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南进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南进年代图

南进越南语Nam tiến南進?),指的是11世纪至18世纪之间越南领土向南方的扩张。

现在的越南领有中南半岛东岸全域。其东(东京湾)、东南(南中国海)、南(泰国湾)面皆临海洋,北部与中国的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邻接,西部为将越南与柬埔寨老挝相隔的长山山脉,北方有红河三角洲,南方有湄公河三角洲。越南现在的版图乃是18世纪后期时开始确立下来的。

在11世纪后的各个历史时期,越南领土皆向南有过扩张。早期,越南的领土主要集中于红河三角洲一带,即现在越南的北方地区。由于越南当时的地理位置,其东面临大海,西边是山脉,北边是强大的邻国中国,因此南面成为越南领土扩张的最佳方向,“南进”的称呼也因此得名。越南历代的南进政策共持续了约700年,南进后的越南领土面积约为最初刚独立时的3倍[1],18世纪后期以后,越南领土基本未发生改变。

概观


越南历史系列条目
史前时期东山文化
传说时期鸿庞氏瓯貉
第一次北属时期 前207–40
南越西汉东汉
东汉:征氏姐妹 40–43
第二次北属时期 43–544
东汉
吴:赵妪 248
前李朝(万春国)544–602
第三次北属时期 602–905
武周
唐:梅叔鸾冯兴杨清
越南自主时期 905–938
后梁南汉
静海军曲家杨廷艺矫公羡
吴朝十二使君时期 938–967
丁朝 968–980
前黎朝 980–1009
李朝 1009–1226
陈朝 1226–1400
胡朝 1400–1407
第四次北属时期 1407–1427
明:后陈朝 1407–1413
后黎朝前期 1428–1527
莫朝 1527–1592
南北朝
1533–1592
莫朝 后黎朝
后期
后黎朝后期 1533–1789
后黎朝后期
郑阮分治
1627–1672
1774–1775
郑主
1545–1787
阮主
南进
1558–1777
西山朝 1778–1802
阮朝 1802–1945
法属时期 1884–1945
北圻中圻南圻
法属印支:保护国阮朝
日属时期 1940–1945
法属印度支那政府)
日属:保护国阮朝越南帝国 1945
越盟 法属时期 1945–1954
法属印支:南圻国山地国越南临时中央政府
越南民主共和国
1945–1976
越南国
1949–1955
越南共和国
1955–1975
越南南方共和国1969–1976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1976至今
越南主题

自公元10世纪独立以来至14世纪,因为确立国家统治机构、治水等国内诸因素的影响,越南的南进在早期并未能够持续顺利地进行[2]。与南方的邻国占城的之间战争也是相互间各有胜负,一时进一时退。尤其是14世纪后半叶,越南陈朝面对占城的进攻,显得难以招架。这段时期内,无战争的和平共存的时间相对较长,民众阶层的交易、人员往来等各种交流逐渐繁盛,文化上也互相影响。

1427年,越南脱离明朝统治后,黎利建立后黎朝,“南进”从此开始正式化。

黎圣宗(在位1460年-1497年)时代,占城当时的首都毘阇耶(Vijaya,今平定省归仁)于1471年被越南军队攻陷,占族的王国踏上解体的道路。

吞并占城后,越南的南进继续进行著。16世纪至17世纪,由于越南内部分裂(南北朝郑阮纷争),南进一时停止。圣宗死(1497年)后,后黎朝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崩溃,16世纪后半叶,掌握实权的乃是北方的郑主顺化阮主,双方南北对立,纷争不断。

从16世纪到17世纪,东亚东南亚地域以华侨为中心,南海东海的贸易发展迅速。越南南方的阮主欢迎来到贸易港会安的外国人。当时,日本是生丝的最大输入国,为求得面向日本的输出用的生丝的中国商人和日本商人,在南方的会安逐渐聚居,形成了诸如日本人町的侨民区。1603年,日本德川幕府建立,其实行的“锁国”政策(1635年)使日本的生丝输入急剧减少。失去主要商品的越南,逐渐远离海上国际贸易的干线。[来源请求]

伴随著贸易额的减少,依存于越南中部狭小的土地上的农业生产的阮主政权,17世纪中叶开始积极拓展南方的领土。至17世纪末,残存的占族被肃清,阮主乘柬埔寨宫廷世嗣的纷争之机扩大势力,1698年将现在的胡志明市(1880年—1975年称为“西贡”,1698年—1880年称为“嘉定”,其以前为柬埔寨的领土,被称为“波雷·诺科”〔Prey Nokor〕)纳入版图。

18世纪以后,柬埔寨宫廷为了对抗来自泰国阿育陀耶朝(大城王国)的压力,向越南的阮主求援,而阮主利用这个机会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至18世纪末,湄公河三角洲以及柬埔寨南部诸州被蚕食。

至此,现在的越南领土在18世纪末之前的南进后,大框架基本形成。

吞并占城

李朝、陈朝、胡朝

李朝时期(黄色部份)(绿色部份)对峙图

在越南李朝陈朝胡朝的这段时期里,越南与南方的占城经常发生军事冲突。就结果来看,越南方面略占上风。

1044年,李朝李太宗御驾亲征占城,“斩首三万级”、“斩占主乍斗首于阵”、“生擒将卒五千众人、获驯象三十余匹”、“遂入佛誓城俘占主妻妾及宫女”[3]押回升龙(河内)。

1069年(天贶宝象二年,由于当年的农历七月改年号神武,因此《越史略》列入神武元年)农历二月,李圣宗亲征占城。(据陈仲金的记载,开战的原因是“占城国常来骚扰。”)[4]军在战事中相当顺利,节节击败占城军,占城君主制矩越南语Chế Củ,占名:阇耶律陀罗跋摩〔Jaya Rudravarman〕,《越史略》作“第矩”)兵败逃走。到农历五月,“元帅阮常杰俘获第矩于真腊界”。(陈守度后,强迫全国姓李者改姓阮,以断绝国人对李氏的复国一类想法。)[5]

在这一役中,由于李常杰成功俘获占城王,迫使他向军求和“赎罪”,割让了布政州越南语Bố Chính地哩州越南语Địa Lý (châu)麻令州越南语Ma Linh[6]三州给李朝,然后将占城王释放回国。后李圣宗将这片土地更名为新平(越南语Tân Bình?),即是现在的广平省广治省北部[7]

李常杰在1075年(太宁二年),曾对占城进行了一次征战,该战役亦是宋越熙宁战争的其中一部份。依宋朝张方平提议,熙宁八年12月和熙宁九年2月宋朝派使臣出使占城真腊谋求合击越南李朝。[8]占城也表示“愿以兵助讨交贼”。宋朝进攻交趾时占城曾“遣蕃兵七千扼交贼要路”。但占城和真腊的牵制并未对战局产生明显影响。

1104年(龙符元化四年)农历二月,李仁宗命年已老迈的李常杰再征占城。开战原因,是由于造反的李觉逃亡入,劝占城君主制麻那进攻越南,并收复了先前割让的地哩、麻令、布政三州土地。李常杰受命后,便又击破占城,再度取得地哩、麻令及布政[9]

陈朝兴隆十四年(1306年),越南与占城关系较为缓和,陈英宗把皇妹玄珍公主下嫁占城制旻越南语Chế Mân,占名:阇耶僧伽跋摩〔Jaya Simhavarman〕),得到乌、里二(今广平省广治省承天顺化省)作为聘礼[10],翌年更名为顺州化州,纳入陈朝版图,从此越南的领土向南扩张到海云关

胡朝初期的1400年至1403年,越南军队不断对占城采取军事进攻,并将越南版图从海云关扩张到现广义省北部地区。然而,这片新领土在胡朝覆灭(1407年)之后,又被占城夺回。

后黎朝

后黎朝时期,占城与大越(当时越南的正式国号)的关系总体较好。

1446年黎仁宗派黎受、黎可率军侵攻占城都城,城陷后,擒得占城的国王及妃嫔,获得大量象、马、械仗。后班师回越南,并将占城国王押回越南,另立傀儡贵来为占城新国王,向黎朝称臣纳贡。

1470年,越占关系开始紧张。是年,黎圣宗率军二十万进攻占城。1471年,越军攻占占城京城阇槃(越南语Đồ Bàn?,今属平定省),俘获三万余人,斩四万余级,后杀死占王茶全越南语Trà Toàn?,占名:Pau Kubah),占城北方领土(从海云关到今富安省北部石碑山〔越南语núi Thạch Bi?〕一带)划归越南,于其地设立广南道[11]/承宣广南[12]。黎圣宗曾在新边界的山壁上题字“占婆人過此兵敗國滅安南人過此兵死將亡”,至今依稀可见。

郑阮纷争时代(阮主)

1611年,阮潢派梁文承南征占城(华英国),攻城略地后,建立富安府,分为两县,分别是同春和宣和。

1653年,占城人攻击富安府,反为南阮军击败,南阮又开辟了泰宁府。1653年,占城国王婆抋(Bà Thấm,Po Nraop)再次向富安派兵试图重新控制这片地区。贤王阮福濒借此攻打Hùng Lộc, 后来婆抋战败。 阮主 để từ 潘郎江(越南语sông Phan Lang滝潘郎?) trở vào cho 占王,còn từ 潘郎江 trở ra lấy làm 泰宁府,即后来的的延庆府(越南语phủ Diên Khánh府延慶?),今属庆和省。Tại đây đặt dinh Thái Khang để Hùng Lộc làm thái thú。

1661年南阮侵略占城,在“占城的土地上建立了富安府”[13]

1675年,阮氏借口占城侵略富安,举兵攻打占城藩郎以北地区,把占城驱逐到藩郎南的狭小范围内。

1693年,阮氏借口占城“不修藩臣之理”,再次进攻占城,阮军深入占城内地,活捉占王婆争(Po Sot),押回富春(顺化)。[13]但旋即宾童龙地区爆发了鼠疫。占城贵族屋牙挞(Oknha Dat)在清人将军阿班(A Ban)的帮助下,于1695年击败了广南留守军。随后阮福淍遣阮有镜击败了他们。在潘郎江南岸地区设立了顺城镇,1697年改为平顺府,册封继婆子(Po Saktiray Da Patih)为顺城镇王。顺城与阮主双方于1712年签订《议定五条》(Ngũ điều Nghị định),阮主与顺城镇完全讲和并不再交战。占城王被封为“镇王”(Trấn Vương),并保持了这一称号达135年。虽然占城国王在这片四处都是越南人的土地上没有任何实际权力。[14][15]

1777年,广南阮主被新兴的西山朝推翻。顺城镇国王阮文昭(Chei Krei Brei)举兵支持盘踞嘉定的旧阮贵族阮福映。但不久阮福映被西山朝打败,阮文召于1786年逃往真腊地区,顺城君主的称号由国王降为“掌奇”(相当于土司酋长)。在这段时期里,不少顺城镇贵族投奔流亡暹罗的阮福映麾下,并积极参加反对西山朝的战斗,例如阮文昭阮文豪(Po Ladhwan Paghuh)、阮文振(Po Chong Chon)、阮文永(Po Klan Thu)等人。

1802年,阮福映夺取了越南政权。由于曾经受到顺城镇的帮助,阮福映在位期间给与了顺城镇种种优待。然而到了1832年,阮朝明命帝实行中央集权政策,下令改土归流,废除了顺城镇。从此以后,占城人的国家完全灭亡。

侵占真腊

金边被更名为南荣,明命帝将其改为镇西府

阮主

郑阮纷争时代的越南(1650年)

并合西原

阮主时期,西原地区的在向阮主政权朝贡的部落中最有实力的是水舍火舍。以前,这一带是占城真腊之间的缓冲区,但并不真正属于任何一方。根据各个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实力,它一时属于占城或真腊,甚至在有些时候,成为过哀牢的一部分。

1830年,明命帝将今天的西原地区并入越南版图,而在当时那里并没有京人生活也没有越南官员的管理。西原地区在那一时期被看作是越南的自治区域。

社会影响

从公元10世纪到15世纪初,以使用奴隶劳动力为目的将占人俘至越南之事时常发生,这是当时人口稀薄的东南亚社会的惯行现象。另外,越南也从当时南海贸易繁荣的占城国掠夺南海产品和金银财宝。此外,越南将其西南周边的国家纳为朝贡国,以朝贡的形式掠夺财富。

15世纪末以后,越南社会的农村人口逐渐过剩,剩余人口移居新开拓地的现象有所增加。阮氏政权将这些被称为“流民”的过剩人口送往殖民的最前线,并将此政策化。开拓的方法则效法古代中国所采用的屯田兵制度。结果,在开垦土地进行农耕的同时,对占城人的反击也起到了防卫的作用。当有好机会出现时,则用武力扩大土地。这种方法在对占城、柬埔寨的土地掠夺中有所应用。

另外,越南也对中国流亡者劳动力大幅利用。1683年,约3000人的明朝支持者逃到了越南中部的沱㶞(今岘港市越南语Đà Nẵng?)。当时,南方的阮主将他们送往了湄公河三角洲地带。美萩边和(位于现在的胡志明市近郊)的农业和商业的兴盛也与这些明朝支持者有关。另外,从广东来的难民们,也对河仙越南语Hà Tiên?)周边的开拓做出了贡献。这些拒绝跟随满清政权的汉人们,在越南南圻越南语Nam Kỳ南圻?)地区结成了坚固的华侨组织。18世纪末,他们曾在对抗西山朝的斗争中对阮朝的创始者阮福映提供资助。

参考文献

  1. ^ Nguyen The Anh(阮世英),《Le Nam tien dans les textes Vietnamiens》,in P.B. Lafont;Les frontieres du Vietnam;Edition l’Harmattan,Paris 1989
  2. ^ 桃木至朗,《10~15世紀ベトナム国家の「南」と「西」》,《東洋史研究》51巻第3号,1992年
  3. ^ Hội Bảo tồn Di sản chữ Nôm─《钦定越史通鉴纲目》[永久失效链接] 始自图7
  4. ^ 陈仲金《越南史略》,70页。
  5. ^ 《越史略》(《钦定四库全书·史部》第466册),586-587页。
  6. ^ [Việt Nam sử lược[[Category:含有越南語的條目]]》(越南史略). [2013-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7).  网址-维基内链冲突 (帮助)Việt Nam sử lược》(越南史略)]
  7. ^ 陈仲金《越南史略》,70-71页。
  8. ^ 徐松《宋会要辑稿》蕃夷四之七十一,7749页。
  9. ^ 吴士连等《大越史记全书》,255页。
  10. ^ Overview of History of Kingdom of Champa. [2013-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26). 
  11. ^ 冯承钧编译的《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丁集〈安南省道沿革表〉文中页134 之说明
  12. ^ Thừa tuyên Quảng Nam (lập năm 1472, sau khi đánh bại Chiêm Thành). [2013-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02). 
  13. ^ 13.0 13.1 陈重金,《越南史略
  14. ^ Encyclopedia of Asian History, Volumn 3 (Nguyen Lords) 1988. Charles Scribner's Sons, New York.
  15. ^ Vietnam, Trials and Tribulations of a Nation by D. R. SarDesai, ppg 33-34, 1988 ISBN 0-941910-04-0

相关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