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话
贵州话 | |
---|---|
区域 | 贵州省 |
语系 | |
官方地位 | |
作为官方语言 | 无 |
管理机构 | 无 |
语言代码 | |
ISO 639-3 | – |
贵州话,即贵州省内使用的汉语方言。由于除了少部分湘语或带有南方方言混合成分的方言岛[1]以外,贵州全境的汉语方言都为西南官话[2],所以贵州话一般指贵州省境内的西南官话,因为贵州的官话方言差异较大,故没有代表性的口音。
方言分类
与邻近的四川、云南两省方言在内部较为一致不同,贵州由于建制较晚,历史上隶属不同省区,所以内部方言(尤其在南部)差异较大,老派的黔南片等方言等甚至很难和其他人互通。关于贵州方言的分类情况,现代语言学界大致有三种划分。
《贵州省志·汉语方言志》分区
1998年出版的《贵州省志》在其中的“汉语方言志”,主要采用的是刘光亚在1986年的研究成果,没有考虑省外的方言划分而是主要依据韵母和声调,将贵州省境内的汉语方言划分为6大片[3],分别是分布于黔东南州东部等地的黔东南片(下分剑台小片和榕锦小片)、黔南州和黔东南州西部的黔南片、贵阳市南部、安顺、黔西南的黔西南片(下分贵安小片和兴普小片)、贵州北部(除赤水河流域和乌江中下游部分地区)的黔中片、赤水河流域和遵义的黔北片、黔东北乌江中下游(旧思南府)地区的黔东北片。
《贵州省志》版贵州话分区图 | 名称 | 特征 | 分布地区 |
---|---|---|---|
黔东南片-剑台小片
|
调值、晓母合口呼整体混入[f]、零声母合口呼读[v] | 黔东南州的剑河、台江、施秉、镇远、三穗、岑巩、天柱,铜仁市的玉屏 | |
黔东南片-榕锦小片
|
与剑台小片相比,多出咸山摄一二等合口字分韵(如:官≠关) | 黔东南州的榕江、从江、黎平、锦屏 | |
黔南片
|
调值、古咸山摄舒声字鼻韵尾脱落、很多地方咸山摄一二等合口字分韵 | 黔南州的都匀、福泉、贵定、龙里、惠水、罗甸、三都、平塘、独山、荔波,黔东南州的凯里、丹寨、麻江、雷山、黄平 | |
黔西南片-贵安小片
|
撮口呼读作齐齿呼 | 贵阳市的贵阳市辖区、清镇,安顺市的安顺市辖区、平坝、普定、镇宁、关岭、紫云,以及六盘水市的六枝、黔南州的长顺 | |
黔西南片-兴普小片
|
除望谟外,撮口呼读作齐齿呼 | 黔西南州的兴义、兴仁、晴隆、普安、安龙、册亨、望谟,六盘水市的盘县和安顺市的贞丰 | |
黔北片
|
除遵义外保留独立入声调、麻韵三等字读[i]或[ei]、北京话入声来源的[i][y]韵字读[ie][ye](桐梓读[io])、北京话入声来源的[u] 韵字,读[ɛ]/[uɛ](桐梓读[o]) | 遵义市的遵义市辖区、遵义县、桐梓、习水、仁怀、赤水 | |
黔中片
|
北京话不论入声还是舒声来源的[ie][ye]字都读作[i][y] | 遵义市的馀庆、湄潭、凤岗、绥阳、正安、道真,贵阳市的修文、息烽、开阳,毕节市的毕节市辖区、黔西、大方、金沙、织金、纳雍、威宁、赫章,黔南州的瓮安,以及铜仁市的碧江区、松桃、江口、石阡 | |
黔东北片
|
保留独立入声调、麻韵三等字读[i]或[ei]、除少数老年人外[iɛn]和[yɛn]分别并入[in]和[yn] | 铜仁市的思南、印江、沿河、德江,遵义市的务川 |
1987版《中国语言地图集》分区
1987年和1990年出版完成的《中国语言地图集》所采取的分区为黄雪贞的研究成果,贵州省内的西南官话分属五大片[4],与贵州省志的分区大致对应:黔西南片划归昆贵片,黔中片(加上无独立入声调的遵义)为黔北片,黔南片仍名黔南片,黔东南片为岑江片,原黔北片(除遵义)和黔东北片划归灌赤片岷江小片。
1987版《中国语言地图集》贵州话分区图 | 名称 | 特征 | ISO 639-6代码 | 分布地区 |
---|---|---|---|---|
岑江片
|
调值、晓母合口呼整体混入[f]、零声母合口呼读[v]、部分地方咸山摄一二等合口字分韵 | cnji | 黔东南州的剑河、台江、施秉、镇远、三穗、岑巩、天柱、榕江、从江、黎平、锦屏,铜仁市的玉屏 | |
黔南片
|
调值、古咸山摄舒声字鼻韵尾脱落、很多地方咸山摄一二等合口字分韵 | qnan | 黔南州的都匀、福泉、贵定、龙里、惠水、罗甸、三都、平塘、独山、荔波,黔东南州的凯里、丹寨、麻江、雷山、黄平 | |
昆贵片
|
大部分地方撮口呼读作齐齿呼 | kngu | 贵阳市的贵阳市辖区、清镇,安顺市的安顺市辖区、平坝、普定、镇宁、贞丰、关岭、紫云,黔西南州的兴义、兴仁、晴隆、普安、安龙、册亨、望谟,以及六盘水市的六枝、盘县,黔南州的长顺 | |
黔北片
|
北京话不论入声还是舒声来源的[ie][ye]字都读作[i][y](遵义话中入声来源的字读法不同) | qibe | 遵义市的遵义市辖区、遵义县、馀庆、湄潭、凤岗、绥阳、正安、道真,贵阳市的修文、息烽、开阳,毕节市的毕节市辖区、黔西、大方、金沙、织金、纳雍、威宁、赫章,黔南州的瓮安,以及铜仁市的碧江区、松桃、江口、石阡 | |
灌赤片-岷江小片
|
保留独立入声调、麻韵三等字读[i]或[ei] | 西:mjic,东:mige | 遵义市的仁怀、桐梓、赤水、习水、务川,以及铜仁市的思南、印江、沿河、德江 |
2012版《中国语言地图集》分区
2012年出版的新版《中国语言地图集》主要采用了李蓝的研究成果,将贵州省境内的官话方言分为5大片[5]:上一版的岑江片为湖广片(下分黔东小片、黎靖小片、怀玉小片),黔南片为桂柳片黔南小片,昆贵片为川黔片黔中小片,黔北片(除中部地区和威宁)划入川黔片成渝小片,灌赤片岷江小片和遵义-凤岗之间的黔北片为西蜀片岷赤小片,原属黔北片的威宁县划入云南片滇中小片。
2012版《中国语言地图集》贵州话分区图 | 名称 | 特征 | 分布地区 |
---|---|---|---|
湖广片-黔东小片
|
调值、晓母合口呼整体混入[f]、零声母合口呼读[v]、部分地方咸山摄一二等合口字分韵 | 黔东南州的剑河、台江、施秉、镇远、三穗、岑巩、天柱,榕江、从江、锦屏 | |
湖广片-黎靖小片
|
与黔东小片相比,调值接近长沙话、有独立入声调 | 黔东南州的黎平 | |
湖广片-怀玉小片
|
知章组合口字今读[t͡ɕ]组声母 | 铜仁市的玉屏 | |
桂柳片-黔南小片
|
调值、古咸山摄舒声字鼻韵尾脱落、很多地方咸山摄一二等合口字分韵、部分县市保留入声 | 黔南州的都匀、福泉、贵定、龙里、惠水、罗甸、三都、平塘、独山、荔波,黔东南州的凯里、丹寨、麻江、雷山 | |
川黔片-黔中小片
|
撮口呼读作齐齿呼 | 贵阳市的贵阳市辖区、清镇,安顺市的安顺市辖区、平坝、普定、镇宁、贞丰、关岭,黔西南州的兴义、兴仁、晴隆、普安、安龙、册亨、望谟,以及六盘水市的六枝、盘县,黔南州的长顺 | |
川黔片-成渝小片
|
典型的西南官话 | 贵阳市的修文、息烽、开阳,遵义市的道真,毕节市除威宁外全境(包括毕节市辖区、黔西、大方、金沙、织金、纳雍、威宁、赫章),黔东南州的黄平,以及铜仁市的碧江区、松桃、江口、石阡和安顺市的紫云 | |
云南片-滇中小片
|
调型属昆明型,撮口呼读作齐齿呼 | 毕节市的威宁 | |
西蜀片-岷赤小片
|
保留独立入声调或入声韵类与舒声有区别、麻韵三等字读[i]或[ei] | 遵义市的遵义市辖区、遵义县、凤岗、湄潭、仁怀、桐梓、赤水、习水、绥阳、馀庆、正安、务川,铜仁市的思南、印江、沿河、德江,以及黔南州的瓮安 |
语音特点
贵州境内的西南官话内部尽管差异较大,但仍有一些共同的语音特点:
声母
- 声母都没有卷舌音,古代知章组和精组发音大部分已无区别
- 尖团音不分
- 古全浊声母的清化规律都是“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的规律(除少量白读)
- 除少部分地区(如丹寨、黎平老派)以外不分[n]、[l];疑母[ŋ]、影母[∅]在洪音前混同
韵母
- 古深臻曾梗四摄合并,即不能区分普通话的en、eng及in、ing
- 古臻摄的合口一等端组、精组声母字大部分地区读开口呼,如炖[tən]、孙[sən]
- u单独作韵母使用时具有很强的摩擦成分,并带来声母的变化,[hu]全部混入[fu]
- 仁怀-印江一线以南的贵州大部分地区没有儿化后缀[6],“儿”字单字的卷舌元音读法也是晚近出现
声调
声调类型表
类型 | 阴平 | 阳平 | 上声 | 去声 | 入声 |
---|---|---|---|---|---|
黔东南片十一处除黎平 | 33 | 21 | 42 | 35 | 阳平 |
黔西南兴普小片八处除贞丰 | 44 | 21 | 53 | 13 | 阳平 |
贵州中部三十二处 | 55 | 21 | 42 | 13 | 阳平 |
松桃、铜仁 | 55 | 21 | 53 | 24 | 阳平 |
江口、平坝 | 44 | 21 | 53 | 24 | 阳平 |
石阡 | 55 | 21 | 42 | 24 | 阳平 |
福泉、龙里、凯里、雷山、罗甸 | 44 | 21 | 55 | 13 | 阳平 |
荔波、麻江 | 44 | 52 | 55 | 13 | 阳平 |
惠水 | 44 | 21 | 55 | 24 | 阳平 |
思南、印江、沿河、务川、德江 | 55 | 21 | 42 | 24 | 22 |
仁怀、桐梓、赤水、习水 | 55 | 21 | 42 | 13 | 33 |
平塘、独山 | 33 | 453 | 34 | 21 | 42 |
都匀 | 44 | 53 | 35 | 12 | 42 |
丹寨、三都 | 33 | 53 | 44 | 13 | 42 |
黎平 | 33 | 12 | 21 | 53 | 24 |
词汇
因为地处官话边缘区,贵州省境内的官话方言保留了不少不见于现在普通话的古汉语和古白话文词汇。
贵州话 | 发音 | 含义 | 出处 |
---|---|---|---|
藞苴 | la2 t͡sua1 | 邋遢不洁,常用于形容拾荒者 | 《鹤林玉露》 |
调歪 | tiau4 uai1 | 从中作梗;拿大 | 《红楼梦》 |
斗 | təu4 | 凑;碰巧碰上 | 《清平山堂话本》 |
乞膝 | kʰɛ2 ɕi2 | 膝盖 | 《酷寒亭》 |
顿 | tən4 | 放,搁 | 《还牢末》 |
滮 | piau1 | 液体从狭小的孔眼里急速地喷射出 | 《长安客话》 |
胮肛 | pʰɑŋ2 xɑŋ1 | (物体)庞大 | 《韩愈集·病中赠张十八》 |
𥻦 | sa2 | (米饭等)散落 | 《说文解字》 |
经佑 | t͡ɕin1 iəu1 | 照料,料理 | 《跻春台》 |
新派演变
由于推广普通话运动的大力开展,贵州人年轻一代的普通话水平大幅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方言发音以及词汇、语法等的嬗变。贵州各地的方言的差异正越来越小,但并不是向贵阳话趋同,而是向一种带撮口呼的贵阳口音趋同,即向西南官话内最接近普通话的成渝片方言靠拢。
如黎平话老派区分咸山摄合口一二等字(如:官[kɔn]/关[kuan],潘[pɔn]/攀[pan]),新派口音中[ɔn]韵已经合并到[an][9];黔南片许多地方本已脱落的咸山摄舒声字鼻韵尾重新出现、精章组麻韵三等字声母由[t͡ɕ]组变为[t͡s]组、方言音调也开始靠拢主流西南官话(如上声由高平变成降调)[10];贵阳话新派口音中的撮口呼已经基本完整[10][11]。
注释
- ^ 如喇叭苗话和铜仁漾头话
- ^ 60年代支援三线曾经有大量外省籍的技术人员和工人来到贵州定居,他们的第一代多说普通话或家乡方言,但第二代、第三代基本已经转用贵州本地的方言
- ^ 3.0 3.1 刘光亚(1986年第3期),《贵州省汉语方言的分区》,方言
- ^ 黄雪贞,《西南官话的分区(稿)》,方言(1986年第4期)
- ^ 《西南官话的分区(稿)》">李蓝(2009年第1期),《西南官话的分区(稿)》,方言
- ^ 张维佳,《汉语方言卷舌音类的地理共现与共变》,语言研究,2011年10月,第31卷第4期
- ^ 徐之明,《贵州方言本字考例释》,贵州文史丛刊,2005-07-30
- ^ 徐之明,《近代白话文献俗语词贵州方言诂证举例》,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4-12-25
- ^ 蒋希文,《黔东南汉语方言》,方言(1990年第3期)
- ^ 10.0 10.1 王贵生,《贵州省凯里市城区方言的现状及展望》,凯里学院学报,25卷第5期,2007年10月
- ^ 陈冬梅,《贵阳方言的语音变异分析》,贵州师范学院学报,第29卷第1期,2013年1月
参考文献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语言地图集》.香港:朗文出版(远东)有限公司,1987.ISBN:9780582999039
- 涂光禄等,《贵州省志·汉语方言志》.方志出版社,1998.ISBN:7-80122-306-3/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