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讨论:何若愚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建《流注指微赋》条目

下列原文暂从何若愚条目中移出,拟新建《流注指微赋》条目。

学术观点

按时刺灸,倡用子午流注针法

按时刺灸的学术思想源于《内经》,如《灵枢·卫气》“谨候其气之所在而刺之”,《灵枢·逆顺》:"气之逆顺者所以应天地,阴阳,四时,五行,脉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气之虚实,有余不足;刺之大约者,必明知病之可刺与其未可刺,与其已不可刺也."

何若愚继承《内经》、《难经》思想,以六十甲子变化与“五门十变”的理论为基础,倡用子午流注针法。他在《流注指微赋》中提到“若夫阴日血引,值阳气流”,“况乎甲胆乙肝,丁心壬水”,以及“养子时刻,注穴必须依”等都是指子午流注的理论而言,这对后世根据逐日干支取穴者,有较大影响。

补生泻成,分经络而定针刺深浅

根据《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明知逆顺,正行无问”和“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的针刺原则,和《难经·七十二难》中“所谓迎随者,知营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随其逆顺而取之”的阐发,何若愚按十二经脉及其络脉的五行属性,配合《河图》“生成数”——补时用生数(1、2、3、4、5),泻时用成数(6、7、8、9、10),生成数均指针刺深度;阳络用受克数,阴络用克数——推演成一种补生泻成经络迎随深浅补泻法。

何若愚在《流注指微赋》中指出:“迎随逆顺,须晓气血而升沉。”阎明广注称:“本论云:夫欲用迎随之法者,要知经络逆顺,深浅之分”,“迎随夺之有分寸,随而济之有浅深。深为太过,能伤诸经;浅为不及,安去诸邪”;并具体指出了其运用方法:“足太阳之经,刺得其部,迎而六分,随而一分;足太阳之络,迎而七分,随而二分;手太阳之络,迎而九分,随而四分,……”

接气通经,随经脉长度而定针刺久暂

《灵枢·五十营》提出呼吸与气行的关系:“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灵枢·脉度》中也有十二经脉长度的相关记载。据此,何若愚创造了一种“接气通经”法。

《流注指微赋》提出:“接气通经,短长依法.”阎明广注称:“ 本论云:夫欲取偏枯久患荣卫诸疾,多是愈而复作者,由气不接而经不流,虽有暂时之快,客气胜真,病当未愈也。当此乃上接而下引。呼吸多少,经脉长短,各有数定之法。”并提出具体方法如下:

“手三阳(5尺)接而九呼,过经四寸;手三阴(3.5尺)接而七呼,过经七寸;足之三阳(8尺)接而一十四呼,过经四寸;足之三阴(6.5尺)接而一十二呼,过经七寸。重者倍之,吸亦同数。”

刺分四时,男女老幼脉气有别

《内经》中提出了刺分四时的理论,如《灵枢·本输》:“四时之序,气之所处;病之所舍,藏之所宜”和《灵枢·四时气》:“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等;《难经·七十四难》也提出了四时刺五腧的选穴依据:“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据此,何若愚指出此法必须“观虚实与肥瘦,辨四时之浅深”,认为“春夏刺浅,秋冬刺深”,且“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这是因为春季木旺故泻井(木)穴,夏天火旺故泻荣(水)穴,季夏土旺故泻俞(土)穴,秋时金旺故泻经(金)穴,冬令水旺而泻合(水)穴。上述理论是符合《内经》中刺粉四时、五行原则的。

由此引申,何若愚还创立了“男女气脉,行分时合度”的学说,主张“男女老幼脉气可与四时之其相应合”,针刺也应区别对待。他在《流注指微赋》中指出:“夫男女老幼,气候不同。春夏秋冬,寒暑各异春气生而脉气缓;夏暑热而脉行速,秋气燥而脉行急,冬气寒而脉凝涩。小儿之脉应春,壮年之脉应夏,四十以上如秋,六十以后如冬。”由于脉气有迟数,所以针刺时“应春冬者,宜留针待气至,应秋夏者,呼吸毕数,便宜去针”。这种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影响。

转针迎随,分别男女左右

金代以后流行的一种捻转补泻是“左转为补,右转为泻”,意为“左转从子,能外行诸阳”,故是补,“右转从午,能内行诸阴”,故是泻,此为捻转补泻的常法。

何若愚根据此法相逆为迎为泻,相顺为随为补的原则,将转针左右的逆顺关系也解释为迎随补泻,并将其与男女之阴阳关系相配合。他在《流注指微赋》中指出“男子左泻右补(为“左补右泻”之误),女子右泻左补(为“右补左泻”之误)。转针迎随,补泻之道,明于此矣”。

这种关系,明杨继洲解释说:“男子生于寅——寅,阳也,以阳为主,故左转顺阳(男阳与左阳相顺)谓之补,右转逆阳(男阳与右阴相逆)谓之泻;女子生于申——申,阴也,以阴为主,故右转顺阴(女阴与右阴相顺)谓之补,左转逆阴谓之泻(女阴与左阳相逆)。”

此说后为《金针赋》所引载,对明清医家亦有影响。—Wajing (留言) 2009年4月1日 (三) 13:58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