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瑞 (1871年)
杨国瑞 秀才 | |
---|---|
性别 | 男 |
出生 | 1871年 大清广东省新安县荃湾 |
逝世 | 1941年(70岁) 英属香港 |
死因 | 因病逝世 |
纪念建筑 | 国瑞路 |
居住地 | 英属香港新界荃湾杨屋村 |
母校 | 广东省高等师范学堂 |
职业 | 养正家塾教师 荃湾天后宫协理值事 |
年代 | 20世纪初 |
雇主 | 养正家塾 荃湾天后宫 |
组织 | 新界乡议局 |
知名于 | 为荃湾定名 荃湾公立学校前身的创办人之一 新界乡议局前身的创办人之一 |
杨国瑞(1871年—1941年),是香港新界荃湾杨屋村的乡绅,也是大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科举所取录的生员(秀才)。杨国瑞曾向香港政府提议将荃湾当时的各个地名统一为“荃湾”,而他也是荃湾公立学校的私塾前身的创立人。杨国瑞更与上水乡绅李仲庄、元朗乡绅邓炜堂[注 1]等人共同创立新界乡议局的前身、代表新界居民的首个合法组织新界农工商研究总会。杨国瑞于香港沦陷前数月病死,终年70岁。1970年代,香港政府发展荃湾卫星城市,而杨屋村新村前的马路即以其命名为国瑞路。
生平
早年
杨国瑞毕业于广东省高等师范学堂,国学精湛[1]。他曾参加光绪三十年(1904年)的科举考试,取得生员(又作“邑庠生”、“秀才”)功名[2],考取秀才后来从事教学,到香港后定居荃湾[1],成为杨屋村的乡绅[2]。
为荃湾定名
荃湾在使用现时的名称前,曾经有“浅湾”、“全湾”、“贼湾”、“海盗湾”等不同的称呼,而杨国瑞即是向香港政府提议统一以“荃湾”为名者。[3]
教育事业
1922年,教育司署授意杨国瑞设立一所地方性“公学”,由叶锦全借出屋宇以私塾形式开办。该学校后来演变为荃湾公立学校,后来再演变为荃湾公立何传耀纪念中学及荃湾公立何传耀纪念小学[4]。此外,杨国瑞曾在九华径旧村内大水坑旁的曾氏家族学堂养正家塾任教[5][6]。
新界乡议局的建立
1923年,时任香港总督司徒拔公布《民田建屋补价规例》[7],将新界土地分为屋地和农地,而在农地建屋需要补地价[8]。由于政策有损新界乡民的权益,因此乡民群起反对[7]。杨国瑞与上水乡绅李仲庄、元朗乡绅邓炜堂[注 1]等人随后集会商议对策,并推举彭乐三等六人向香港政府交涉,惟无结果。1924年8月24日,新界各地士绅在大埔文武庙集会,并决定成立九龙租界维护民产委员会[8]。委员会后来以新界农工商研究总会的名义注册,成为代表新界居民的首个合法组织。1926年,时任香港总督金文泰到访新界农工商研究总会,并对其业务表示支持,并建议总会改名为“新界乡议局”,新界乡议局也自此成为香港政府管治新界的主要谘询组织[7]。
社区事务
杨国瑞曾任荃湾天后宫协理值事[2]。杨国瑞曾介入处理全完堂与荃湾地方乡绅双方在1918年至1919年间的纠纷。他一向对基督教存有好感,不欲教会与地方乡绅发生冲突,破坏地方社会和谐,遂介入调停,约定双方在全安局举行会议,共商解决办法[2]。1933年,纪念同治年间荃湾村村民与城门八乡乡民发生的械斗中17个因参与械斗而丧生的荃湾村村民的义勇祠翻新,并由杨国瑞撰文叙述义勇祠的缘起[1]。杨国瑞在荃湾地区可谓颇著时望[2],为荃湾绅商名流以至贩夫走卒爱戴[1]。
死亡及纪念
杨国瑞于香港沦陷前数月病死,终年70岁,荃湾坊众以“堪称新界一完人”挽之。1970年代,香港政府发展荃湾卫星城市,由于杨屋村在发展范围内,因此杨屋村需要迁村[1]。新界民政署于1970年3月6日刊宪公告杨屋村新村前的马路之定名[9],而该马路即以杨国瑞命名为“国瑞路”(旧称“国瑞道”[10][11]),以纪念杨国瑞毕生对荃湾的服务与贡献[1]。
注释
参考资料
- ^ 1.0 1.1 1.2 1.3 1.4 1.5 義勇祠祀奉烈士 國瑞路紀念秀才. 香港公共图书馆 (香港工商日报). 1978-04-23: 5 [2020-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8).
- ^ 2.0 2.1 2.2 2.3 2.4 叶深铭. 聖俗之爭──論二十世紀初新界傳道會全完堂與地方社會的衝突 (PDF). 田家炳中学. [2020-05-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0-18).
- ^ 【荃灣歷史】荃灣真KOL楊國瑞 為鄕民爭取福利. 港识多史. 2019-03-04 [2020-07-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5).
- ^ 學校簡史. 荃湾公立何传耀纪念小学. [2020-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20).
- ^ 陈天权. 被遺忘的歷史建築--新界離島篇. 明报出版社. 2014-02-01: 106 [2020-05-05]. ISBN 978988820796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8).
- ^ 周家建. 九華徑舊村及鄰近地區研究 (PDF). 饶宗颐文化馆 (报告): 21. [2021-10-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0-18).
- ^ 7.0 7.1 7.2 7.3 刘智鹏; 刘蜀永. 香港史—從遠古到九七. 香港城市大学出版. 2019-07-17: 97 [2020-05-05]. ISBN 9789629374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8).
- ^ 8.0 8.1 张连兴. 香港二十八總督. 三联书店. 2012-07-01: 227 [2020-05-05]. ISBN 978962043249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8).
- ^ 新界民政署:街道命名. 香港政府宪报 (报告). 1970-03-06. 535.
大路由梨木道与之联接之点起大致向北遍西行约二千一百五十呎由此转弯向西行约二千三百五十呎转弯向北遍西行约二百五十呎至城门道与之联接之点止在NTA/TW/R65号图中以红色标明。
- ^ 1973年香港年鑑(第二十六回) 新界市區分圖之四 -- 上葵涌街道詳圖. 香港公共图书馆多媒体资讯系统. 华侨日报. 1973 [2021-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3).
- ^ 1973年香港年鑑(第二十六回) 新界市區分圖之六 -- 荃灣街道詳圖. 香港公共图书馆多媒体资讯系统. 华侨日报. 1973 [2021-05-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