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应氏奇美拉蛛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评级标准评为初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
|||||||||||||||||||||||||||||||||||||||||||||||||
---|---|---|---|---|---|---|---|---|---|---|---|---|---|---|---|---|---|---|---|---|---|---|---|---|---|---|---|---|---|---|---|---|---|---|---|---|---|---|---|---|---|---|---|---|---|---|---|---|---|
|
应氏奇美拉蛛曾于2018年8月2日通过新条目推荐投票,登上维基百科首页的“你知道吗?”栏位。 |
此条目为第十六次动员令生物学类的作品之一,是一篇达标条目。 |
新条目推荐讨论
- 哪一个2018年发表的蛛形纲化石物种因具有明显的尾鞭,以及完整保留的纺器,被视为解开蜘蛛演化谜团的重要物种?
- 条目无分类……--№.N(留言) 2018年7月24日 (二) 23:32 (UTC)
- 感谢提醒,已修正---Koala0090(留言) 2018年7月25日 (三) 09:06 (UTC)
- (+)支持:内容完整,来源充足。另外“各取两件标本进行背对背(back to back)研究”感觉怪怪的,建议直译为“王博及黄迪颖分别取得两对标本与各自的团队进行研究”。看英文back to back应该是指两篇文章在该期刊中是相连的,可以写“两团队的论文在同期(期刊)中接连刊出”。--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7月26日 (四) 09:12 (UTC)
- (:)回应@靖天子:我有考虑过这种写法,但后来想到这种写法可能会有一些问题,所以就先采取南古所提供的新闻稿说法来写。back to back的研究设计感觉是刻意对于同一材料同时进行研究,但如果写各自研究的话,可能会被认为是两批不同团队意外在同一时间对于同一题材进行研究。所以才引入原文来说明,但这部分我也不知道怎么表达比较好,敬请指教---Koala0090(留言) 2018年7月26日 (四) 12:52 (UTC)
- @Koala0090:可以考虑写成“王博及黄迪颖前往(某处),并分别带回两对标本与各自的团队进行研究,其结果在同期Nat Ecol Evo中接连刊出”,不知道有没有符合原意。(那篇新闻稿居然是官方的,真是吐槽不能)--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7月26日 (四) 18:21 (UTC)
- @靖天子:才忙一下居然被洗到这么下面了Orz... 这样写确实很有故事性哈哈,但是可能有点原创研究,我这两天来想想。但我担心其实在中国这其实是一种约定好的译法,只是我们听著不习惯。其实这还是我这几年第一次遇到这样设计的研究,有点陌生---Koala0090(留言) 2018年7月28日 (六) 09:16 (UTC)
- @Koala0090:可以考虑写成“王博及黄迪颖前往(某处),并分别带回两对标本与各自的团队进行研究,其结果在同期Nat Ecol Evo中接连刊出”,不知道有没有符合原意。(那篇新闻稿居然是官方的,真是吐槽不能)--Wikimycota~receptor/genome 2018年7月26日 (四) 18:21 (UTC)
- (:)回应@靖天子:我有考虑过这种写法,但后来想到这种写法可能会有一些问题,所以就先采取南古所提供的新闻稿说法来写。back to back的研究设计感觉是刻意对于同一材料同时进行研究,但如果写各自研究的话,可能会被认为是两批不同团队意外在同一时间对于同一题材进行研究。所以才引入原文来说明,但这部分我也不知道怎么表达比较好,敬请指教---Koala0090(留言) 2018年7月26日 (四) 12:52 (UTC)
- (+)支持,符合DYK标准。--JimGrassroot(留言) 2018年7月27日 (五) 01:51 (UTC)
- (+)支持:内容简明,DYK标准符合。--章安德鲁(留言) 2018年7月27日 (五) 08:05 (UTC)
- (+)支持:符合标准。Walter Grassroot(留言) 2018年7月28日 (六) 09:33 (UTC)
- 条目无分类……--№.N(留言) 2018年7月24日 (二) 23:32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