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门
塔门 | |
---|---|
自然地理 | |
所处海域 | 香港东北部 |
总面积 | 1.69平方千米(418英亩) |
最高海拔 | 125米(410英尺) |
最高点 | 茅平山 |
管辖 | |
香港 | |
分区 | 大埔区 |
塔门(英语:Tap Mun,官方地图名称Grass Island[1][2]),是香港一座位于大滩海、大赤门及大鹏湾之间的岛屿,地理上几乎全被郊野公园包围的[3],行政上属于大埔区,邻近西贡半岛西贡北,面积达1.69平方公里。塔门东面是以狮子滚球为著名的弓洲;南端是塔门口和高流湾;北端是赤洲口和赤洲;西端是大滩海和湾仔半岛。
岛上设有一个天后庙,在大节日(如天后诞)时会有很多渔民到塔门上香祈求平安,香火鼎盛。此外环境保护署也在塔门设立一个空气污染指数监测站,以观测市区的污染对郊外的影响,也可以作一个对比。
历史
塔门古称佛塔[4], 是惠潮与广州府海路交通的一个中途补给站。明朝万历年间(1573-1619)编的《粤大记》中,便将塔门称为佛塔。岛上天后庙内有乾隆八年(1743)“叶徐送产碑”,镌刻塔门天后宫在清初由东官渔商建立,可见塔门当时的渔港活跃。稍后的嘉庆三年(1798),塔门岛天后庙重修,庙碑记载六百多位善信捐款纪录,其中包括罟店、船户、店铺等。塔门港在清中叶为大鹏湾“形胜之区,舟楫通津之所”。[4]
概况
岛上渔民高峰时有二千人居住,后来大部分居民迁到市区谋生。现时有部分不迁的居民于岛上开设士多或餐厅,招待假日来岛上的旅客。
塔门居民多以捕鱼为业,但随著捕鱼业式微,青年人多往市区另找工作,而儿童亦往市区就读,引致岛上学校最终停办。假日游人众多,岛上名胜亦多,如塔门洞、吕字石、龙颈筋、打浪排等。
地方行政
塔门在行政区划上属于大埔区,塔门并不划入西贡区的原因是在1970年代兴建万宜水库前,西贡并未有道路通往北潭凹、黄石码头等地区,而且西贡北的乡村如深涌、荔枝庄、榕树澳和岛屿东平洲等都依赖街渡、渡轮往来大埔区的大埔滘(后来改为沙田区的马料水)。
现时岛上分为三条村(街坊、渔民新村、榕树村),每村有二位村代表,隶属大埔区的西贡北乡事委员会,本村建有村公所、学校、警岗、青年会会所。天后古庙建造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馀载,供奉天后圣母之外,尚有观音大士及关帝,一向威灵显赫,香火鼎盛,各地渔民善信皆奉为生佛。政府对村中建设甚为重视,建有码头、避雨亭、足球场等。此外水务署除了由蚺蛇湾铺设海底水管到当地,以供应溪水外,还提供自来水。电力公司及电讯公司则铺设海底电缆,提供电力及通讯设施。数年前更配合建醮搭棚场地,斥资施工填海扩阔土地。
气候
塔门 (1994-2023)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历史最高温 °C(°F) | 28.6 (83.5) |
28.7 (83.7) |
30.0 (86.0) |
33.2 (91.8) |
35.6 (96.1) |
37.2 (99.0) |
37.4 (99.3) |
37.1 (98.8) |
36.1 (97.0) |
34.3 (93.7) |
31.4 (88.5) |
28.6 (83.5) |
37.4 (99.3) |
平均高温 °C(°F) | 18.8 (65.8) |
19.1 (66.4) |
21.4 (70.5) |
24.8 (76.6) |
28.4 (83.1) |
30.8 (87.4) |
31.9 (89.4) |
31.5 (88.7) |
30.8 (87.4) |
28.4 (83.1) |
24.8 (76.6) |
20.5 (68.9) |
25.9 (78.6) |
日均气温 °C(°F) | 15.1 (59.2) |
15.8 (60.4) |
18.3 (64.9) |
21.8 (71.2) |
25.3 (77.5) |
27.5 (81.5) |
28.2 (82.8) |
27.9 (82.2) |
27.3 (81.1) |
25.0 (77.0) |
21.2 (70.2) |
16.6 (61.9) |
22.5 (72.5) |
平均低温 °C(°F) | 12.1 (53.8) |
13.1 (55.6) |
15.8 (60.4) |
19.5 (67.1) |
22.9 (73.2) |
25.1 (77.2) |
25.5 (77.9) |
25.3 (77.5) |
24.8 (76.6) |
22.4 (72.3) |
18.5 (65.3) |
13.6 (56.5) |
19.9 (67.8) |
历史最低温 °C(°F) | 2.1 (35.8) |
3.5 (38.3) |
5.6 (42.1) |
9.1 (48.4) |
15.1 (59.2) |
19.6 (67.3) |
21.6 (70.9) |
22.4 (72.3) |
18.1 (64.6) |
14.8 (58.6) |
7.9 (46.2) |
3.6 (38.5) |
2.1 (35.8)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32.7 (1.29) |
42.1 (1.66) |
69.6 (2.74) |
137.3 (5.41) |
274.5 (10.81) |
393.1 (15.48) |
305.8 (12.04) |
330.6 (13.02) |
206.0 (8.11) |
75.5 (2.97) |
37.4 (1.47) |
23.6 (0.93) |
1,928.2 (75.91) |
平均相对湿度(%) | 77 | 80 | 83 | 85 | 87 | 89 | 87 | 88 | 84 | 79 | 77 | 73 | 82 |
数据来源:香港天文台[5] |
交通
- 对外交通是街渡,由翠华船务(香港)有限公司提供服务。
- 平日票价:$9.5
- 星期六、日及公众假期:$14
- 平日票价:$18
- 星期六、日及公众假期:$28
除了街渡外,民众亦可在黄石码头搭乘快艇前往。
图片
-
马料水码头前往塔门的街渡
-
马料水码头前往塔门的街渡
-
黄石至塔门的街渡
-
黄石至塔门的街渡
-
渔民村球场成了晒菜场
-
荒废渔塘的提坝
-
村民手写的路牌
-
叠石是塔门地标之一,两块大石上下叠起,形成一个有趣的“吕”字。
-
叠石以上的步行径上,不难发现牛只吃草。
环境污染问题
近年来西贡北塔门亦成为港人和内地旅客的“新景点”。2018年内地五一黄金周,塔门草地及石滩逼满内地露营团,但不少人在露营后将胶袋、发泡胶、帐幕等垃圾弃在草地或石滩上,有流浪牛更误把胶袋当食物吃掉。[6]
2019年内地五一黄金周,不少旅客南下访港,迫爆港九多区,近年更兴起“深度游”到郊外露营。西贡多个地方遭大批旅客攻陷,塔门有个由45名内地旅客组成的“徒步团”,陪伴旅客们在草原上宿一宵的帐篷,则有被用完即弃之嫌,塔门青青草地上遗下逾廿个帐篷。[7]
2020年内地五一黄金周,因应疫情内地旅客不再,然而大量港人和市民前往塔门避疫,有保护郊野牛只的义工在塔门目击一名年迈清洁工,将游人享乐后留下的大量垃圾逐袋搬落山,垃圾收集处堆积垃圾外,郊野公园也满布臭气熏天的胶袋,未开的烧烤蜜、啤酒、营钉等,更在塔门草地上发现有大量玻璃碎,因此被认为港人再没有借口指有关情况只为内地旅客所为。[8]
区议会议席分布
由于塔门人口稀少,现时只有街渡连接深涌、荔枝庄、黄石码头等地,所以往往跟这些乡村(包括海下)范围划为同一个选区。
年度/范围 | 2000-2003 | 2004-2007 | 2008-2011 | 2012-2015 | 2016-2019 | 2020-2023 |
---|---|---|---|---|---|---|
整个塔门 | 西贡北选区
|
脚注
- ^ Electoral Affairs Commission Gov HK (PDF). Govt of Hong Kong.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2-26).
- ^ 地理資訊地圖.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提供的香港地圖. www.map.gov.hk. [2020-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3).
- ^ 南面的高流湾一带属西贡东郊野公园,西面的湾仔半岛属西贡西郊野公园,北面的赤洲属船湾郊野公园(扩建部份)
- ^ 4.0 4.1 塔門地名初探:海天一色泛舟遊 風吹雲過塔門洲.
- ^ 塔門氣象要素平均值 (1994-2017). 香港天文台. [February 6,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23).
- ^ 內地露營團攻陷「三不管」地帶 塔門淪垃圾崗 流浪牛啃麵𡁻膠. 苹果日报. 2018-05-02 [2019-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5). 参数
|newspaper=
与模板{{cite web}}
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news}}
或|website=
) (帮助) - ^ 郭倩雯,蔡正邦,黄文轩. 【五一黃金周】西貢逼爆!塔門滿山遺帳篷 灣仔南營清逾百袋垃圾. 香港01. 2019年5月4日 [2019年11月2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0月20日).
- ^ 【港人塔門郊遊享樂遺垃圾 年邁清潔工執手尾孭兩大袋落山. 头条日报. 2020年5月4日 [2020年5月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5月4日).
参考
- 萧国健. 大埔風物志. 香港: 大埔区议会. 2007: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