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木桥
七木桥(英语:Tsat Muk Kiu)是香港新界北区沙头角的一条已荒废村落,位于八仙岭黄岭北麓山腰,是卫奕信径第十段原“横七古道”的中途点,在石板潭和横山脚之间。[1]
历史
七木桥原是一条客家原居民村落,又称邱屋,居民全部姓邱,祖籍五华,于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迁入[2],不晚于19世纪定居该地,在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编成的《新安客籍例案录》和二十四年(1820年)编成的《新安县志》中已被提及。清道光年间,沙头角各村成立沙头角十约,七木桥隶属于第八约南鹿约,包括南涌、鹿颈和七木桥等13条乡村。1911年,七木桥有居民76人。[3][4][5]
七木桥可分为上七木桥和下七木桥。上七木桥位于海拔约240米的山坡上,有两排共十多间向东的青砖屋。下七木桥位处上七木桥北面,在海拔约180米的山坡上,有两排约30间向北远眺沙头角海的青砖屋,下七木桥规模较大,村周种有风水林,村前有一个半月型风水池。两村周围原有大片梯田,居民一直以来以种植为生。七木桥和横山脚两村位于山中,开村先贤以沙泥石块堆砌成现今横七古道,成为来往沙头角和大埔售卖农作物的要道。下七木桥村中有一间邱氏宗祠,东南面不远处建有一间水月宫。
香港日治时期,八仙岭山区是东江游击队的据点,位于山中的七木桥是游击队其中一个驻地,有村中青年曾被日军带走。加入游击队的村民邱主英和邱国英分别于东莞和村内被日军杀害。[6][7][8]
战后时期,七木桥和横山脚两村合办桥山学校,课室设于水月宫的两侧偏殿,是一所政府津贴小学,高峰期有60至70名学生就读。[9][10][11]七木桥没有车路可到达,交通不便,很多居民已搬出市区居住,或到外国谋生,再加上村民的农作物常受到山上的野猪侵扰,损失不菲,居民数目大幅流失,邻村横山脚早于1959至1961年迁到沙头角公路旁,桥山学校亦同期停办。[12]上七木桥于1970年代初开始荒废。1973年,七木桥村民集体迁离,村落自此开始丢空,学校结束营办,村内不少历史古物、屋内陈设已被破坏和盗取。[9][13][14][15]
虽然原村已毁,邱氏多年内仍热心于沙头角区乡务,七木桥仍隶属于沙头角区乡事委员会。南鹿约组织多年的“南鹿社”曾于2010年和2019年举行十年一届的太平清醮,沙头角十约之中,只剩下南鹿约和第九约庆春约(荔枝窝附近各村)至今保留该传统活动。[16]
地标
参见
参考资料
- ^ 衛奕信徑第十段|綠洲 Oasistrek. www.oasistrek.com. [2023-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0) (中文(繁体)).
- ^ 《香港新界北部乡村之历史与风貌》萧国健著,显朝书室丛书:第12页,己部˙沙头角十约于香港新界境内各村姓氏源流。
- ^ 坐言集之沙頭角. 万兴之友.
- ^ 卜永坚. 史料介紹:《新安客籍例案錄》.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5).
- ^ Sessional Papers 1911, Papers laid before the Legislative Council of Hongkong 1911. [2022-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1).
- ^ 香港老战士联谊会. 東縱.邊縱香港老戰士 抗日戰場回憶. 共融网络. 2013.
- ^ 刘智鹏, 刘蜀永. 港九大隊志. 商务印书馆. 2022.
- ^ 陈达明. 香港抗日游擊隊. 环球(国际). 2000.
- ^ 9.0 9.1 野猪受保護成鄉民大敵 偏僻山村紛行遷避 七木橋村滿目瘡痍. 华侨日报. 1977-12-19.
- ^ 胡殷. 香港現行敎育法規條例彙編. 星岛日报. 1959.
- ^ 健行之友. 桃李荒園.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0).
- ^ Windows into the past: see inside the abandoned villages of Hong Kong.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16-03-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27) (英语).
- ^ 介子. 第十二篇 - 東北區域面面觀. 野外. 1976-1977 [2023-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6).
- ^ 中外: 中文版, 第 1 期. 中外文化事业. 1985.
- ^ Fitz. 歷史遺跡 新界北區 橫七古道. 2020-12-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0) (中文(香港)).
- ^ 10年一屆連結13鄉村情誼 沙頭角南鹿社太平清醮祈福-香港商報. www.hkcd.com. [2023-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0).
- ^ 行行企企. 鄉村學校 - 北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