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Cecilia.chenn/沙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印尼数字

零到九

数值 印尼文 中文
0 nol / koos
1 satu
2 dua
3 tiga
4 empat
5 lima
6 enam
7 tujuh
8 delapan / lapan
9 seblian

十到百万

十二到十九,个位数数词加上"belas"。

二十、三十、四十⋯九十,十位数数词加上"puluh"。

两百、三百⋯九百,百位数数词加上"ratus"。

两千、三千⋯九千,千位数数词加上"ribu"。

两百万、三百万⋯九百万,百位数数词加上"juta"。

数值 印尼文 中文
10 sepulun
11 sebelas 十一
12 dua belas 十二
13 tiga belas 十三
14 empat belas 十四
15 lima belas 十五
16 enam belas 十六
17 tujuh belas 十七
18 delapan belas 十八
19 sebilan belas 十九
20 dua puluh 二十
30 tiga puluh 三十
100 seratus 一百
200 dua ratus 两百
985 sebilan ratus delapan puluh lima 九百八十五
1000 seribu 一千
1200 seribu dua ratus 一千二
2000 dua ribu 两千
230,000 dua ratus tiga puluh ribu 二十三万
1,000,000 satu juta 一百万
2,000,000 dua juta 两百万
6,800,000 enam juta delapan ratus 六百八十万


序数词

序数词在数词前加"Ke"表示。

意义 印尼文
第一 pertama / kesatu
第二 kedua
第三 ketiga
第四 keempat
第# ke#


筒裙(黎族)

黎族服饰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地区或单位海南省锦绣织贝有限公司、海南省民族研究所
分类民俗
序号1018
编号项目X-111
登录2008年(第二批)

筒裙,为黎族妇女服饰的一部分。由裙头、裙身带、裙腰、裙身和裙尾组合而成。质地由棉纱经染色后自织,经纬密大,质地厚实,特别耐穿。[1]黎族妇女会在筒裙上装饰,最常见的装饰方式为刺绣。2008年由海南省锦绣织贝有限公司所申报的黎族服饰,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

近代历史沿革

在与岛上各民族的交往过程中,服饰发生了变化。赛方言黎族,除了陵水黎族自治县祖关、群英地区妇女穿的是花筒外,其余先是在裙尾以及裙腰上绣花,之后在上衣上反镶色彩较为鲜艳的布边,筒裙多织条格纹,最后只穿蓝衣黑裙或素身无花纹服饰。[3]

    1950年海南解放后,黎族的服饰发生了更大的变化。据20世纪50年代黎族社会调查资料表明,当时农村的年轻一代已普遍接受汉装。妇女服饰在质料方面已改用买来的布料制成上衣,筒裙仍是自织。许多人还穿上买来的各式衬衣和裤子,只有比较边远地区的中老年妇女仍穿着黎族服饰。20世纪80年代后,黎族社会里已很少有人穿民族服装,各乡村里的年轻姑娘们也不热衷于织锦制作民族服装。[3]

黎族服饰保留浓厚的民族风情习俗和服饰特点。到1990年,虽然不少地方的黎族青年男女已改穿汉服,但在结婚、丧葬、宗教活动、节庆日子时,人们仍然穿着传统服饰。 [3]

方言区妇女筒裙分类

黎族妇女的筒裙规格因其居住环境、生活习惯,以及受不同民族文化影响多寡等差别而有所不同。

筒裙上的纹绣图样反映日常生活以及当地常见的动物纹和植物纹样。其中裙上人纹多与祖灵相关,具有丰富的文化信息。[1]

哈方言妇女[3]

哈方言黎族在五个方言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居住的地域和生活环境也最为复杂。哈方言内部按土语的不同,其服饰也不一样。

    罗活,自称罗活(狭义,又称劳越)、抱由、抱曼、只贡(又称多港)、止强(志强)、抱显、抱怀等。乐东黎族自治县罗活妇女服饰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罗活(狭义)妇女穿短筒裙,裙长不及膝部,图案华丽。上

乐东黎族自治县抱由、抱曼的妇女服饰大体相同,穿短筒裙或中短裙。盛装服叫做女大礼服饰,一个妇女一生只有一套,而且要在隆重的节日活动时才穿戴。平常服饰的式样较多,或繁或简,衣沿绣有几何图样,或筒裙身织有花纹图案。  

乐东黎族自治县只贡(多港)妇女穿短筒裙或中筒裙。筒裙多数由两块自织的黎锦缝合,然后再用一块没有织上花纹图案的黑布作筒裙头,即用三块布料缝成一条筒裙。筒裙的图案色彩艳丽、细致,别具一格。只贡(多港)妇女平时很少穿传统服饰,只在喜事或丧事时才穿戴。

    乐东黎族自治县止强妇女穿短筒裙,裙由裙头、裙身、裙尾组成。筒裙有平常服和盛装服两种。平常穿的筒裙均是黑色,花纹图案甚少,盛装时的筒裙织有较多的花纹图案,图案多是人形纹和动物纹。 乐东黎族自治县境内的抱显妇女穿短筒裙或中筒裙,平时多穿织绣华丽的短筒裙。妇女参加婚礼时的筒裙,图案非常丰富,色彩也较鲜艳。每个妇女一般都保存着一两套漂亮的服装,主要在外出或红白事时穿。妇女上衣开胸对襟,无纽,仅用小绳作为系带。已婚的妇女束发于脑后,并插上骨簪或金属簪,头披织有花纹图案的头巾,妇女喜欢戴耳环、项圈、手镯等饰品。有文面和文身的习惯。

    乐东黎族自治县境内的抱怀妇女穿长筒裙,直至脚踝,是哈方言中最长的筒裙。这种裙子可以当做背孩子的背带,或用来背物,或做小孩的摇篮。妇女下地干活时常把婴儿放在裙子里面挂在肩膀上,或者当做摇篮挂在树枝上。筒裙由3幅锦布和1根绳带制成,每幅锦布都是同样的色彩和花纹图案。抱怀保留着传统的纺织技术和习惯,妇女只要有空闲就纺织黎锦。她们会为女儿预备出嫁时穿的筒裙。结婚筒裙图案为婚礼图,人们认为结婚时若不穿本民族的筒裙,死后没人管,祖宗不相认。抱怀筒裙保留很多的传统图案和技术,从裙头、裙腰直至底端都织绣著绚丽多姿的花纹图案,每个花纹图案都有它的意义。妇女筒裙一般分为婚服、丧服、平常服三种,三种服装的筒裙图案纹样都不一样。

    哈应主要分布在三亚市、陵水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东方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儋县、万宁县等地区。绝大多数与汉族相邻或杂居其中,接触汉文化比较早也比较多。妇女服饰多样,花纹图案也最为复杂。哈应妇女穿长而宽大的筒裙,裙长至小腿的中部和下部。平时所穿的筒裙以黑色为主,只有裙尾和头巾尾部有精美而变化多样的图案。举行婚礼或参加节日活动时,

    盛装长筒裙的花纹图案按四个部分来区分:裙头、裙腰、裙身、裙尾。这四个部分的花纹图案各不相同。最有代表性的是婚礼服,图案以人物为主,筒裙上多织绣出描述人们在举行婚礼时各种活动的图案,有“迎娶”、“送娘”、“送礼”等故事情节。这种服饰一般在结婚时穿戴。

    哈应和抱怀妇女还有一种服饰,叫做丧服,是在葬事、“作八”时穿戴的。丧服制作讲究,其筒裙图案分为四个部分,其中最精彩的图案是人形纹,也称为鬼纹。黎族人认为人死后灵魂还存在,所以服饰上的人形纹图案占有相当大比例。丧服除了人形纹外,图案色彩也十分讲究。丧服上的人形纹分为两个色彩的纹样,其中一个纹样是用明色来织制,另一个是用暗色来织制,并且两方连续有节奏地无限延展。黎族人把这种明色人形纹样看作人间,暗色的人形纹视为阴间,为鬼纹。妇女参加丧葬必须穿这种服饰,否则祖宗就不会领认死者。

杞方言妇女[3]

杞方言黎族主要分布在五指山周边地区的通什市、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等市、县,昌江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东方黎族自治县、三亚市、白沙黎族自治县、万宁县等市、县的部分地区也有分布。妇女服饰因居住地区不同,式样也有所不同。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和陵水黎族自治县大里乡保留有较为古老而完整的风俗习惯,妇女服饰也别具一格。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营根镇以北,以及与澄迈县、屯昌县、琼海县、万宁县接壤的地区,无论男女,早在20世纪初期就改穿汉装,讲汉语,不纹身。[4]

    杞方言黎族服饰文化差异很大,按服饰款式区分,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营根镇西南部和通什市以东的五指山乡以及陵水黎族自治县大里乡的杞方言妇女服饰属于同一类型。这一带杞方言黎族妇女所居住的地理环境都是高低不平的山区,所穿的都是长至膝的筒裙。筒裙色彩十分鲜艳,图案纹样丰富,以人形纹为主,动物纹为辅,也有植物纹样。有些地方由于筒裙花纹图案比较多,又覆杂,为了突出重点部位,妇女在织好筒裙花纹图案后,再加刺绣花纹的轮廓,沿织边补充以提高图案的色彩,称为“牵”。“牵”的绣法在杞方言地区较为普遍。此种绣法能使所织的筒裙图案轮廓更清晰,形象更鲜明。

    通什盆地合亩制地区的杞方言和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杞方言虽属于同一类,但妇女服饰有很大差异。合亩制地区妇女穿短筒裙,裙长不及膝盖,这一带的妇女筒裙由裙头、裙身带、裙尾三块布料组成。色彩鲜艳,图案内容丰富,色块粗犷,图案纹样多是人形纹、植物纹,特别是花卉图案比较多。妇女上衣多是黑色或深蓝色。长袖开胸对襟低领,无纽,衣领周围和沿边以及袖口用白色镶边,有些地方在衣前摆处织绣精美的花纹图案。妇女盛装时头缠着织有花纹图案的风帽式头巾,这种头巾织制精细,是一种精美的工艺品,色泽鲜艳绚丽,在黎族其他方言中没有相似情况,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境内的杞方言和陵水黎族自治县西北部的杞方言服饰基本一样,妇女穿长筒裙,式样接近赛方言妇女服饰,但是花纹图案有所区别。筒裙从上到下织绣著艳丽的花纹图案,图案纹样多是水波纹、米粒纹、藤子纹及细线纹等。筒裙长且宽。妇女上衣多是海水蓝或者深蓝色,青年所穿的上衣有红、黄、粉红等色彩。

    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妇女服饰也别具一格。德国人史图博在海南岛调查时曾到过这里,并把这里的黎族称为“大歧黎”。这一带的杞方言黎族妇女穿短筒裙,裙子长到膝盖,由三块织有花纹图案的布料缝成,布料采用海岛棉、木棉和野生麻纤维,自染、自纺、自织而成。图案有织制和用各种颜色刺绣的花纹,多是波浪纹、蛇纹、几何纹等,颜色为红色、黄色,中间用白色与黄色以锯齿纹作横线。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东南部的杞方言妇女筒裙与通什市东部地区相同,但花纹图案多刺绣上单色纹样,称为夹牵。

润方言妇女[3]

润方言妇女穿短筒裙,筒裙上下仅长28~38厘米,裙围(腰围半径)30~40厘米。润方言妇女筒裙不像其他方言妇女筒裙那样宽大,而是根据各人的身材缝制。一般要求裙子紧贴腰部,不扎腰带,上至肚脐下面,裙脚只及大腿,上不能遮小腹,俯腰即露出臀部,素有“超短裙”之称。简裙由裙头、裙身、裙尾三幅黎锦布料缝制而成,裙头比裙身、裙尾都要窄些,筒裙布料是黎族妇女用简单的腰织机织造,工艺巧妙精致,每条筒裙色彩、图案都各不相同。同一条筒裙的三个部分各有不同的特色。裙头的色彩和花纹图案都比较简单,多数是用深蓝、白、赤褐三种色彩,横花纹织成几何纹样图案;裙身通常以白线作为基线,织进红、蓝、黑色和少许的黄、绿色等作垂直线,有许多地方把整块布料的花纹图案分成方格,在方格里织有人纹、蛙纹、龙纹、牛纹、鱼纹等图案;裙尾多是用黑色线作为基本色彩,裙尾比裙头、裙身的花纹图案想象力更丰富,织造工艺更精致,图案纹样变化多,颜色非常鲜艳夺目。润方言妇女筒裙在数十条中难见完全相同的图案花纹。

    润方言妇女服饰有平常服和盛装服两种。平常服花纹图案简单一些,色彩不太丰富。盛装服的妇女服饰,织造十分讲究,图案变化多,色彩也极为丰富,而且在比较显眼的地方嵌入银箔、云母片或夹入有色彩的漂亮羽毛,有些地方还夹有结缀贝壳、穿串珠子、铜线、银片,并有流苏等装饰物。

赛方言妇女[3]

赛方言妇女服饰穿长且宽的筒裙,穿戴时将宽筒裙在臀部打一个褶纹,宽大的筒裙没有像短窄筒裙那样紧绷。裙头和裙身都以黑色横细线条为主,线条之间掺杂红、黄、绿颜色。赛方言的筒裙最复杂的地方在裙身带和裙尾上,色彩最丰富,图案最复杂,纹样为人纹、蛙纹,也有植物纹等。

赛方言妇女服饰有平常服和盛装服两种。平时服相对简单,图案不复杂,盛装时服饰织制工艺精细,讲究色彩。有的地方裙尾处多用云母片或蚌壳嵌入花纹图案里,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亮。

美孚方言妇女[3]

美孚方言妇女筒裙比其他方言妇女的筒裙都要宽长。裙子长到脚踝且又宽大,穿时在前面打一个褶折。筒裙由五幅布缀接而成:裙下(其他方言称裙头)、裙眼、裙身带、裙花、裙头(其他方言称为裙尾)。这五幅当中除了裙花是采用各种颜色的棉线织成多种几何花纹图案外,其余四幅都是染法织花,这是美孚方言服饰的特色,其他方言没有这种方法。

东方黎族自治县美孚方言黎族的扎染(缬染),是先用纱线作经线,然后在经线上打纹结成图案,再染线,松开剔除纹结纬线再行纺织。采用缬染法制成的筒裙,带有无等级层次的色晕。

  1. ^ 1.0 1.1 黎族. 中国: 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1年九月(初版): 154. ISBN 7-222-03235-5.  Authors list列表中的|first1=缺少|last1= (帮助);
  2.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 www.gov.cn. [2019-06-09].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史志网详情页. www.hnszw.org.cn. [2019-06-09]. 
  4. ^ 黎族织锦图案揭秘_中国网. www.china.com.cn. [2019-06-09]. 



花山节

苗族花山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申报地区或单位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
分类民俗
序号X-146
编号项目1359
登录2014年(第四批)

花山节中国少数民族苗族的传统节日,依照苗族各地的习惯时间不同,约在每年的端午节前后举行。青年男女们会在此时对唱山歌,寻求一个互订终身的伴侣。花山节由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申报,于2014年(第四批)被列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其中一种民俗节日。[1]

相传苗族祖先有一对夫妻五十多岁,有一个小女儿长得非常美丽。有一天这小女儿到山上去放羊的时候遇见了一只残暴的恶鸟。正当这恶鸟碰见美丽的小女儿想对她非礼时,一个英勇英俊的男孩恰巧经过,便一箭射死了恶鸟,拯救了小女儿。之后还帮小女儿烧柴火取暖,将她送回家,却没有留下姓名就离开了。小女儿的父母知道这件事之后,非常感谢这位男孩,心里也十分过意不去,就决心找到这位拯救自己女儿的男孩以表答谢。经过了好几天的搜寻,踏遍了许多山和,还是找不到任何关于男孩的踪迹。因此这对夫妻想了很久,便想到了一个办法。便是找一棵松树,削去这树的枝桠,立在他们村外的草坪上,让女儿把草坪给打扫干净,在草坪放上一罐大红酒,接着传话给四处的苗族乡亲们,只要在农历正月初二来到这里歌唱,哪个小伙子唱的最好,就愿意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到了这一天,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参加活动,小女儿在人群中不停地寻觅自己的恩人。到了第三天,小女儿才发现了当初拯救他的男孩,原来男孩因为顾虑自己的贫穷身世而一直躲在人群之后。之后因为这个男孩不但武艺超群,山歌也唱得最好,因此小女儿的父亲就直接在众人面前宣布要将女儿许配给他。众人为了对男孩表示敬意和祝福,便开始跳起了芦笙舞。从此花山节就流传了下来,无子嗣、无伴侣的人就非常乐意来立花杆。这也就成为了苗族青少年、青少女的情人节,成为他们寻得终身伴侣的好机会。[2]



  1. ^ 苗族花山節. [2019/06/13]. 
  2. ^ 翁家烈, 中囯苗族风情录. 花山節來歷的傳說. 贵阳市: 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 2002. ISBN 7-5412-1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