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紅6型柴油機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東方紅6型
概覽
類型柴油機車
原產國 中國
生產商資陽內燃機車廠
序列編號0001
生產年份1981年
產量1台
主要用戶廣州黃埔港務管理局
技術數據
華氏輪式0-6-6-0
UIC軸式C-C
軌距1,435毫米
輪徑1,050毫米
軸重22.5噸
軸距1,800+2,300毫米
通過最小曲線半徑100米
機車長度18,400毫米(車鈎中心線間距)
機車寬度3,326毫米
機車高度4,790毫米
整備重量135噸
燃料儲備量3,000公斤
水儲備量1,000公斤
砂儲備量800公斤
傳動方式液力傳動
傳動裝置ZJ2022/G
發動機16V200Z
發動機功率2,000馬力(1,470千瓦)
最高速度45公里/小時(調車)
90公里/小時(小運轉)
持續速度8公里/小時(調車)
17公里/小時(小運轉)
起動牽引力436千牛(調車)
233千牛(小運轉)
持續牽引力355千牛(調車)
178千牛(小運轉)
制動方式踏面制動

東方紅6型柴油機車中國鐵路使用的柴油機車車型之一,由資陽內燃機車廠於1981年研製成功。資陽內燃機車廠應廣州黃埔港務管理局的訂貨要求,在東方紅4型東方紅5型柴油機車的基礎上,於1981年設計試製了用於調車和小運轉的2000馬力液力傳動調車機車,並將其命名為東方紅6型柴油機車。1981年12月14日,東方紅6型0001號機車正式出廠並交付黃埔港務管理局,於1982年1月開始在黃埔新港鐵路專用線投入運用[1]。東方紅6型柴油機車採用了大量與東方紅4型機車通用的零部件,機車裝用一台16V200Z型柴油機及ZJ2020/G型液力傳動箱,柴油機裝車功率為2000馬力,是迄今為止中國國內功率最大的液力傳動調車柴油機車,也是中國首次在單機組液力傳動機車上採用三軸轉向架。1982年7月,由於鐵道部要求資陽內燃機車廠停止東方紅4型機車和16V200Z型柴油機的試製試驗,東方紅6型機車僅試製一台之後就沒有進一步的發展[2]

技術特點

總體布置

東方紅6型柴油機車是用於調車及小運轉任務的2000馬力液力傳動柴油機車,採用全鋼電焊、單司機室、外走廊結構的罩式車體,車體從前端至後端分為動力室、傳動冷卻室、司機室和輔助室四個部分。動力室內裝有一台柴油機及燃油系統、機油系統、預熱鍋爐等附屬設備。傳動冷卻室的下方設有一台液力變速箱,上方設有V型結構的散熱器組,以及兩個經由液力偶合器驅動的冷卻風扇,冷卻室內還設有液力傳動油熱交換器和膨脹水箱。司機室內設有兩個按對角線斜對稱布置的司機操縱台,以及電子控制櫃和手制動裝置等設備。輔助室內設有電源裝置、空氣壓縮機空氣制動機、總風缸等設備。車體下方兩台轉向架之間的空間,吊掛着燃油箱和鉛酸蓄電池[3]

柴油機

東方紅6型柴油機車裝用一台16氣缸V型結構預燃室式渦輪增壓中間冷卻的16V200Z型四衝程高速柴油機,氣缸夾角為45°,氣缸內徑200毫米、活塞行程220毫米,採用灰鑄鐵機體、合金鑄鐵氣缸套、半隧道式曲軸箱、懸掛式合金鋼全纖維鍛壓曲軸鋁合金低壓鑄造活塞。標定功率為2250馬力,裝車功率為2000馬力,額定轉速為每分鐘1500轉。

傳動系統

東方紅6型柴油機車是單機組設計的六軸柴油機車,由一套液力傳動裝置驅動全部六根車軸,傳動系統包括液力變速箱、萬向軸、車軸齒輪箱等部件。液力變速箱安裝在主車架中部靠近動力室一側,柴油機通過萬向軸將功率傳遞到液力傳動箱,再從液力變速箱下部的兩端輸出法蘭,分別以萬向軸傳給轉向架中間軸(第二、五軸)上的車軸齒輪箱,最後再通過萬向軸將扭矩傳送給第一、三、四、六軸的車軸齒輪箱,從而驅動輪對並產生牽引力

東方紅6型柴油機車使用資陽內燃機車廠設計的ZJ2020/G型液力變速箱,它是在東方紅4型機車所使用的ZJ2022型液力變速箱的基礎上,從單端輸出改為雙端輸出並增設工況齒輪機構而成,內裝有一個B46型起動變扭器和一個B85型運轉變扭器,當輸入轉速為每分鐘1500轉時,變速箱最大輸入功率為1752馬力。工況齒輪機構設有調車和小運轉兩檔,使機車既能用於調車作業(最高速度為45公里/小時,持續速度為8.5公里/小時),又能用於幹線小運轉作業(最高速度為90公里/小時,持續速度為17公里/小時)[3]。此外,東方紅6型機車的機械換向機構還設有自動合齒裝置,使液力傳動調車機車的換向時間不遲於電傳動調車機車[4]

參看

參考文獻

  1. ^ 陳樹剛. 《岁月如歌 中国南车集团资阳机车厂40年(1966—2006). 北京: 中國鐵道出版社. 2006: 281. ISBN 7113074901. 
  2. ^ 韓寶仁. 对东方红系列调车内燃机车的回顾、评价和展望. 《內燃機車》 (大連: 大連內燃機車研究所). 1991年2月, 2 (204): 1–8. ISSN 1003-1820. 
  3. ^ 3.0 3.1 宋又傑. 《四十年中国铁路机车大全》. 北京: 中國鐵路機車車輛工業總公司. 1990: 55-56. 
  4. ^ 龍洙. 我国液力传动内燃机车廿五年. 《中國鐵路》 (北京: 鐵道部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 1983年12月: 16. ISSN 1001-683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