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建筑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3年11月15日) |
解构主义建筑(英语:Deconstructivism)是一个从1980年代晚期开始的后现代建筑思潮。特点是对建筑整体的破碎化、解体化,通过外观的处理,运用非线性或非欧几里得几何的设计,来形成建筑元素之间关系的变形与移位,譬如楼层和墙壁,或者结构和外廓。[1]大厦完成后的视觉外观产生的各种解构“样式”以刺激性的不可预测性和可控的混乱为特征。
一些解构主义的建筑师受到法国哲学家德希达的文字和他解构想法的影响。虽然这个影响的程度仍然受到怀疑,而其他人则被重申的俄国构成主义运动中的几何学不平衡想法所影响。在解构主义中,也有参考其它20世纪的运动,譬如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互相作用,表现主义、立体派、简约主义及当代艺术。解构主义的全面尝试,就是让建筑学远离那些实习者所看见的现代主义的束紧规范,譬如“形式跟随功能”、“形式的纯度”、“材料的真我”和“结构的表达”。
在解构主义运动的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包括了1982年维莱特公园的建筑设计比赛(特别德希达和彼得·艾森曼的作品 并且柏纳德·楚米的得奖作品),1988年现代艺术博物馆在纽约的解构主义建筑展览,由菲利普·约翰逊和马克·威格利组织,还有1989年初位于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由彼得·艾森曼设计的卫克斯那艺术中心。
历史,内容与影响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当代建筑学中的解构主义是与现代主义的合理性刚好对立。它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是断然并且是相反。虽然后现代主义者和未成熟的解构主义建筑师沿著双方在《对立期刊》(1973–84出版)中出版了一些理论,那本期刊的内容却标记著两个运动之间一个决裂的开始。对于建筑学和建筑历史,解构采取了对抗的姿态,想要脱离和拆解建筑学。当后现代主义返回接受了现代主义所避开的历史诱捕,解构主义拒绝了后现代采纳的折衷性的历史参考和装饰品。这种拒绝顺从著许多现代作品的反历史主义,并且它是作为新运动定义的一部份。
再者《对立期刊》关于解构主义建筑从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分离出来的其他文章就是1966年罗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所出版的《建筑学的复杂性与矛盾》。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建筑的要点是复杂性与矛盾,这正与现代的纯洁和简洁相矛盾。自从文章出版以后,功能主义建筑和理性主义建筑,这两个现代主义建筑的分支正受到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建筑的范例所颠覆。后现代主义把文丘里的文章解读为,装饰品和历史暗示能够使建筑更丰富,这是现代主义所放弃。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甚至在经济和细小的建筑上都倾力重新利用装饰品,罗伯·范裘力的“装饰的小屋”概念所恰当地描述的用功地方。设计的理性主义逐渐消失但建筑物的功能主义却某个程度保持不变。这与范裘力的另一个伟大的著作,[2]所说的十分接近,当中认为符号和装饰品可以应用到实用建筑身上,并且逐渐灌输符号学的哲学复杂性
解构主义者对《建筑学的复杂性与矛盾》的解读相当不同。基本的大厦在解构主义是充满问题和复杂的主题,没有为装饰分离。像后现代主义者范裘力不把装饰品和功能分离,大厦的功能方面表示了疑问。几何对解构主义者正如装饰品对后现代主义者,都是复杂化的主题,并且反过来是几何的复杂化。这也适用于解构主义大厦的功能、结构和空间方面。解构主义建筑中的复杂一个例子,就是法兰克·盖瑞在德国莱茵河畔魏尔的威察设计博物馆,一个现代主义艺术画廊采取了典型和朴实的白色立方体并且使用了立体派的几何回忆和抽象表现主义来解构它。当采取现代主义时,特别是那些国际样式,它的白色灰泥皮肤是回忆作为一个起点,这推翻了现代派朴素的功能方面。《建筑学的复杂性与矛盾》的另一个解读的例子,就是彼得·艾森曼的卫克斯那艺术中心。他采取城堡作为原始模型,然后灌输一系列的切割的复杂性和破碎。三维栅格有些任意地通过大厦奔跑。作为在现代主义的参考配件,栅格与城堡的中世纪互相碰撞。一些栅格故意地不到达地面,在楼梯盘旋创造神经过敏的心神不安感觉与柱体的结构目的互相冲突。卫克斯那艺术中心解构了城堡的原型和以冲突和区别的方式交回它的空间和结构。
解构主义哲学
对于建筑理论,解构主义哲学的主要渠道是通过哲学家雅克·德希达与彼得·艾森曼的影响力。艾森曼从解构文艺运动和根据Chora L Works记载的在维莱特公园竞选项目与德希达的合作中悟出了一套哲学。德希达、艾森曼和丹尼尔·李伯斯金都关心在场形上学。[3]这也成了建筑理论解构主义哲学的主要课题。“此在”与“不此在”的辩证或者“实在”与“空虚”都常见于艾森曼的建筑项目。德希达和艾森曼都相信所在地就是建筑,而“此在”与“不此在”的辩证则存在于建构与解构之中。[4]
根据德希达的说法,当处理经典叙述结构时,最好进行文本解读。任何建筑的解构“deconstruction”都需要某类原型建构“construction”的存在。这是对灵活变奏而强烈地建立的一种恒常期望。[5]弗兰克·盖里自己的圣塔莫尼卡居所的设计被誉为标准主题的原型变化。最初只是普通居所,后来盖里所改动了重量、空间的运用及借用一些恶搞的元素。这就成了解构主义建筑的例子。[6]
再者,关于德希达对在场形上学和解构的概念,他的踪影和抹除的概念暗藏在他哲学的文章中。[5]李伯斯金曾构想了许多他早期的项目作为文字或演讲的形式并且经常与具体诗歌的形式打交道。他从书本构思建筑雕塑,常常把文字布满模型的表面,让他的建筑成了他的写作。李伯斯金在文章中及柏林犹太博物馆的项目中采用了踪影和抹除的概念。这间博物馆被设想为浩劫的痕迹和淡出,意欲让它的主题容易理解和充满伤感。譬如,林璎的越南退伍军人纪念碑、艾森曼的欧洲被害犹太人纪念碑也反映了踪影和抹除的主题。
建构主义建筑与俄罗斯未来主义
其他大型的建筑都是从20世纪初期俄罗斯的建构主义与未来主义运动中得到启发。
贾柏(Naum Gabo)、利西斯基、马列维奇、亚历山大·罗钦可,这些艺术家影响了建构主义者如扎哈·哈迪德和蓝天公司(Coop Himmelb(l)au)对几何形式的构图观感。解构主义和建构主义都是关于抽象混集的构造。
建构主义建筑都是以长方形与三角楔形为主要构图,配以其他正方形与圆形。利西斯基在他的“Prouns”系列中在自由空间内从不同角度来组合几何图形。它们唤醒了建筑师对基本结构单元的触觉。他们利用技术制图或者工程制图来把这些基本结构单元勾划出来。同样的制作方式也在解构主义建筑中出现,譬如李伯斯金的“Micromegas”。
俄罗斯构成主义建筑大师奥尼多夫(Ivan Leonidov)、康斯坦丁·梅尼可夫(Konstantin Melnikov)、亚历山大·维斯宁(Alexander Vesnin)、塔特林的原始结构主义对解构主义建筑师有很大的冲击,特别是十分著名的雷姆·库哈斯。他们的作品看似具体化的建构过程。他们像把建筑工地、棚架、起重机的临时性与过渡性的外貌敲定成定稿。在“云吊架”(Wolkenbügel)中,利西斯基把起重机连结起来,变成可以居住的地方,就像库哈斯为中国中央电视台所设计的总部大楼。
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的两个流派立体派和简约主义都对解构主义建筑有所影响。分析立体派对解构主义建筑有实在的影响,因为无论形式和内涵都同时从不同角度观察和剖析。分离空间的同时性在很多法兰克·盖瑞的作品中出现。综合立体派对解构主义建筑的影响不如分析立体派,但仍然能够从法兰克·盖瑞的早期作品中找到有关的应用。解构主义建筑与简约主义都有脱离文化指涉的部分及概念艺术的符号。
随著越来越倾向变形及错置,表现主义及表现派建筑与解构主义建筑发生某些联系。当时解构主义建筑影射某些表现主义的分支,如新表现主义及抽象表现派。位于德国德勒斯登的UFA电影中心,呈尖角外型,由奥地利先锋派蓝天公司所设计,唤起克兰茵画中的抽象几何。UFA电影中心外型仿如德国画家基尔希纳所描绘的德国城市街景。瓦西里·康定斯基的作品也带有解构主义建筑的风格。他的抽象表现派运动[7]与解构主义建筑拒绝为几何作装饰的精神相同。
1988年现代艺术博物馆展览
马克·维格(Mark Wigley)与菲力普·强生促成了1988年现代艺术博物馆展览——“解构主义者的建筑”。这使整个运动具体化,为其主要的参与者带来名誉与恶名。参与展览的建筑师有彼得·艾森曼、法兰克·盖瑞、萨哈·哈帝、蓝天公司、荷兰建筑大师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丹尼尔·李伯斯金和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当公众人士只著眼众多建筑师作品的不同之处,维格写了一份相关的文章尝试展示他们作品的相同之处。
这个展览计划从扰乱了纯粹形式的美梦中标志者一个不同的感官性。这些建筑计划之所以被称为解构就是它有能力干扰了我们对形式的思考模式。
各位建筑师汇聚于此,为现代建筑发掘潜能,创造一个个充满跳跃色彩的作品。
— 菲利浦·约翰逊和马克·维格, 解构主义者的建筑的摘要[8]
电脑辅助设计
现在电脑辅助设计在很多方面成了当代建筑的重要工具,但对于解构主义来说,使用电脑更恰当。立体模型及动画协助了设计师构想非常复杂的空间。当把电脑辅助生产连接到电脑模型时,便能够驱使以可负担的成本来大量制造很多只有微小差别的元件。回顾众多早期解构主义建筑作品中,像萨哈·哈帝的手稿,有很多表现出得到电脑的辅助而实际上却不是,而弗兰克·盖里因为制作很多模型犹如电脑模型一般而受到瞩目。
业界的批判
自从弗兰姆普敦(Kenneth Frampton)的《现代建筑史-批判的历史》在1980年出版,建筑业界意识到建筑理论中批判的角色。当把德希达思想当作哲学参考,解构主义建筑也可以被视为与后现代主义及批判性地域主义相比的批判理论基础。批判理论中的两个范畴-紧急性与分析都常见于解构主义建筑。它有个倾向在解构主义建筑中重新审视与批评其他或者前人的作品,并且预先设定审美问题,卫克斯那艺术中心就是一个例子。可是批判理论是以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为核心,众多解构建筑师的作品在这方面却令人失望,因为它们被认为是为精英而兴建的昂贵建筑物。[9][10]
卫克斯那艺术中心带来了有生命力的建筑课题,譬如功能与继承来突显寻求一种有分析有批判性的建筑对话的逼切性。在批判性地域主义中的批判与解构主义中的批判的分别,在于当调解现代主义建筑中的地区差别,在这个时候要维持清晰分析,批判性地域主义能够减少复杂程度。批判性地域主义显示缺乏自我批判并充满理想主义。解构主义偏偏却能够保持一定程度的自我批判和外来批判,维持一定的复杂性。
参见
建筑师
思想与建筑风格
参考资料
- ^ 德希达的《胡塞尔的〈几何学起源〉之导论》
- ^ 罗伯·范裘力,《向拉斯维加斯学习》
- ^ 丹尼尔·李伯斯金,"Imperial War Museum North Earth Tim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引述"This project develops the realm of the in between, the inter-est.... Pointing to that which is absent"。(2006年4月)
- ^ Eisenman and Derrida, Chora l Works
- ^ 5.0 5.1 德希达的《书写学》(1967)
- ^ (英文) Holloway, Robert (1994)."Mattaclarkin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issertation Exploring the work of Gordon Matta-Clark. Retrieved April, 2006.
- ^ Kandinsky, "Point and Line to Plane"
- ^ The projects in this exhibition mark a different sensibility, one in which the dream of pure form has been disturbed.It is the ability to disturb our thinking about form that makes these projects deconstructive. The show examines an episode, a point of intersection between several architects where each constructs an unsettling building by exploiting the hidden potential of modernism.
- ^ Gyula Sebestyén; Chris Pollington. New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Architectural Press. 2003年. ISBN 9780750651646.
- ^ Virginia Evans McCormick. Educational Architecture in Ohio. Architecture. 2001: 170,318.
参考文献
- Derrida, Jacques (1976). Of Grammatology, (hardcover: ISBN 978-0-8018-1841-7, paperback: ISBN 978-0-8018-1879-0, corrected edition: ISBN 978-0-8018-5830-7) trans. 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德希达的《书写学》)
- Derrida, Jacques & Eisenman, Peter (1997). Chora l Works. Monacelli Press. ISBN 978-1-885254-40-5.
- Derrida, Jacques & Husserl, Edmund (1989). Edmund Husserl's Origin of Geometry: An Introductio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ISBN 978-0-8032-6580-6 (德希达的《胡塞尔的〈几何学起源〉之导论》)
- Frampton, Kenneth (1992). Modern Architecture, a critical history. Thames & Hudson- Third Edition. ISBN 978-0-500-20257-9
- Johnson, Phillip & Wigley, Mark (1988). Deconstructivist Architecture: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ISBN 978-0-87070-298-3
- Hays, K.M. (edited) (1998). Oppositions Reader.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ISBN 978-1-56898-153-6
- Kandinsky, Wassily. Point and Line to Plane. Dover Publications, New York. ISBN 978-0-486-23808-1(康定斯基的《点线面》)
- Rickey, George (1995). Constructivism: Origins and Evolution. George Braziller; Revised edition. ISBN 978-0-8076-1381-8
- Tschumi, Bernard (1994). Architecture and Disjunction. The MIT Press. Cambridge. ISBN 978-0-262-20094-3
- Van der Straeten, Bart. Image and Narrative – The Uncanny and the architecture of Deconstruction Retrieved April, 2006.
- Venturi, Robert (1966). 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Press, New York. ISBN 978-0-87070-282-2 (罗伯·范裘力的《建筑学的复杂性与矛盾》)
- Venturi, Robert (1977). Learning from Las Vegas (with D. Scott Brown and S. Izenour), Cambridge MA, 1972, revised 1977. ISBN 978-0-262-72006-9 (罗伯·范裘力的《向拉斯维加斯学习》)
- Wigley, Mark (1995). The Architecture of Deconstruction: Derrida's Haunt. The MIT Press. ISBN 978-0-262-73114-0.
延伸阅读
- 杨裕富 2002 《后现代设计艺术》,田园城市
- 夏基松 1985 《现代西方哲学教程》,人民
- 刘其伟 1999 《近代建筑艺术源流》,六合
- Jeff Collins、Bill Mayblin著 安原良译 1998 《德希达 DERRIDA》,立绪
- 林建业 1994 《容-复杂而不矛盾建筑论述》,馨圆
- Kenneth Frampton著 蔡毓芬译 1999 《现代建筑史》,地景
- 欧崇敬 1999 《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扬智
- 王振源、孙全文 1987《结构主义与集体形式》,明文
- 孙全文 1998/3 <Herzberger与结构主义建筑观>《建筑师》
- Seidl, Ernst: Zerstörungsphänomene in der Baukunst: Atektonik statt Dekonstruktion, in: Aufbauen - Zerstören: Phänomene und Prozesse der Kunst (hg. v. B. Paust], Oberhausen: Athena-Verlag, 2007, ISBN 978-3-89896-275-9, S. 57-68.
- Libeskind, Daniel u.a. hrsg. von Stefanie Carp: Alles Kunst? Wie arbeitet der Mensch im neuen Jahrtausend, und was tut er in der übrigen Zeit? Reinbek bei Hamburg: Rowohlt 2001.
- Eisenman, Peter: Aura und Exzeß. Zur Überwindung der Metaphysik in der Architektur. Wien: Passagen 1995.
- Wigley, Mark: Architektur und Dekonstruktion. Derridas Phantom. Basel: Birkhäuser 1994.
- Müller, Alois M. (Hrsg.): Daniel Libeskind. Radix – Matrix. Architekturen und Schriften. München: Prestel 1994.
- Papadakis, Andreas C.: Dekonstruktivismus – eine Anthologie. Stuttgart: Klett-Cotta 1989.
- Johnson, Philip; Wigley Mark: Dekonstruktivistische Architektur. Stuttgart: Hatje 1988.
外部链接
- (繁体中文)云林科技大学空间所专题研讨一 后现代主义之解构主义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英文)Say himmelblau. - Coop Himmelb(l)au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英文)Eisenman's Sit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英文)扎哈·哈迪德
- (英文)Charles Jencks Website
- (英文)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 Rem Koolhaas'fir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英文)Libeskind Website
- (德文)Wiener Postmoder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