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评鉴
馆藏评鉴是图书馆针对其馆藏的数量、品质做一诊断,为其读者做一有用性的评估以了解馆藏的强弱与效益。其结果可用于修正馆藏发展的方向与目的。馆藏评鉴使图书馆能够有系统的评估馆藏,提供图书馆正确描述馆藏的机会,获得有关馆藏大小、深度、范围的可靠资讯,确认馆藏强弱,明了未来馆藏发展的策略。
目的
Evans将馆藏评鉴的目的分为外在原因和内在原因。
- 内在原因
- 馆藏的发展需求
- 经费预算需求
- 外在原因
- 本身需求
- 外界机构之需求
功能
- 能更正确了解馆藏的性质、范围、深度及使用
- 评估馆藏发展或采访作业、方法、来源的有效性
- 了解图书馆馆藏之原研究或课程的能力作为馆藏规划、管理、淘汰的指南或基础
- 作为确定馆藏大小、适用性、或品质的工具
- 作为评量馆藏发展政策的有效性方法
- 作为发掘及改正馆藏缺失的方法
- 使人力及财力资源集中于最需要的部分
- 有助于馆藏发展政策的订定及馆藏深度层级的安排
- 评鉴图书馆所认定更深层次的需求是否正确
- 作为经费预算申请之基础及后盾
- 有效评估资源共享的价值,减少不必要的重复
- 评估馆藏的强弱,以为规划的依据
需考虑的因素
- 选择评鉴全部或部分馆藏
- 检讨馆藏政策
- 决定馆藏评鉴的目的
- 选择适当的评鉴方法
- 预估实施评鉴所需的资源
方法
馆藏评鉴有以下几种常见的评鉴方法:量的评鉴、书目核对法、引用文献分析法、专家评鉴法、流通分析、馆内使用调查、读者意见调查、资料提供能力评鉴、期刊使用评鉴。
量的评鉴
量的评鉴所依据的是与馆藏有关的一些具体数据,由于数据比较容易取得,因此在各种评鉴法中较常被图书馆所采用。量的评鉴通常是指评鉴馆藏量的多寡或是馆藏成长率的大小。
通常图书馆在进行量的评鉴时会评量图书馆馆藏的数量是否达到某一标准,这种标准往往是由权威机构或是专家所订定,多以社区人口数来决定馆藏的数量。 大学图书馆由于需要大量馆藏来支援教学及研究活动,所以对于量的评鉴一向较为重视。
- 优点
- 数据容易取得。
- 数据在自动化系统中容易维持或取得。
- 可用来与他馆比较或与本馆不同时期比较。
- 可以避免主观的判断。
- 缺点
- 数据本身难以解释馆藏的品质。
- 可能因纪录不当,或计量的种类、单位不当而产生数据不正确的情形。
书目核对法
书目核对法(list checking)是从质的方面来评鉴馆藏的一种方法。图书馆首先选择适当的书目,将书目中所列的图书资料逐一或抽样地与馆藏核对,计算该书目之资料在馆藏中所拥有的比例。利用此种方法评鉴馆藏,最重要的工作是书目的选择。目的在于探讨图书馆是否拥有各个学科或某个学科的重要作品,并且计算拥有的比例。核对书目的选择主要依据馆藏型态与评鉴的目的而定。
- 优点
- 可用来评鉴全部或部分馆藏,是一种有弹性的评鉴方法。
- 使用专家挑选的标准书目,评鉴结果较具权威,较易被接受。
- 能明确指出馆藏所缺乏的资料,可藉以弥补馆藏不足。
- 核对的过程容易进行。
- 缺点
- 许多标准书目不常更新修订,容易过时。
- 书目不见得符合各个图书馆的个别所需。
- 书目中所列的图书数量有限,不能以少数馆藏来评鉴全部馆藏的品质。
- 对于依据标准书目来建立馆藏的图书馆而言,利用书目核对法评鉴馆藏并无意义。
- 某些学科难以寻获合适的核对书目。
引用文献分析法
引用文献分析法是资讯工作者常用的一种调查方法,其过程包括分析索引、摘要、或期刊等来探讨某一学科所使用或产生的文献的特性,并探讨其引用文献为图书所收藏的数量。以引用文献分析法来评鉴馆藏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图书馆馆藏支援读者从事学术活动的能力。 图书馆先找出读者的著作,以著作中的引用文献与馆藏核对,计算引用文献为馆藏拥有的比例。比例愈高表示图书馆支援学术活动的能力愈高。 此种方法对学术图书馆、专门图书馆或是其他有特定读者的图书馆较为适用。
- 优点
- 可了解读者使用资料之特性(资料类型、年份、语文等) 。
- 可明确指出读者已使用而图书馆未收藏的资料,藉以弥补馆藏缺失。
- 可搜集全部或某类读者的出版品加以分析,具有弹性。
- 缺点
- 无法完整反映读者使用馆藏的情形。
- 读者引用文献之习惯并不一致,会影响本法的正确性。
- 仅适用于有学术性出版品的图书馆。
- 文献被引用需要一段时间,故无法评鉴新的馆藏。
专家评鉴法
专家评鉴法(expert judgement)是由具备学科知识背景的学者、教授、图书馆员或顾问直接观察馆藏所进行的一种评鉴方式,又称为印象评鉴法(impressionistic) 。此种方法的评鉴项目通常包括:馆藏大小、范围、深度、意义、新颖性、外观(使用破损程度) 、以及书库的一般环境。 较常用于评鉴学术图书馆的馆藏。 通常是针对图书馆内某一学科的馆藏进行评鉴。 在进行评鉴之前,最好能搜集充分的资料(例如:资料的数量、种类、年代、语言、流通纪录等) ,作为专家评鉴的基础。
- 优点
- 很容易进行。
- 容易评鉴出馆藏的强弱。
- 可适用于任何类型的图书馆。
- 藉著评鉴馆藏的强弱,可发展出合作馆藏政策。
- 缺点
- 评鉴者必须具备学科的知识及熟悉该学科的文献,而符合此种条件的人不容易找到。
- 此种方法只显示评鉴者对馆藏的印象,而非依据具体的数据进行评鉴。
- 有些资料可能不在架上,在直接观察评鉴时必须同时使用排架目录。
流通分析
图书馆的资料大部分可供读者外借使用,故流通纪录是了解读者使用馆藏情形的一种具体依据。各馆所记载的流通资料不尽相同,图书馆可依据流通纪录中所载的读者类型、图书类别、语言、出版年、入馆日期等来分析读者使用馆藏的情形。
目的:
- 找出罕用馆藏,移架或淘汰。
- 找出核心馆藏,增添副本。
- 某学科流通量占总流通量比例是否和馆藏量相符。
- 了解馆藏使用者特性。
- 优点
- 反映读者的型态和借阅情形。
- 资料易归类分析。
- 研究时间与样本具弹性。
- 资料易计算。
- 资料客观。
- 缺点
- 未含馆内使用。
- 仅显示读者成功的使用。
- 高度使用的资料流通纪录,会造成流通纪录的偏差。
- 无法分辨馆藏使用率低的原因。
馆内使用调查
由于流通纪录无法代表所有的馆藏使用情形,因此图书馆有必要进行馆内使用调查。图书馆在进行馆内使用调查之前,首先要定义何谓“使用”,不同的定义会影响到图书馆进行馆内使用调查的方法。
- 优点
- 配合流通分析更可全面了解馆藏使用情形。
- 了解不外借资料的使用情形。
- 若以面谈方式,可了解资料与使用者间关系。
- 缺点
- 需要读者配合。
- 流通中资料不在架上,影响调查。
- “使用”定义不同,结果亦不同,彼此无法比较。
- 需一年以上调查期以避免偏误。
- 只能反映读者成功使用。
读者意见调查
图书馆进行读者意见调查可获知读者在馆内无法找到所需资料的情形。进行读者意见调查时,首先要确定调查的目的及对象,才能决定使用问卷法或面谈法以及问卷或面谈的内容。
目的:
- 探讨读者背景。
- 了解读者族群与使用频率的关系。
- 了解读者使用目的。
- 读者对馆藏满意程度。
- 找出读者不满处。
- 优点
- 了解读者对馆藏的满意度。
- 了解不同背景读者之需求与使用情形。
- 让读者体会到图书馆尊重读者意见。
- 图书馆可弹性决定调查复杂与否。
- 缺点
- 问卷不易设计。
- 面谈法接触读者有限。
- 读者凭印象回答,可能以偏概全。
- 读者可能不愿配合。
- 无法得知非使用者的意见。
资料提供能力评鉴
评鉴图书馆提供资料能力的分法可分为两种:资料提供测试及资料供用研究。
- 资料提供测试:以一批假设书目来核对图书馆的馆藏,分析图书馆所能提供资料的比例,以及提供这些资料所需时间。
- 资料供用研究:以读者实际所需的资料为样本,入馆时请读者填调查表,若读者查询失败再由馆员重复读者过程找出失败原因。
- 优点
- 资料提供测试
- 客观评鉴馆藏满足读者需求的能力。
- 以相同书目可比较不同图书馆。
- 资料供用研究
- 真实显示图书馆提供资料的能力。
- 反映读者查询失败原因。
- 了解馆藏和管理缺失。
- 容易进行且可以重复操作。
- 资料提供测试
- 缺点
- 资料提供测试
- 不易找到具代表性的书目。
- 无法真正反映读者遭遇的困难。
- 需不断重复测试或与他馆比较才有意义。
- 资料供用研究
- 需读者配合。
- 仅适用于到馆查询特定资料的读者。
- 过程耗时。
- 无法得知非使用者的意见与需求。
- 资料提供测试
期刊的评鉴
前面提到的几种方法多适用于图书,而期刊通常刊登最新的研究,重要性可能超过图书。期刊的评鉴与图书的评鉴大致相同,不过图书馆在评鉴期刊时较常利用引用文献分析法及馆内使用调查来了解读者使用期刊的情形,以作为删除或淘汰的依据。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 吴明德(1991)。馆藏发展。台北市: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