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雄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尧雄(499年—542年),字休武上党郡长子县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人,北魏、东魏官员。

生平

效力北魏

尧雄年少骁果,善骑射,轻财重气,为同时代人所看重。永安年间,拜宣威将军、给事中、持节慰劳恒燕朔三州大使。[1]

永安二年(529年)二月,豫州刺史尧雄击退南梁司州刺史陈庆之、郢州刺史田朴特等入侵。[2]三年(530年),陈庆之围攻悬瓠,破行台孙腾、大都督侯进、尧雄、梁州刺史司马恭于楚城。[3][4]

此后,尧雄受任为都督,随大都督叱列延庆讨平叛将幽州刺史刘灵助,拜镇东将军燕州刺史,封城平县伯,邑五百户。[1]

晋州刺史高欢起兵讨伐权臣柱国大将军、并州刺史、录尚书事尔朱兆,尧雄随尔朱兆败于广阿,于是率所部据定州归顺高欢。尧雄从兄沧州刺史尧杰到瀛州,闻讯也遣使归降。高欢以其兄弟俱有诚款,就留尧杰行瀛州事,不久以尧雄为车骑大将军、瀛州刺史以代尧杰,进爵为,增邑五百户。当时法律宽松,官府争相敛财。唯独尧雄取之有道,又能施恩下属,深为官吏和民众所依附想念。[1]

永熙三年(534年)六月,北魏孝武帝正图谋讨伐当时已经成为权臣的高欢,高欢上表陈说自己的军事规划,其中提到准备派遣领军将军娄昭相州刺史窦泰、前瀛州刺史尧雄、并州刺史高隆之率兵五万讨伐荆州。[5]孝武帝意识到高欢觉察到自己的意图了,于七月逃入关中,北魏自此分裂为东魏西魏[6][7]

效力东魏

尧雄为大都督,随豫州刺史高昂周旋征讨三荆(荆州、南荆州、东荆州)不服高欢的势力,破荆州刺史贺拔胜穰城,仍除二豫、扬、郢四州都督、豫州刺史。前任颍川郡太守元洪威据颍州叛乱,百姓赵继宗杀颍川太守邵招,据乐口,自称豫州刺史,响应元洪威。尧雄率众讨伐,赵继宗败走。百姓趁尧雄出兵,推本城人王长为刺史,据州联合西魏。尧雄又与行台侯景讨平之。南梁李洪芝王当伯袭破平乡城,侵扰州境。尧雄在要道设伏截击,生擒李洪芝、王当伯等,俘获甚众。陈庆之又率众逼州城,尧雄出战,所向披靡,身中二创,斗志越来越强烈,陈庆之败,弃辎重而逃。天平二年(535年)二月,陈庆之复围南荆州,尧雄说白苟堆是梁的北面重镇,趁其空虚,攻之必克,梁军得知了必会解围,机不可失。于是率众攻打白苟堆,陈庆之果然解围而来。梁军未到,尧雄攻陷白苟堆,擒梁镇将苟元旷(一作苟元广)和二千士兵。梁以元庆和为魏王,六月侵扰南豫州南城。尧雄率众讨伐,大破元庆和于南顿。[7][8][9][10]不久与侯景攻破梁朝的楚城。[2]豫州百姓上书,请求让尧雄为刺史,于是复行豫州事。[1]

四年(537年)九月,高欢以司空侯景为西道大行台,与军司、大都督高昂、行台任祥御史中尉刘贵、尧雄、冀州刺史万俟洛一同治兵于虎牢。十月,颍州长史贺若统抓住刺史田迅,据州降西魏。十一月,东魏诏尧雄与广州刺史赵育、扬州刺史是云宝等各率本州士马随任祥并势攻打。西魏遣大都督宇文贵、乐陵公怡锋、帐内都督李檦、右丞韦孝宽等率步骑二千救援。西魏军到阳翟时,尧雄等距离颍川才三十里,任祥率军四万为后继。西魏诸将以为敌众我寡不可争锋,宇文贵却说尧雄等认为他们兵少必不敢进,如果与任祥合兵攻颍州,城必危,屯兵阳翟正中对方下怀,如果贺若徽城破被俘,他们此次出兵也没有意义了。他提出进军颍川,可以守城,又出其不意,进退两难,必可破敌。于是迅速占据颍川,率千人背城为阵,并与梁州刺史梁椿在合战时大破尧雄。尧雄败走,[11]赵育回到本州请降,西魏俘虏东魏士卒万余人,都放了。任祥得知尧雄败了,不敢进军,宇文贵、怡峰、李檦乘胜又大败之。[12]是云宝回到本州,杀东扬州刺史那椿,以州降西魏。[13]西魏以宇文贵为开府仪同三司[14][15]是云宝、赵育为车骑大将军。尧雄收集散卒,退守大梁。[10]西魏权臣宇文泰乘胜遣韦孝宽等攻豫州。尧雄部下都督郭丞伯程多宝等举豫州降敌,[16]擒刺史冯邕及家属及部下妻子数千口,[17][18]想解送京城长安,到乐口时,尧雄的外兵参军王恒伽、都督赫连俊等数十骑从大梁截击,斩程多宝,将尧雄等的家口带回大梁。西魏以郭丞伯为颍川太守,尧雄仍与侯景讨伐他。尧雄又攻破乐口,擒郭丞伯,进讨悬瓠,逐西魏所任刺史赵继宗、韦孝宽等。复以尧雄行豫州事。西魏以是云宝为扬州刺史,据项城;义州刺史韩显据南顿。元象元年(538年)正月,任祥率尧雄等与大行台侯景、司徒高敖曹、大都督万俟洛等会合于北豫州,一同攻打颍州。守城的西魏都督梁回等弃城遁走,于是收复颍州。[19]二月,尧雄率众攻扬州,一日攻陷二城,擒韩显、扬州长史丘岳,是云宝遁走,俘获西魏诸将妻妾将吏二千人,都解送京师。[8]骠骑大将军。随侯景平鲁阳,获除授豫州刺史。[1]

同年,陈庆之围悬瓠,尧雄来救,尧雄兄子(一作子)尧宝乐请求单骑交战,为陈庆之子陈昕所败,尧雄军溃散,[4]梁军攻陷溱城。[3]

尧雄虽是武将,性质宽厚,治民颇有诚信,为政时去除繁琐的细节,只是实行主要的施政纲领而已,抚养兵民,得其效力。守边十年,屡有功绩,豫州人长期怀念他。又爱人物,多有施舍,对往来的宾客都赠与厚礼,也因此被称赞。兴和三年(541年),征还京师,不久领司、冀、瀛、定、齐、青、胶、兖、殷、沧十州士卒十万人,巡行西南,分守险要。四年(542年),卒于都城邺城。赠使持节、都督青徐胶三州军事、大将军、司徒公、徐州刺史,谥武恭。子尧师继承爵位。[1]

家庭

祖父

父母

  • 尧荣,北魏员外散骑侍郎
  • 赵胡仁,南阳郡太守赵某之女,封南阳郡君[20]

兄弟姐妹

  • 尧奋,东魏使持节、都督颍州诸军事、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颍州刺史、颍州大都督、安夷武忠伯
  • 尧难宗,北齐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怀州诸军事、怀州刺史、征羌县侯

子女

  • 尧师,东魏城平县公
  • 尧珞,北齐殿中长史

评价

  • 《北齐书》
    • 史臣曰:高祖霸业始基,招集英勇。张琼等虽识非先觉,而运属时来,驱驰戎旅,日不暇给,义宣御侮,契协宠图,临敌制胜,有足称也。(高欢在霸业初期招集英勇之士,张琼等虽然起初没有先见之明,但后来却顺应形势加入,行军奔走,日夜奔忙,有抵御外敌的义气和彼此和睦的默契,对敌时能够制胜,有足够称道的地方。)
    • 赞曰:霸图立肇,王业是因。伟哉诸将,实曰功臣。永怀耿、贾,无累清尘。(王图霸业都是有起因的,伟大的诸将都是像耿弇贾复一样受人怀念的功臣。)[1]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北齐书/卷20》,出自李百药北齐书

注释及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北齐书》卷二十
  2. ^ 2.0 2.1 《魏书》卷九十八
  3. ^ 3.0 3.1 《梁书》卷三十二
  4. ^ 4.0 4.1 《南史》卷六十一
  5. ^ 《上孝武帝表》
  6. ^ 《北齐书》卷二
  7. ^ 7.0 7.1 《北史》卷五
  8. ^ 8.0 8.1 《魏书》卷一十二
  9. ^ 《魏书》卷一百零五之四
  10. ^ 10.0 10.1 《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十七
  11. ^ 《周书》卷二十七
  12. ^ 《周书》卷一十五
  13. ^ 《北史》卷九
  14. ^ 《周书》卷一十九
  15. ^ 《北史》卷六十
  16. ^ 《周书》卷二
  17. ^ 《周书》卷三十一
  18. ^ 《北史》卷六十四
  19. ^ 《北齐书》卷一十九
  20. ^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魏故尧氏赵郡君墓铭》:魏故南阳郡君赵夫人墓志铭”夫人讳胡仁,南阳苑人也。南阳太守之女,相州刺史平阳公之第六子散骑”常侍之妻。禀公族之洪胄,洞清澜而激镜。资性端华,含仁履顺。贞规峻节,芳”兰独远。孝恭之称,起自龆年。幽闲之著,爰发冠岁。加以七德允敷,四教肃明。”故昧寅鸡以早兴,竟夕乌而不倦。箕帚必先,初未表于颜色;劬劳憘执,终平”生而无愠。食邻磬诚\,未之仪比。参奇九策,曾何轨述。一见洞晓,万事精闲。端”凝静思,明发机神。虽宪英之妙识,罕以论德;昭姬之洁操,讵可秤名。夫人诞”生三子,声驾一时,咸有王佐之略,命世之才。长子雄,使持节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城平县开国公燕瀛青胶徐豫六州刺史都督杨颍楚霍”十州诸军事司徒公,谥曰武恭公。第二子奋,使持节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汾颖兖豫梁五州刺史安夷县开国公司空公。第三子宗,使持节征虏将军”东郡太守南岐州刺史主衣都统。剑佩铿锵,蝉组陆离,青紫掩映,冠盖相晖。”当世以为贵盛,缙绅慕其藉甚。羊氏七卿,远惭世载。袁族五公,近谢羽仪。夫”人自少至耋,孝敬敦睦,长孤抚幼,亲加鞠养,好施能赡,去奢就约。凝霜之操,”严寒弥厉。九族仰其嘉猷,六姻慕其景行。是以誉满两京,声溢九服。大丞”相中外诸军事渤海王高,地居戚重,位望尊崇,亲慕夫人慈训,躬展诚\敬。朝”廷标赏,诏曰:辅国将军岐州刺史难宗母,前以身德子勋,光启邑号。因讳”陈改理,宜见从。可西荆南阳郡君。庶追大家之号,不独擅于汉后;贤哉之录,”岂止记于魏公。夫人年七十八,以武定三年遘疾,薨于第。天子震悼于厥心,”丞相恸情以崩虑。赗赠之礼,有馀恒典。以武定五年岁次丁卯二月戊辰朔”廿九日丙申葬于邺城西七里之北。左带漳水五里之西。痛兰摧于秋旻,伤”桂亡于霜月。追金石之不朽,永传芳之无歇。乃作铭曰:”猗欤盛烈,照晰夫君,诞生令淑,秉德含仁。肃穆礼敬,言厉温恂,风仪介操,蔚”彼贞筠。松生标峻,桂性柔芳,清晖早映,缉誉幽房。才同班蔡,望等齐姜,孝至”精感,节义播扬。如风春畅,若月秋明,憘愠之色,何曾暂生。女工婉娩,母德仪”形,谢家耻誉,袁妇惭名。锡圭分土,主爵是加,礼遇绸缪,昇宠晖华。崇庸显德,”超彼云霞,日唯庆造,光国隆家。百年无永,万古同然,亏盈有数,舟壑代迁。玄”房一闭,终此深埏,松杨结雾,丘垄生烟。寒霜晓切,悲风夕起,云凄代色,人酸”邑里。淑懿云亡,将何仰恃,敬铭馀徽,兰薰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