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鞋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8年1月21日) |
草鞋,或称草
东亚
中国
草鞋古称跂𫏋,居丧时所穿的草鞋则称苞屦,用芒草编的则称芒鞋,草鞋在中国起源很早,历史久远,可算是中国人的一项重要发明。它最早的名字叫“扉”,相传为黄帝的臣子不则所创造。芒鞋也是传统汉传佛教僧侣经常穿著的服饰,释畅怀称通常只能穿三星期即损毁,不过由于草满山都是,毋需成本,烂了再织就是了。后来社会发展至有僧服承办商,不再穿草鞋,但僧服承办商仍保留草鞋的凉鞋式既设计,所以僧鞋都有六个洞,美其名为“罗汉鞋”,但释畅怀表示佛教本无这名相,十八罗汉殿的罗汉,也没有一个是穿所谓“罗汉鞋”的。再后来,有人衍生出这样的解读──罗汉鞋的六个洞代表六入(一说六度),低头看见自己穿著这对鞋在脚上,代表“看破放得下”。
朝鲜
朝鲜半岛古代常民或以下阶层及军人多穿草鞋。
琉球
琉球传统的草鞋称为三板,上至国王下至奴婢都穿著,上层社会人士所穿的三板有皮革缉边。
欧洲
德国
德国黑森林地区也有穿草鞋(德语:Strohschuh)的传统,与东亚的草鞋不同,德式草鞋并非凉鞋款式,而是密头鞋子。
其他
“草鞋”也是三合会的一个职称,简称“九底”,主要负责对内外事务之联系,通常交游广阔。名称源自明末一百二十八名僧侣及四名平民合力抵抗清军入侵中原,由于和尚多穿草鞋,因而得名。
此外,“著草”(穿著草鞋)也是香港黑社会的术语,指为逃避追捕而落跑逃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