛陀指示,佛祖授以《陀罗尼施食法》,后阿难依法,设“面燃大士”的牌位,设斋供僧来祈福,因此获得解脱。

“面燃”究竟为何邂逅阿难,佛教说法有数个:一是祂是观音大士化身,故称“大士爷”。二是祂原为诸鬼的首领,因受观音大士教化而皈依其门下,从此亦被称作“大士爷”,成为护持盂兰节普渡事项的护法神

鬼子母神传说

传说释迦牟尼佛住世时,饿鬼“鬼子母神通很大,她为了养活许多子女,专杀害人间的婴孩为生。于是,释迦佛施展法力,把她的鬼子女藏在佛的食钵中。鬼子母无法找到孩子,只好向佛求救。佛向她说教,要求她不要杀世间婴孩为食,并且愿意在自己的僧众用餐之前,先布施食品给她们饿鬼。“鬼子母神”悔悟,从此护持佛门,成为佛教的重要护法神之一,还专门保护幼童。

由此典故可知,饿鬼道中的饥饿众生,不单自己难得饮食,而且每胎便有几百个小孩出生,令生活更见困苦。

佛教施食

佛教历来有施食解救饿鬼的传统,如放焰口盂兰盆供等。

一些佛教徒亦会在每次吃饭时留下一口食物,诵咒语及作手印加持,再把它布施给饿鬼。

与“鬼”的不同

佛教的饿鬼和通常所说的“”,在概念上有所差别[24]。“鬼”通常是指“死后看不见的灵体”,即幽灵、鬼魂,以人死后丧失肉体,只剩下精神性的灵魂存在。佛教传入后,东亚地区受其影响而有转世投胎和阎王审判之说,但鬼仍然是指投胎前的状态,如《续子不语·锅上有守饭童子》中,扶鸾生问到了某个枉死之鬼,其死后受阎王审判,查无大恶,所以不拘禁在地府,但又不令托生,亦无人拘管,而成为在人间游荡的鬼。

佛教的饿鬼则是六道(或说五道)众生之一,拥有物质性的身躯,是前世死后而投胎者。在佛教中,死后投生不会经过阎王审判,而是随过去所造善恶业就受报投生,投生至地狱者才会接受阎王的教诫和治罪[25]。古印度社会的通俗信仰才是以“阎王”(阎摩)作为所有人死后的审判者。在佛教中,和鬼较为接近的概念是中阴身,是有情众生往生前的暂时状态(不过,鬼和中阴仍有不同之处,而对于中阴的性质为何在佛教中也有多种说法,另外不是每个派别的佛教都主张死后有“中有”的过渡阶段)。

“鬼”和佛教的“饿鬼”也有重叠或相涉之处,因为中元节普渡孤魂野鬼和盂兰盆节施食饿鬼,往往被看成是同一件事[26]

参见

参考文献

  1. ^ Do ghosts and spirits exist in Hindu beliefs?. [2017-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6). When a person dies then he becomes a preta (Ghost). Generally this phase is temporary and as soon as the funeral rites are over, the preta state is over and the jiva then gets the status of Pitru (manes or forefathers). However, if the funeral rites are not duly performed or the death and actions of the person is not good then he may get stuck in the limbo or preta phas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Swami Harshananda. Preta. [2017-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6). Preta literally means ‘one who has gone away from here’. This word is generally used to indicate the disembodied spirit of a dead person, especially during the first ten days after death. In order to free it from that state, a handful of water mixed with sesame has to be offered to the deceased on a stone placed on kuśa grass and one large pirida is to be offered on kuśa grass everyday for ten day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增支部10集177经》:“若奴索尼婆罗门对世尊这么说:“乔达摩先生!我们婆罗门施与布施,我们作亡者供养会(巴利语:Saddha,梵语:Śrāddha英语Śrāddha):‘愿这布施对亲族、亲属的亡者(petā)有益!愿亲族、亲属的亡者们食用这布施!’乔达摩先生!是否那布施对亲族、亲属的亡者有益?是否亲族、亲属的亡者们食用那布施?……死后往生到饿鬼界,因为那样,饿鬼界众生的食物使他在那里生存、在那里存续,抑或从此处的朋友、同僚、亲族、亲属呈献,因为那样,使他在那里生存、在那里存续,婆罗门!这是可能的情况,布施对该处生存者有益”
    弥兰王问》:“尊者龙军,此诸施主既给布施,奉献与祖先,想道:‘愿此抵达他们。’以此因缘,是否任何人得果?”“大王,有得有不得。”“尊者,谁得谁不得?”“大王,投生地狱者不得,生天者不得,投生畜生者不得,四先亡者(peta)中,三先亡不得,即食吐物者(vantāsika),为饮渴所逼者(khuppipāsina),为渴欲所焚者(nijjhāmataṇhika)。他施活命者(paradattūpajīvina),得;被人忆念者,也得。”
  4. ^ 大毗婆沙论》:“末度塞建陀神所说复云何通如说‘长者勿怖长者勿怖,我次前生名末度塞建陀,与长者常为亲友,今生四大王众天中,恒住此始缚迦门上守护人众’耶?答:有说,彼是天趣。问:若尔,何故夺人精气,亦断人命,受人祠祀耶?答:彼无是事。但彼所领鬼神,有夺人精气等事。如是说者,彼是鬼趣。问:诃利底(Hariti,鬼子母)神颂当云何通?答:彼于谛愚实不能见,而以深信故发此言。又于尔时闻说四谛起增上慢生见谛想故作是说。问:末度塞建陀所说复云何通?答:彼于趣愚,实不能辩。以自高故,说我生天。如今富人向仆隶边自称高贵,彼亦如是。又彼承事四大王众天,而以自身摄同所事故作是说。诸依地住神如,鸠槃荼(kumbhāṇḍa)、药叉(Yakṣa)、逻刹娑(Rākṣasa,罗刹)、羯吒布怛那(Kaṭapūtana,富单那)等皆鬼趣摄。”
    大智度论》:“三种鬼道。饿鬼、食不净鬼、神鬼”
  5. ^ 5.0 5.1 三法度论》:“饿鬼者,无财、少财、多财。无财、少财、多财者,此三种是饿鬼。……多财者,弃、失、大势。弃、失、大势,此三种是多财。……大势者,夜叉、罗刹、毘舍遮……此三种是大势。彼境界如天,宿命福德故”
    《四阿鋡暮抄解》:“饿鬼,无食、少食、大食。此三,取要言之,若干种饿鬼。……大食:弃吐,残食,大飞……彼大飞,阅叉、罗刹、厌鬼……大飞鬼,彼像如天,自然住”
  6. ^ 6.0 6.1 嘉祥吉藏《法华义疏》卷1:“揵挞婆(Gandharva)是鬼神道摄……揵挞婆属何道摄?一云属鬼道,一云阿修罗道也。”
  7. ^ 大毗婆沙论》:“被驱役故名鬼,恒为诸天处处驱役常驰走故。”
  8. ^ 8.0 8.1 印顺. 華雨集第四冊-三 鬼與地獄. [2017-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1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9. ^ 《大毗婆沙论》:“问:何故彼趣名闭戾多?答:施设论说:如今时鬼世界王名琰魔。如是劫初时,有鬼世界王名秕多。是故往彼生彼诸有情类,皆名闭戾多,即是秕多界中所有义,从是以后皆立此名。”
  10. ^ 《阿毘达磨藏显宗论》:“诸鬼本住琰魔王国,从此展转散趣余方。此赡部洲南边直下,深过五百逾缮那量,有琰魔王都,纵广量亦尔。”
  11. ^ 貪瞋癡三毒. 
  12. ^ 12.0 12.1 12.2 《阿毘达磨藏显宗论》:“鬼有三种:谓无、少、多财。无财,复三:谓炬、针、臭口。少财,亦有三:谓针、臭毛、瘿。多财亦有三:谓希祠、弃、大势,广释此九如顺正理。然诸鬼中无威德者,唯三洲有,除北俱卢。若有威德,天上亦有。赡部洲西渚有五百,于中有二,唯鬼所居。渚各有城,二百五十。有威德鬼住一渚城,一渚城居无威德鬼。诸鬼多分,行竖而行。于劫初时皆同圣语,后随处别种种乖讹。”
    《大毗婆沙论》:“四大王众天及三十三天中,虽有大威德鬼,与诸天众守门防逻导从给使。……时王见彼有威德鬼。首冠花鬘身着天衣。食甘美食犹如天子。乘象马车各各游戏。见无威德鬼。头发蓬乱裸形无衣。颜色枯悴以发自覆。执持瓦器而行乞匃。”。
  13. ^ 13.0 13.1 蒲慕州. 《舊社會,新信仰》:早期佛教對鬼魂的馴服. 
  14. ^ 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之《诘》:“凡鬼恒执匴以入人室,曰‘气(饩)我食’云,是是饿鬼。以屦投之,则止矣。”
  15. ^ 阿毘达磨顺正理论卷第31
  16. ^ 《正法念處經》中的36種鬼. 2010-07-29 [2023-09-19]. 
  17. ^ 俱舍论》卷八:“鬼趣,唯通胎、化二种。鬼胎生者,如饿鬼女白目连云︰我夜生五子,随生皆自食;昼生五亦然,虽尽而无饱。”
  18. ^ 18.0 18.1 大毗婆沙论》:“问:亦有人所承事以为天者,如筏栗达那神(Vardhana,《翻梵语》:“柭陀那神女(译曰长也)”)、旃稚迦英语Chandi神(Caṇḍikā)、旃荼履迦神(Caṇḍālikā)、布刺拏跋达罗神(Pūrṇabhadra,富那跋陀)、摩尼跋达罗英语Manibhadra神(Manibhadra)、诃利底神(鬼子母)、末度塞建陀神(Madhuskandha,摩头息揵大、蜜膊;或作Sīvaka yakkha,尸呵、尸婆)等,为是天趣为鬼趣耶?若是天趣,何故夺人精气,亦断人命,受人祠祀?以诸天观人饮食犹如粪秽,不应贪餮以为香美故。……答:有说,彼是天趣。问:若尔何故夺人精气,亦断人命受人祠祀耶?答:彼无是事。但彼所领鬼神有夺人精气等事。如是说者,彼是鬼趣。”
    《阿毘昙毘婆沙论》:“如拔陀那神女、旃陀迦神女、旃陀利迦神女、伊吒地婆英语Ishtadevata神(Iṣṭa-deva)、摩头建陀神等”
  19. ^ 三法度论》:“两两欲生者,三十三、四王、地……于中三十三天者,在须弥山顶,彼行欲如人。四王者处中。地天(梵语:bhūmi devā、bhūmyā devā;巴利语:bhummā devā)者,依此地树山间居”
    《四阿鋡暮抄解》:“俱行者,三十三、大王、地……彼三十三须弥顶,彼如人行淫。四大王游乾陀罗上(秦言持天地也),彼亦如人。地者,此间地树河山上居处”
  20. ^ 《大毘婆沙论》:“于彼中有阿素洛今当说。谓有余部立阿素洛为第六趣。彼不应作是说。契经唯说有五趣故。问何故名阿素洛。答素洛是天。彼非天故名阿素洛。……复次素洛名同类。彼先与天相近而住。然类不同故名阿素洛。……问诸阿素洛何趣所摄。答有说是天趣摄。问若尔何故不能入正性离生。答谄曲所覆故。……以为如是谄曲心所覆故。不能入正性离生。复次不可以不能入正性离生故便谓恶趣所摄。如诸达絮及篾戾车人亦不能入正性离生。而非恶趣所摄彼亦应尔。如是说者是鬼趣摄。问若尔何故经说。帝释语毘摩质怛罗(Vimalacitra)阿素洛王言。汝本是此处天。答帝释应言汝本是此处鬼。而言天者以尊敬妇公故作此爱语。又令设芝闻生欢喜。问若是鬼者何以与诸天交亲耶。答诸天贪美色故不为族姓。如设芝阿素洛女端政无比。是故帝释纳以为妻。亦如大树紧捺洛王女名为夺意端政无双。虽是傍生趣摄。而苏迷王太子苏达那菩萨求娉为妻此亦如是。问何以复能与天斗战。答亦有劣者与胜者共诤。如奴与主斗狗与人斗。”
    《顺正理论》:“阿素洛者。与诸天众。违诤交通。言本是天。威德殊胜。由斯等故。天趣所收。谛现观中。无堪能故。似非人故。多谄曲故。定非天趣。是鬼趣摄。……故阿素洛。唯鬼趣收。”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阿修罗包括了几种有情。诸论师指出,在恶趣地(apāya-bhūmi)里的阿修罗是与饿鬼类似长期遭受折磨的有情。应区别恶趣地的阿修罗和在三十三天与诸神斗争的阿修罗,后者是属于三十三天的神……堕苦处阿修罗(vinipātikāsurā):据说这些有情住在村里或村落的附近,以村民丢弃的食物为生。在没获得食物时,他们也会附上人身或折磨人类”
    《瑜伽师地论》:“若天得胜便入非天宫中。为悦其女起此违诤。若非天得胜即入天宫。为求四种苏陀味故共相战诤。又诸非天当知天趣所摄。然由意志多怀诈幻谄诳多故,不如诸天为净法器。由此因缘,有时经中说为别趣,实是天类。由不受行诸天法故,说为非天。”
    《大智度论》:“问曰:阿修罗即为五道所摄。是阿修罗非天非人,地狱苦多畜生形异,如是应鬼道所摄。答曰:不然。阿修罗力与三十三天等。何以故?或为诸天所破,或时能破诸天。如经中说,释提桓因为阿修罗所破。四种兵众入藕根孔以自藏翳,受五欲乐与天相似,为佛弟子。如是威力,何得饿鬼所摄?以是故应有六道。复次如阿修罗、甄陀罗乾沓婆鸠槃茶、夜叉、罗刹、浮陀(Bhūta)等大神,是天、阿修罗民众,受乐小减诸天,威德变化随意所作。是故人疑言,是修罗非修罗?修罗秦言大(天?,《翻梵语》:“脩罗者酒亦云天也”)也。说者言:是阿修罗非修罗。阿修罗道初得名,余者皆同一道。问曰:经说有五道,云何言六道?答曰:佛去久经流远,法传五百年后,多有别异,部部不同,或言五道,或言六道。若说五者,于佛经回文说五。若说六者,于佛经回文说六。又摩诃衍中,法华经说有六趣众生。观诸义旨,应有六道。复次分别善恶,故有六道。善有上中下故,有三善道天人阿修罗。恶有上中下故,地狱畜生饿鬼道。若不尔者恶有三果报,而善有二果,是事相违,若有六道于义无违。问曰:若龙王金翅鸟,力势虽大犹为畜生道摄。阿修罗亦应饿鬼道摄。何以更作六道?答曰:是龙王金翅鸟虽复受乐,傍行形同畜生故畜生道摄。地狱饿鬼形虽似人,以其大苦故不入人道。阿修罗力势既大,形似人天故,别立六道是为略说。”
  21. ^ 八部鬼眾. [永久失效链接]
  22. ^ 22.0 22.1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如紧捺落、毕舍遮、酰卢索迦、婆路尼(Vāruṇī,婆留泥)、折罗颇勒窭罗等皆傍生趣摄。彼形虽上立而犹有傍生相。谓或有耳尖。或有戴角。或执险杖。或作诸鸟兽头。或作傍生蹄具。是故皆是傍生趣摄。”(《阿毘昙毘婆沙论》:诸毘舍遮神。紧那罗神。酰楼索迦神。婆楼尼神。奢罗破仇罗神。尽畜生趣所摄)
    《顺正理论》:“难陀跋难陀等。虽是傍生。然其威德自在。胜诸天众。”
  23. ^ 林崇安. 夜叉是天趣或鬼趣略探 (PDF). [2017-04-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1-1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4. ^ 14. 聽說人死後就變成鬼了,這是真的嗎?. MOKSHAH 解脱协会. 
  25. ^ 释振慈. 初探《阿含經》中閻王所代表意象 -以《中阿含》〈王相應品.第七〉〈天使經〉為主- (PDF). “阎王”非佛教所独创的语词,而是源于《吠陀》的印度宗教观念……古时印度认为“阎王”对于任何人拥有裁定权的绝对性,不管造善、造恶者都要死后经由他的判定……《阿含经》中“阎王”的出现,不同当时印度其他宗教所以为,人死后须经由“阎王”审判其罪刑,并且拥有对死者的裁判权。佛教则以为:人在身坏命终时,应该为自己所做的罪业负责……这类人因为生前所造作的种种恶行,死后生到阎王境界,也就是地狱,之后被阎王使者送到阎王的住所,准备接受治罪。在《杂阿含》也提出,生地狱就是生前行十不善业之人。如依上面所列的条件,并不是每个人死后都会见到“阎王”,这与印度教以为凡是死者,不论生前行善或造恶,都要见阎王的说法,有不一致之处,至少善人在佛教认为是不必见到“阎王”的另一类人,他们已随善业往生善处。 
  26. ^ 中元普度 撫慰亡靈. 民间习俗. 
  27. ^ 村上健司 (编). 妖怪事典. 毎日新闻社. 2000: 97–98. ISBN 978-4-620-314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