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計劃委員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計劃委員會


1993年規定印章直徑5厘米,中央刊國徽,由國務院製發。

機構概況
上級機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機構類型 國務院組成部門
行政級別 正部級
聯絡方式
總部
 實際地址 北京市西城區月壇南街38號
機構沿革
被接替者 中央人民政府國家計劃委員會
成立時間 1954年9月
撤銷時間 1998年3月
接替者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
影像資料


1955年啟用的國家計委大樓是三里河「四部一會」建築群的一部分,國家計委的後繼者國家發改委目前仍在此辦公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計劃委員會,簡稱國家計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原有組成部門之一,成立於1954年,曾長期承擔着中國政府對綜合經濟規劃的職能。但隨着中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轉變,國家計委的功能逐漸變化,最終於1998年改組為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

歷史

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19次會議通過決議增設獨立於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中央人民政府國家計劃委員會,簡稱國家計委。由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高崗兼任國家計劃委員會主席,鄧子恢為副主席,委員有陳雲彭德懷林彪鄧小平饒漱石薄一波彭真李富春習仲勛黃克誠劉瀾濤張璽安子文馬洪薛暮橋。馬洪兼任國家計委秘書長,原任東北人民政府秘書長的王光偉任副秘書長。主持日常工作的是張璽、安子文、馬洪、王光偉。計委下設17個辦事機構:辦公廳、綜合計劃局、重工業計劃局、燃料工業計劃局、第一機械計劃局、第二機械計劃局、勞動工資計劃局、城市建設計劃局、成本物價計劃局、財政金融計劃局、貿易合作計劃局、文教衛生計劃局、私營企業處。幹部來自剛剛撤銷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及六個大區的有關部門,例如東北計委、東北工業部、東北財政部等。國家計委編制為1225人,加上工勤人員共計1538人。國家計委成立後,原由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領導的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機械工業部等13部劃歸其領導。1952年12月5日,國家計委正式開始辦公。

成立之初,辦公地點是在北京市西城區北河沿大街54號(原北大三院)。1953年在西城區三里河路採用蘇聯的圖紙,設計建設國家計委大院。樓高三層,共建有216棟。設13路公共汽車國家計委站(現稱「西城三里河站」)。

1954年2月6日至10日召開中共七屆四中全會,批判了高崗。會後,中共中央副秘書長、政務委員李富春擔任國家計委主席。馬洪、王光偉受高崗牽連而下台,由張璽主持日常工作。國家計委機關局級單位由原來的17個增設到25個,編制為1621人。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後,改為國務院組成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計劃委員會

1955年,國家計委辦公大樓啟用。主樓與東西兩側樓作為一個整體設計,被稱作「四部一會」——當時的一機部二機部重工業部財政部和國家計劃委員會。「該樓由張開濟設計,由於當時《人民日報》點名批判地質部所屬的長春地質學院的主樓「地質宮」原本是基於滿洲國皇宮地基與設計,建設得過於富麗堂皇,在當時「一五」計劃背景下是極大的浪費,為此全國開展「反對貪污浪費」運動。國家計委大樓主樓的「大屋頂」被迫改為平頂,但樓內支撐大屋頂的四根立柱仍在。東西兩側樓的大屋頂已經完工也保留下來。 計委大樓原來是六層,後在六層上面加蓋一層。

1964年12月中央決定成立「小計委」,任命余秋里為國家計委第一副主任兼秘書長,成員有李人俊林乎加(從浙江省調來)、賈庭三(從北京市調來)。1965年開始接手李富春全面負責國家計委工作。

文革」期間及後期,國家計委機關兩派群眾組織主要圍繞余秋里的「保」與「倒」。李富春安排李人俊回計委主持黨組和業務工作。1968年2月,蘇靜任派駐國家計委的軍代表。1968年8月10日,中央〔68〕127號文件決定,向國家計委、全國物價委員會國家統計局三單位(都在計委大樓辦公)正式派駐軍代表,主持工作。蘇靜總參謀部軍務部部長)為軍代表,陳彬李少亭為副軍代表,袁寶華國家物資管理部部長調國家計委協助蘇靜負責業務工作。1967年、1968年兩年沒有編制國家年度經濟計劃。1969年10月,全國執行戰備大疏散,國家計委(及國家統計局、全國物價委員會)絕大部分幹部於年底下放到湖北襄樊太山廟鎮的國家計委「五七」幹校(1978年計委五七幹校撤消,所有人員回京重新分配工作),在北京只留下一百多人「抓生產」,處理日常工作,組成一個計劃起草小組。

1970年6月,中共中央批准,成立「國家計劃委員會革命委員會」和國家計委黨的核心小組,余秋里任革委會主任和核心小組組長,蘇靜袁寶華鄧來哲顧明及另2位軍代表任革委會副主任。國家計委革命委員會是由9個單位合併而成——國家計委、國家經委國務院工交辦全國物價委員會物資管理部、地質部、勞動部國家統計局中央安置辦。國家計委革委會有37名委員,其中軍代表10人,幹部代表8人,群眾代表19人。人員總編制610人,是原9個單位機關人數的11.6%。下設計劃組、生產組、政工組、辦事組、物資局、地質局和勞動局。七十年代計委成立了礦山辦公室,下設綜合組、礦山組、機械組;礦辦成員有余秋里(抓總)、袁寶華(常務)、楊殿奎鄒桐周子健徐良圖,重點抓采、選、燒,大打礦山之仗,為1970年投產的一大批大型煉鐵高爐提供原料。

1973年,軍隊人員撤出,重新啟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計劃委員會」印章與名稱。

1975年初,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後組建新一屆國務院,國家計委機關開始重新調入大批在五七幹校的原工作人員,增設職能機構,下設十五個組(局、室),至1977年國家計委幹部達1015人。1977年國家地質總局國家物資總局國家勞動總局分別調出,直屬於國務院。1978年下半年,中央批准計委設立19個單位。1978年3月國家經濟委員會恢復,原計委生產組工作劃歸國家經委。

1980年3月,副總理姚依林兼任國家計委主任,余秋里不再擔任國家計委主任。1981年1月,甘肅省委第一書記宋平調任國家計劃委員會第一副主任,主持計委日常工作。1983年宋平任國家計劃委員會主任。

1998年3月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改組為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該機構有時仍沿用「國家計委」簡稱[1][2],直至2003年改組為國家發改委[3]

機構設置

  • 辦公廳
  • 國防司
  • 國民經濟綜合司
  • 原材料局/原材料司(國務院農業生產資料辦公室)
  • 設計鑑定局
  • 交通局
  • 重點工程局(重點建設司)
  • 施工管理局(1983年初由國家建委併入國家計委)
  • 外資局:1980年代開始設立,負責日本海外協力基金8000億日元貸款等利用外資項目的審批
  • 重工業局
  • 勞動局(1988年後併入社會發展司)
  • 人事局
    • 老幹部處(1982年2月20日——1983年2月25日),後為國家計委老幹部局
  • 土地管理局(1983年初由國家建委併入國家計委)
  • 國土地區司
  • 社會發展司
  • 經濟預測司
  • 產業司(國家西氣東輸辦公室)/長期規劃和產業政策司/基礎產業發展司
    • 綜合處
  • 投資司
    • 計劃處
    • 地方處
  • 價格調控司
  • 農林水利局(1984年前)
    • 農業處
  • 農村經濟發展司(1984年後)
    • 農業處
    • 扶貧開發處
    • 養殖業處
  • 農業區劃局
  • 能源局
  • 交通能源司
  • 離退休幹部局
    • 辦公室
    • 秘書處
    • 服務一處
    • 服務二處
    • 服務三處
    • 服務四處
    • 文體處
    • 醫務處
    • 財務處
    • 行政處
    • 資產處
    • 車管處
    • 政工處
    • 黨委辦公室

歷任主任

  1. 李富春(1954年9月28日-1970年6月,兼任)
  2. 余秋里(1970年6月-1980年8月26日,兼任)
  3. 姚依林(1980年8月26日-1983年6月20日,兼任)
  4. 宋 平(1983年6月20日-1987年6月23日,兼任)
  5. 姚依林(1987年6月23日-1989年12月26日,兼任)
  6. 鄒家華(1989年12月26日-1993年3月29日,兼任)
  7. 陳錦華(1993年3月29日-1998年3月18日)

參考文獻

  1. ^ 国家计委“开门”制定“十五”计划. 光明日報. 2000-10-24 [2022-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0). 
  2. ^ 国家计委近日公布价格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清理结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第16号令)(一). 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 2001-11-29 [2022-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0). 
  3. ^ 国家计委将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新華網. 2003-03-06 [2022-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7-10). 

參見

先前機關:
中央人民政府國家計劃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經濟計劃機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計劃委員會
1954年9月-1998年3月
後繼機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