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愚蠢的人类/沙盒/B0002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租借新界

1898年,大英帝国大清帝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把九龙界限街以北至深圳河的地区及235个岛屿归入英属香港的范围,为其99年[1]:114。当时这片土地仍然是一些农村及围村,并且包含了香港几乎所有剩馀的农田。纵使得到部分香港商家的支持[2]:70,但当地乡民因为前景不明的恐慌而组织反抗,新界六日战因而触发[3]:154-155。参战氏族与乡村为屏山乡、厦村乡、十八乡锦田乡和大埔七约,乡勇共有大约2,600名男丁[4]。港英政府在接收新界其它地区时,并没有村民反抗[4]。战争在六日结束,港英政府最终顺利接掌新界[4]

纵使乡民的反抗以惨败结束,但他们的诉求最终得到港英政府的尊重,并允许新界原居民保留继承土地、使用土地和婚姻(纳妾休妻)的传统法律和习俗,与九龙及香港的法律有所区别,其中继承土地的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时今日[4]。港英政府接收新界后,各大氏族即与小氏族平起平坐,不再有地主支配佃人的社会阶级。政府又如市区一样的透过士绅代为管理当地民众,所以新界居民亦很快便接受了港英政府的管治。

日后,东莞人策划再于香港起事,但最终得不到乡民支持,无疾而终。

尽管一些内地史学家会认为这是当地人民的抗英反殖行为[3]:155,但按照当年新界居民的抗英文书,土地拥有权问题、害怕地方习俗受到侵犯、谣传英国人会对他们不善才是抗争的主因[5]:66-67[6]:21-22

参考资料

  1. ^ 丁新豹. 歷史的轉折:殖民體系的建立與演進. 王赓武 (编). 香港史新編 增訂版(上冊). 三联书店. 2017. ISBN 978-962-04-3885-1. 
  2. ^ Carroll, John M. A concise histor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ISBN 978-962-209-878-7. 
  3. ^ 3.0 3.1 王宏志. 歷史的沉重 從香港看中國大陸的香港史論述.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0. ISBN 0-19-590070-7. 
  4. ^ 4.0 4.1 4.2 4.3 Hase, Patrick H. The Six-Day War of 1899: Hong Kong in the Age of Imperialism.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8. ISBN 9789622098992. 
  5. ^ 蔡荣芳. 香港人之香港史 1844-1945.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1. ISBN 0-19-592778-8. 
  6. ^ 刘蜀永; 姜耀麟. 甲午戰爭後新界土地關係的變化. 萧国健; 游子安 (编). 1894-1920年代 歷史鉅變中的香港. 珠海学院香港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啬色园. 2016. ISBN 978-988-1253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