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教育敕语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日语写法
日语原文教育ニ関スル勅語
假名きょういくにかんするちょくご
平文式罗马字Kyōiku ni Kansuru Chokugo
日语旧字体敎育ニ關スル勅語

教育chì》(日语:教育勅語敎育勅語きょういくちょくご Kyōiku Chokugo),是日本明治天皇颁布的教育文件,其宗旨成为战前日本教育的主轴。《教育敕语》由山县有朋内阁内阁法制局长官井上毅等人负责起草,于1890年10月30日颁布。

神化

《教育敕语》文本一度被国家神道神化。至昭和年间,无论在本土或殖民地的日本国民学校皆须设立奉安殿,将明治天皇伉俪的照片与《教育敕语》一同供奉,并强制学生背诵。

概要

《教育敕语》当时不只在日本本土,海外殖民地亦一体适用,以朝鲜教育令台湾教育令等规范之。由于天皇下诏为“敕语”勅語,如同中国皇帝用“敕谕”)形式,所以日本政府机关称“敎育勅語”或“敎育ニ關スル勅語”与其它敕语作区别。

《教育敕语》以汉文训读体编写。文部省《汉英法德教育敕语译纂》漢英佛獨敎育勅語譯纂的标准汉译至1909年才出炉,在此之前台湾总督府于1897年2月18日以训令第十五号发布汉译教育敕语。

内容

教育敕语发布50周年纪念邮票(1940年发行)
教育敕语(1942年3月)
原文(旧字旧假名)
新字新假名版,附标点、振假名
文部省《汉英法德教育敕语译纂》(原文无标点)
台湾总督府官定汉译

宗旨

《教育敕语》的主要目的,是纠正当时日本教育偏重于欧美器物的介绍,而忽略道德教育的问题。而道德教育为日本所固有,不可轻言废弃。故《教育敕语》要求学生在学习时也必须培养、锻炼自身的道德与修养,成为小学在固定庆典时必须朗读的文件。但是从明治时期,西园寺公望等人都批评过,《教育敕语》的内容过度侧重于国家主义;也曾经发生过内村鉴三拒绝向《教育敕语》行礼的“不敬事件”。而且在日本于1938年通过《国家总动员法》后,《教育敕语》的内容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教典。

战后

二战结束后,在美国为首的同盟国占领军主导之下,《教育敕语》于1946年起从教育体系中被排除;然而,《教育敕语》中提倡道德教育的内容在《教育基本法》中仍被保存。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