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仙阁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9年8月12日) |
22°59′33″N 120°11′55″E / 22.992606°N 120.198723°E醉仙阁为日治时期位于台南市的一间台湾料理店,曾是“台南第一的本岛人料理店”。其源自福州人唐大汉在1913年开设的醉仙楼分店,1918年唐大汉死后,几经转手期间更名为醉仙阁,分店在1921年由高得接手经营,以“醉仙阁”为名继续营运酒楼生意。
醉仙阁的店址曾经两次迁徙,其原先位于永乐町,后于1930年搬移至明治町,于1932年再搬到西门町(恰好位于西门町与末广町的十字路口)[1]:38 ,为现今中正路与西门路口的四层楼建筑。此建筑在后来由台南州商工经济会使用,在战后至今由台南市商业会所属,目前出租予宝岛钟表经营,建筑外墙被广告布幕所包覆。
醉仙阁实际歇业时间未知,以经营者户籍资料住址变更推测,可能为1939年7月。[1]:40
介绍
醉仙楼
最初的经营者唐大汉,为中国福州人,以经营料理店为职业。约1889至1895之间来台,于凤山县衙担任厨师,后移居到台南,至竹仔街开设了醉仙楼(本町三丁目),并在1913年承接了外宫后街(今宫后街)的坐花楼,开设醉仙楼分店(永乐町一丁目)。
唐大汉在1918年底过世后几经易主,醉仙楼生意逐渐转下,竹仔街的本店约在1924年结束营业,原址由当时的屋主涂然改建为金松旅馆。外宫后街的分店,于1921年11月,由高得得手成为店主,于1922年重新开业。[1]:35之后依序交由其长子高金溪、次子高大水[1]:35承接业务[2][3]。
醉仙阁
最早于1919年9月的《台湾日日新报》的报导中,曾出现“醉仙阁”一名的料理店名,依据报导中所载之店址、电话等资讯推测,应就是指醉仙楼的外宫后街分店。[1]:341921年,由高得成为醉仙阁的店主,高得本业为料理职。醉仙阁的实际经营,由善于交际的长子高金溪负责外部人脉拓展、经营的次子高大水负责内部管理。[1]:41
醉仙阁的生意极佳,台湾文化协会亦曾在1923年在此举办第三届大会[4]。由于空间逐渐不足,醉仙阁在1930年5月搬至位于明治町三丁目一七二番地,后期的酒楼经营主要是由高大水主责,在1932年7月又迁至了西门町四丁目79番地(今中正路与西门路口),醉仙阁在此时已成为了“台南第一的本岛人料理店”[2]。醉仙阁约在1939年结束营业,此建筑后来由台南州商工经济会使用。
从醉仙阁经营者的人际往来与来往顾客群来看,遍布台南上流阶层,日本人与台湾人皆有与高金溪交好者。如日本人堺精一,经营炭材店、太平洋海上火拆保险株式会社代理店,醉仙阁在经营上有日本人作为窗口;台湾人方面,则有台湾轻铁株式会社社长辛西准,曾任台湾总督府评议员的南社社长黄欣等人,醉仙阁在台南府城政商关系之间深厚,获得许多营运上的支持。醉仙阁不单单是一个吃饭聚会的场所,更是台南特定阶层者的集会、交流空间。对诗社文人而言,提供一个文化场域,对仕绅、文人或商业团体,提供开会、应酬的公共空间。[1] :40-51
醉仙阁生意经营
同期台南市酒楼有料理、酒水以及艺旦陪席等营业项目,醉仙阁亦有提供前述服务。醉仙阁在料理方面的变化,依据报章上的广告窥知,在1922至1927年以中国料理为主,在1930年改以“台湾料理”为其营运特色。至1932年改以中国御料理做为宣传,不过该年的《台南商工人名录》仍将其记录为台湾料理。
台湾料理一词,源于日本时代区分料理日本料理而名,大概至1920年代后,逐渐成形为一精致料理文化。[1]:63-64日本时代的料理类型有三大类,除前述日本料理、台湾料理外,还有西洋料理。当时的宴席料理,普遍菜式数量为十至二十道,包含甜品,以偶数为单位。从醉先阁所留存一份菜单来看,所提供的台湾料理有桔汁土魠、生炸花枝、金饺虾饼、炊烂肝脏、三丝鱼棘、鸭卵伊面、雪白木耳、清炖全鸡、八宝料鸭、松茸鲍鱼、骨髓口毛、如薏清虾、豆沙酥饺、杏仁豆腐。[1]:65-66
相关条目
日治时期台南市的料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