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高雄地下街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品质评定标准被评为小作品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台湾专题 (获评小作品级低重要度
本条目页属于台湾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台湾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小作品级小作品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页已评为小作品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低重要度

该条目完全是复制贴上

“高雄地下街位于旧市政府对面,日据初期为杉原产业豆饼工厂,后改为体育场,光复后的都市计画变更为十三号公园预定地,面积3.18公顷。1973年王玉云担任高雄市长,提出开发高雄地下街的计画,在地下街上面兴建中国庭院式的仁爱公园,企求商场与公园并存。 地下街原设计为地下三层,采“吊篮式施工法”,由上而下逐层施工。

抄袭范围: “1978年10月地下街第一层正式营运,各式商家进驻,内容包罗万象,接著第二层完工,进驻的商家更多,俨然是一座具观光、育乐、购物功能的地下商城。开幕之初即造成轰动,为逐渐没落的盐埕商圈注入一剂强心剂。

  • 1979年的青年节,地下街上面的仁爱公园完工开放,内有亭台楼阁、假山瀑布、水池溪流、兰亭花架、九曲桥、儿童游戏区,为缺乏绿意的盐埕提供了一处勉强算作是公园的游憩场所。可是,好景不常。地下街第三层施工时遇到了困难,地下水大量渗出的难题,因迟迟不能解决,终影响地下街第二层的地板龟裂,渐扩及整个地下街的结构。
  • 1988年2月,地下街的安全鉴定报告完成,指陈地下街的结构安全堪虑,应公告“停止使用”。其后,市政府共公告三次停止使用,可是皆未能执行。
  • 1989年12月18日,一场大火终结了地下街,也烧垮了仁爱公园。灾后的地下街只剩墙垣倾圮,而地面上的仁爱公园也塌陷的宛如强震过后的残破。留下数百位投诉无门的商家。
  • 1995年,市政府开始回填地下街,回归单纯的公园使用。“高雄地下街”正式成为历史名词。”

1996年市政府以文化爱河协会无偿提供的具高雄意像及水景,展现出高雄海洋性格的仁爱公园规画图获得环保署二千六百万元的补助款,指定仁爱公园为环保公园,担负起改善高雄市恶劣空气品质的重任 1996年12月在部份盐埕里长的要求下,吴敦义市长下令委请具国际知名度的顾问公司重新规画仁爱公园,朝国际化的风格努力,“欧式宫庭花园”成为市府要求的规画方向,完全误解了“国际化”的意义。所谓“国际化风格”的基础乃立基于地方特色的营造。没有地方特色等于没有国际化。难道国际观光客会千里迢迢的来高雄欣赏移植于法国凡尔赛宫的花园吗? 1998年3月8日仁爱公园落成启用。完成的仁爱公园配置包含入口欧式风格的柱列、花坛、花廊、雕塑广场、草坡观景区、户外剧场、中央草皮区、儿童游戏场、生态植栽区、运动跑道及以盐埕区斜45度的街道纹理来建构的盐埕意象区,这样的设计根本显现不出盐埕及高雄的特色来,使得希冀经由“高雄历史博物馆”、“音乐厅”、“工商展览中心”、“仁爱公园”的配合形塑文化爱河园区,以文化游憩的方式来繁荣盐埕的契机破灭。 再则,担任净化空气要角的生态植栽区,因树种选择不当、植栽间距过小、区域分割太细等错误设计,使得仁爱公园空有环保公园之名,却无环保公园之实,难以达成净化高雄空气的功能。”

文图哉自行政院文建会、警光杂志403期

世纪之火~高雄地下街大火扑灭过程纪实 文╱高杰

代表都市繁荣进步,号称东南亚最大规模,标榜我国营造技术精良的国内第一座地下街──高雄地下街,在七十八年十二月十八日的一场大火中,终于结束了她十二年的风光岁月,也写下了台湾四十年来仅见的一场空前火灾。

地下街的缘起

抄袭范围高雄地下街位在高雄市中正四路与爱河交会处,北临中正四路,与高雄市政府相对,南临盐埕国中,占地三万七千零四十六平方公尺,是高雄市区进入最繁荣的盐埕商业区的门户。这条地下街在兴建前,原本是十三号公园的预定地。 民国六十五年,当王玉云先生担任高雄市第七届市长时,为使日渐衰落的盐埕区恢复昔日的繁荣,构想出“政府出地,投资者出钱”的开发地下街计画。 民国六十五年四月底,由高雄市政府核准开工,六十六年双十节,地下一层峻工开放参观,由当时省政府主席谢东闵先生命名为“高雄地下街”。 在这块一万多坪的土地上,由投资者整建一座现代化公园(仁爱公园),地下三层则开拓为地下街,政府不但不花一文钱,还可向投资者收取四千万元的建设税捐。 高雄地下街是台湾地区首座大型地下商场,在亚洲尚属罕见,主要经营项目包括综合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书城、大型游艺场、电影院、歌剧院、餐厅、展览馆、儿童游艺场、保龄球馆、溜冰场、冰宫。高雄市政府在民国七十六年三月实施过全面调查,共有三百五十八家商号。

61.223.242.129留言2015年6月12日 (五) 15:56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