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外交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外交史包含同盟国轴心国两大阵营之间主要的外交政策与外交行动。军事史的部分已经包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战前的外交政策另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1919年-1939年间的国际外交关系

联合国

英国、美国、苏联与中国被称作二次大战时同盟国的“四警察[1],并自称为“联合国”。联合国内还有一些立场相同的国家,如加拿大[2]以及自由法国荷兰等的流亡政府。

开罗会议

在埃及开罗举行的开罗会议概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军对日本的立场,并决定了战后亚洲局势的安排。当时的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英国首相温斯顿·邱吉尔以及中国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都参加了这场会议。唯独苏联共产党总书记约瑟夫·史达林没有参加,因为他跟蒋介石的会面可能会导致苏联与日本之间的关系摩擦。[3]

三巨头会议

英国、苏联以及美国经常通过大使、高阶将领、外交部长和特使如美国人哈里·霍普金斯。在众多的高层会议之中,邱吉尔参加了14场、罗斯福12场,史达林则参加了5场。其中最值得注意三场会议是少数三巨头领导人齐聚一堂的德黑兰会议、雅尔达会议及波茨坦会议。[4][5]

德黑兰会议

该会议是第一个由同盟国“三巨头”(美国、英国、苏联)领袖召开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会议,于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于伊朗举行。这场会议通过了在1944年5月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决定,也讨论了同盟国与土耳其和伊朗的关系、在南斯拉夫的军事行动、对抗大日本帝国,以及战后事宜等议题。[6]

雅尔达会议

雅尔达会议在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于克里米亚雅尔达里瓦几亚宫内举行。这场会议将焦点放在战后欧洲地区的边界规划。由于苏联已经控制了波兰,史达林也在寻求白俄罗斯西部和乌克兰西部的控制权,波兰的新边界尤其重要。 最终,苏联将从波兰东部获得领土,而波兰将扩张西面领土作为补偿,史达林也承诺在他控制下的波兰政府将会举行自由选举。另外,在罗斯福的强烈要求下,史达林承诺将在击败德国之后对日宣战。此场会议也确认苏联将会加入联合国并拥有否决权,乌克兰以及白俄罗斯也会加入联合国,其他12个苏维埃共和国则不会加入。德国将被分割成四个占领区,分别由美国、英国、法国及苏联占领。另外在一个备受争议的决议中,无视意愿,所有公民都将会被遣返回国。[7]

波茨坦会议

波茨坦会议上的克莱门特·艾德礼哈里·杜鲁门约瑟夫·斯大林,摄于1945年7月28日至8月5日间

波茨坦会议在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于柏林近郊的波茨坦塞琪琳霍夫宫举行。在这场会议中,苏联共产党总书记史达林与新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及英国首相邱吉尔和艾德礼(会议期间,后者领导的工党在大选中战胜保守党,取得了首相职位)会面。该会议要求日本要无条件投降,并最终确认了德国战后将被联合国管理委员会占领并管理的事宜。会议并根据早些时候在雅尔达会议达成的基本协议讨论了其他被占领国家在战后的国际地位。[8]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

敦巴顿橡树园会议正式名称为“华盛顿国际和平与安全组织会谈”是1944年8月21日至10月7日于华盛顿近郊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的会议。在该会议中,来自中国美国英国苏联的代表团详细的审议了关于创立一个维护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之事宜,有关联合国的制定也在该会议中被拿出来辩论。

旧金山会议

旧金山会议是1945年4月25日至6月26日在美国旧金山,由50个同盟国国家的代表团召开的一场国际会议。在会议上,与会代表检视并重写了敦巴顿橡树园协议英语Dumbarton Oaks agreements。各国代表在这场会议中制定了联合国宪章,此宪章并在该年6月26日开放供签署。四个发起国(中、美、英、苏)代表团的团长在全体会议时轮流担任主席一职。

参考资料

  1. ^ Sainsbury, Keith. The Turning Point: Roosevelt, Stalin, Churchill, and Chiang Kai-Shek, 1943: The Moscow, Cairo, and Teheran Conferenc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2. ^ J. L. Granatstein, Canada's war: the politics of the Mackenzie King government, 1939–1945 (1975); C. P. Stacey, Arms, Men and Governments: The War Policies of Canada, 1939–1945 (1970)
  3. ^ Heiferman, Ronald Ian. The Cairo Conference of 1943: Roosevelt, Churchill, Chiang Kai-shek and Madame Chiang. Jefferson, NC: McFarland & Company. 2011. 
  4. ^ Herbert Feis, Churchill Roosevelt Stalin: The War They Waged and the Peace They Sought: A Diplomatic History of World War II (1957)
  5. ^ William Hardy McNeill, America, Britain and Russia: their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1941–1946 (1953)
  6. ^ Vojtech Mastny, "Soviet War Aims at the Moscow and Tehran Conferences of 1943,"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1975) 47#3 pp. 481–504 in JSTO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 ^ Fraser J. Harbutt, Yalta 1945: Europe and America at the Crossroads (2010).
  8. ^ Herbert Feis, Between War and Peace: The Potsdam Conference (1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