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公共电视节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公共电视节目标志

公共电视节目指的是台湾电视史上,在中华民国公共电视台筹备委员会(简称公视筹委会)成立之前,行政院新闻局公共电视节目制播小组(简称公共电视小组公视制播小组公视小组)与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基金公共电视节目制播组(简称公视制播组,英文名称为Public Television Video Production)委外制播的电视节目,1984年5月20日开播,1994年10月9日被广电基金节目取代。公共电视节目没有专属的电视频道,行政院新闻局向老三台征用时段播出公共电视节目。公共电视节目使用的统一品牌公共电视(英语:Chinese Public Television),简称公视

历史

1980年,行政院院长孙运璿首度倡议建立公共电视。1984年2月,行政院核定《行政院新闻局公共电视节目制播小组编组要点》,行政院新闻局国内新闻处成立公共电视节目制播小组,向老三台征用时段播出公共电视节目以取代三台联播节目。1984年5月20日10:30,第一个公共电视节目《大家来读三字经》在中国电视公司开播,也是中视第一个使用中文电脑字幕的节目[1][2]

1984年5月16日,行政院新闻局举办记者会发布公共电视节目开播情报,行政院新闻局局长宋楚瑜阐述公共电视节目之宗旨:“公共电视创办的目的,是在协助观众:拓展视野,开阔胸襟,培养气质,增进心智。换言之,就是希望透过一些跟商业节目风格不同的电视节目,陶冶我们的国民。”公共电视节目播出时间:1984年5月20日10:30起,每星期一至星期五17:30~18:00、21:00~21:30、23:00~23:30,每星期六00:00~01:00,每星期日10:30~11:00、23:00~00:00[3]。1984年5月20日19:00~20:30,三台联播、中视主播中华民国第七任总统副总统就职庆祝大会《四海同心联欢晚会》,主持人凤飞飞赵树海向观众报告公共电视节目开播情报,凤飞飞开宗明义宣布“新闻局公共电视节目,今天正式开播”。

公共电视节目第一代片头

公共电视节目第一代片头为手绘动画,最后带出宇宙中的地球搭配“中华民国公共电视”与“Public TV”字样。1984年9月1日,行政院新闻局与台视文化公司签约,行政院新闻局委托台视文化公司复制及发行公共电视节目的国内节目录影带[4]1984年12月31日下午,行政院新闻局局长张京育在“公共电视年终检讨会议”指示,公共电视节目制播小组从行政院新闻局国内新闻处独立出来并扩大编组,预计员额为20人,由行政院新闻局参事刘侃如统筹,直接向局长负责。[5]

1985年2月,行政院新闻局将公共电视节目制播小组升格为局内独立单位,指派刘侃如担任公共电视节目制播小组执行长[6]1985年5月17日,刘侃如说,为配合公共电视节目一周年,公共电视节目自即日起推出12个国内自制节目(《认识自己》、《设计与你》、《别小看我》、《国际瞭望》、《知识的泉源》、《休闲运动》、《我们的国家公园》、《高山长青》、《话我国画》、《企业新导向》、《角色显影》与《孝的故事》)与2个国外节目(电视影集《战争与和平》与《发明天地》),公共电视节目制播小组将制作公共电视节目第二代片头、并自即日起至本年7月10日公开征选公共电视节目标志,公共电视节目标志设计稿收件地址为“台北市忠孝东路一段3号 新闻局公视制播小组收”。[7]1985年6月14日,行政院核示,同意继续办理公共电视节目之制播,并拟将公共电视节目制播小组并入广电基金,由行政院新闻局监督。1985年12月,公共电视节目制播小组首次公开征选优良节目企划。[6]

1986年12月1日,中视转播两场国际棒球邀请赛实况,但延长比赛使中视原先排定的节目表大乱;公共电视节目制播小组曾经电话通知中视,应照节目表于21:00球赛结束后立即播出公共电视节目《说故事时间》,原定23:00播出的公共电视节目《巧手兰心中国结》可延后半小时播出;但第二场球赛延至22:30才结束,中视基于过去与行政院新闻局已有的协议“因实况转播国际性球赛,致使时间延误,可顺延、挪动公视节目”,在球赛结束后并未播出公共电视节目,而是23:40播出《说故事时间》、01:40播出《巧手兰心中国结》。1986年12月2日,公共电视节目制播小组不满中视未遵守“口头协议”,呈请行政院新闻局议处;行政院新闻局开会讨论后决议,公共电视节目制播小组应重新检讨三台申请变更播出时间办法,并拟定具体方案函送三台严格遵守;中视节目部经理王世纲回应,任何人都无法预料球赛结果,中视无法事先排定节目播出时间通知公共电视节目制播小组,且22:30以后的时段不属于公共电视节目,中视有权将所有节目顺延播出。[8]

1986年12月,公共电视节目制播小组被并入广电基金,成为广电基金公共电视节目制播组,刘侃如续任组长。1989年1月,刘侃如退休韦光正接任公共电视节目制播组组长。[6]

《公共电视节目委制、选购、议价作业实施要点》全文

1987年7月1日,广电基金订定《公共电视节目委制、选购、议价作业实施要点》,公共电视节目制播组统筹国内外节目之委制、选购及安排时段播映等事宜,独立于公共电视节目制播组之外的“公共电视节目议价小组”不定期集会审核节目制作预算,公共电视节目制播组拥有付款委制、选购及试制之节目著作权

《公共电视杂志》1990年3月号封面

1988年11月15日,《公共电视季刊》创刊,英文名称为《Chinese Public Television》。[9] 1989年3月15日,《公共电视季刊》发行第2期,英文名称改为《Chinese Public TV Quartly》。[10] 1989年8月15日,《公共电视季刊》改版为《公共电视月刊》,英文名称改为《Chinese Public TV Monthly》,不再标注期数。[11] 1989年10月15日,《公共电视月刊》改名为《公共电视杂志》,英文名称与发行型态不变。[12] 1991年4月1日,《公共电视杂志》出版日期改为每月1日。[13]

公共电视节目第二代片头

公共电视节目第二代片头由名仕摄影综艺公司老板贾成达设计,较为复杂且冗长,以金钟奖编钟声开头,最后带出宇宙中的“公共电视”字样,长度为27秒;1989年6月,公共电视节目制播组完成录制公共电视节目第三代片头,内容是仅以电脑动画特效表现公共电视节目的“公”字标志,长度为15秒。[14] 1989年8月17日,公共电视节目制播组宣布公开征求公共电视节目“精神标语”[15]:观众在1989年8月20日至1989年9月20日前以12字以内的短句表达公共电视节目的特色与精神,并写下自己最喜爱的三个公共电视节目,以明信片寄至“台北市许昌街17号15楼(寿德大楼) 公共电视节目制播组收”;特优奖一名,独得奖金新台币五万元、东芝AI-35AF摄录机(规格为VHS-C[16])一部、奖牌一面;佳作十名,各得公共电视节目录影带一套、奖牌一面;纪念奖一千名,各得流行T恤一件;参加奖一千名,各得《公共电视月刊》一年份。[17]

广电基金发行的公共电视节目录影带

1989年秋季,公共电视节目制播组与惠聚雷射有限公司(AV Multimedia Corp.;今惠聚多媒体)合作把公共电视节目《台湾的生态:蝴蝶篇》委托先锋公司制作影碟,是第一片台湾电视节目影碟。[18]1989年11月3日,中视与公共电视节目制播组合作制播的公共电视节目第一个综艺节目第一现场》开播[19]。1990年1月20日,公共电视节目制播组迁往台北市忠孝东路一段85号18楼,广电基金视听资料组迁往台北市忠孝东路一段85号19楼,广电基金秘书组仍留在台北市许昌街17号15楼。[20]1990年11月1日,广电基金收回公共电视节目国内节目录影带发行权,成立“业务中心”发行公共电视节目录影带,业务中心第一代所在地为台北市忠孝东路一段85号6楼。[21]

1990年,行政院核定《公共电视台筹备委员会设置要点》;1990年5月,公视筹委会据此成立,主管机关为行政院新闻局。[22]1991年5月21日,台湾电视公司播出电影《虎!虎!虎!》,将公共电视节目排挤到22日0时10分才播出;同月25日,台视因此遭行政院新闻局裁处《广播电视法》最高罚锾金额60万银元

1994年10月9日,广电基金将制播公共电视节目之业务移交公视筹委会,但继续委外制播“广电基金节目”给老三台播出。[23]

批评

公共电视节目与广电基金节目的效果始终不彰,前中视董事长楚崧秋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三:

  1. 公共电视节目仍系依附在老三台的频道上,观众不容易分辨何者为一般节目、何者为公共电视节目,依然凭观众直觉之兴趣来选择爱看的节目。
  2. 公共电视节目穿插于一般电视节目之间播映,很难使观众留下记忆并准时收看。
  3. 公共电视节目每次播出一个,形成孤军奋斗,无法产生持续力,更难有“以节目带节目”、“以前段领后段”等电视节目惯性收视作用。[24]

1991年5月,孙运璿说:“三台以营利为目的,商业化心态影响了节目内容,我很不满意,所以希望成立不依靠广告、可以独立制作节目的公共电视。……我希望节目内容能多重视教育性,并且介绍国外更好、更高水准的艺术作品给国内观众,而不只是重视电视剧和综艺节目。公视制播小组这几年做的节目大多是教育性、知识类的内容,我很抱歉当初没有充分的经费提供给他们,在经费不足、设备不够的情形下,他们今天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不过,整体而言,我觉得并没有达到我当初提议设立公视的构想;尤其是对于引介国外高水准的艺术作品给国内,这点做得很少。”[25]

相关

香港 香港电台电视节目

注释

  1. ^ 中华民国电视学会电视年鉴编纂委员会 编纂,《中华民国电视年鉴第四辑:民国七十三年至七十四年》,中华民国电视学会1986年6月30日出版,第132页。
  2. ^ 行政院新聞局局史-廣播電視事業處. [2014-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0). 
  3. ^ 〈我国公共电视五月二十日开播〉华视新闻1984年5月16日。
  4. ^ 中华民国电视学会电视年鉴编纂委员会 编纂,《中华民国电视年鉴第四辑:民国七十三年至七十四年》,中华民国电视学会1986年6月30日出版,第186页。
  5. ^ 本报讯,〈“公视制播小组”将独立扩大编组〉,《中央日报》1985年1月1日第9版。
  6. ^ 6.0 6.1 6.2 编辑部,〈1800个春天〉,《公共电视季刊》第3期(广电基金1989年5月15日出版)第5页。
  7. ^ 本报讯,〈庆祝公视周岁 十二新节目陆续登场〉,《中央日报》1985年5月18日第9版。
  8. ^ 台北讯,〈转播球赛延播公视节目 新闻局盼重拟挪动办法〉,《联合报》1986年12月3日第9版。
  9. ^ 《公共电视季刊》第1期(广电基金1988年11月15日出版)第2页。
  10. ^ 《公共电视季刊》第2期(广电基金1989年3月15日出版)第2页。
  11. ^ 《公共电视月刊》1989年8月号(广电基金1989年8月15日出版)封面。
  12. ^ 《公共电视杂志》1989年10月号(广电基金1989年10月15日出版)封面。
  13. ^ 《公共电视杂志》1991年4月号(广电基金1991年4月1日出版)封面里。
  14. ^ 台北讯,〈公视录妥新片头〉,《联合报》1989年6月20日8版。
  15. ^ 台北讯,〈公视悬奖征求精神标语〉,《联合报》1989年8月18日8版。
  16. ^ 《公共电视月刊》1989年10月号(广电基金1989年10月15日出版)封底里。
  17. ^ 《公共电视月刊》1989年8月号(广电基金1989年8月15日出版)封面里。
  18. ^ 郎玉衡 著,张潭礼 摄影,彭年 校订,《电视在革命:明日的电视世界》,正中书局1990年12月台初版、1991年4月修一版,ISBN 957-09-0298-1,第52页。
  19. ^ 宋颖莺,〈公共电视拓展新领域〉,《公共电视杂志》1989年10月号(广电基金1989年10月15日出版)第3页。
  20. ^ 〈我们搬家了〉,《新闻信》第22期(广电基金1990年2月出版)第1页。
  21. ^ 〈公共电视业务中心成立〉,《公共电视杂志》1990年11月号(广电基金1990年11月15日出版)第3页。
  22. ^ 〈中华民国公共电视台筹委会成立 网罗各界菁英进行立法建台工作〉,《新闻信》第26期(广电基金1990年6月出版)第1页。
  23. ^ 中华民国电视学会电视年鉴编纂委员 编纂,《中华民国无线电视年鉴第十辑:民国八十五年至八十六年》,中华民国电视学会1998年6月30日出版,第164页。
  24. ^ 楚崧秋著,《一个电视新生的告白》,中国电视公司1984年7月1日出版,第93至115页:〈我国广播电视现况及其相关问题〉。
  25. ^ 杨孟瑜,〈帮观众提升境界-专访公视催生人孙运璿〉,《远见杂志》第059期(1991年5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