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文學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天文學史天文學史的一個分支,也是中國科學史的一個組成部分。中國的古天文學是非常發達的,自秦漢以來,所頒佈的曆法有一百多種。

  • 公元前2137年10月22日仲康日食,可能是歷史上最早的日食記錄。於《尚書·胤征》:「乃季秋月朔,辰弗集於房,……瞽(瞎)奏鼓,嗇夫馳,遮人走……。」。
  • 春秋時期魯隱公三年二月己巳(公元前720年2月22日),曾發生一次日食,為世界上有文字記載最早一次的日食歷史記錄,也是中國使用干支記日的比較確切的證據[1]《左傳·隱公三年》:「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
  • 春秋》魯文公十四年(前613年),出現哈雷彗星的記載,是中國最早的記錄;到清代宣統二年(1910年),史書對哈雷彗星出現的記載多達31次。
  • 2000年前左右,中國測定木星繞天一周的周期為12年[2]。周天分為十二分,稱為十二次,木星每的行經一次,就用木星所在星次來紀年。

三代

  • 夏帝桀十年(前1809年),五星錯行,夜中星隕如雨(《古今圖書集成·卷三五·星變部》、《竹書紀年》)
  • 商帝辛四八年(前1590年),二日並出(《古今圖書集成·日異部》)
  • 大約前1400年-中國已有規律的記錄日食與月食,並有兩顆新星的記錄(七日己巳夕有新大星並火,辛未酉殳新星)。
  • 前12世紀,中國初採用二十八宿劃分天區。
  • 前11世紀,傳說中國周朝建立測景台,最早測定黃赤交角,與測出春分點
  • 周懿王元年(前899年4月21日)天再旦於鄭(《竹書紀年》)
  • 前776年,中國《詩經·小雅》:「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蝕之……」,是世界最早的可靠的日食記事。
  • 左傳》記載:「魯莊公七年(前687年)四月辛卯,夜中星隕如雨。」
  • 前613年,《春秋》記載,魯文公十四年:「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斗。」這是哈雷彗星的最早紀載。
  • 前532年,「周景王十三年春,有星出婺女」,可能是新星的記錄。

漢朝

  • 公元前2世紀,西漢司馬遷著的《史記·天官書》詳細記載了天象。
  • 漢惠帝二年(前193年)有「天開東北,廣十餘丈。」[3]
  • 漢景帝前二年(前155年)八月,熒惑逆行守北辰,月出北辰間,歲星逆行天庭中。(《資治通鑑》)
  • 淮南子》記載:「日中有駿鳥」(前140年)
  • 西漢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夏四月,有星如日,夜出。(《資治通鑑》)
  • 建元三年(前138年)四月,有星孛於天紀,至織女。占曰:織女有女變,天紀為地震。至四年十月而地動,其後陳皇后廢。[4]
  • 建元六年(前135年),熒惑守輿鬼。占曰:為火變,有喪。是歲高園有火災,竇太后崩。[4]
  • 《漢書·天文志》:「元光元年(前134年)五月,客星見於房。」房是28宿星的房宿,即在天蠍座的頭部。法國人比奧編《新星匯編》將這顆超新星列為第一星。
  • 《漢書·五行志》記:「征和四年八月辛酉晦(前89年9月28日),日有食之,不盡如溝,在亢二度,晡時(15—17點)從西北;日下晡時,復。」
  • 《資治通鑑》「西漢成帝建始元年(前32年)八月,有兩月相承,晨見東方」
  • 前28年(漢成帝河平元年三月乙未),《漢書.五行志》記載了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日出黃,有黑氣大如錢,居日中央」。
  • 103年,東漢永元十五年,賈逵創制出黃道銅儀,發現了月亮運動不均勻,稱之為月行有遲疾。
  • 後漢書·五行志》「後漢靈帝建寧元年(168年),日數出東方,正赤如血無光,高二丈餘,乃有景(影),且入西方,去地二丈亦如之」。
  • 《後漢書·天文志》載:「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癸亥,客星出南門中,大如半筵,五色喜怒,稍小,至後年六月消。」這是超新星爆發最早的記載:RCW86。

魏晉南北朝

  • 資治通鑑》載「西晉惠帝永寧元年,自正月至於是月,五星互經天,縱橫無常。」
  • 公元三世紀,魏晉南北朝虞喜發現歲差

隋朝

  • 公元五世紀,陳卓編《全天星圖》共1464星。
  • 隋書·天文志》記載:「太清二年五月(548年6月),兩月現。」

  • 公元687年,最早的流星雨記錄。
  • 《新唐書·天文志》記載說:「貞觀年,突厥有三月並現。」
  • 《新唐書·天文志》記:「乾寧三年(896年)十月有客星三:一大,二小,在虛、危間(今寶瓶座),乍合乍離,相隨東行,狀如鬥。經三日,而二小星沒。其大星後沒」。

宋、遼、金

  •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正月癸卯,匡胤軍中知星者河中苗訓,見日下復有一日,黑光摩盪。(《續通鑑》)
  • 公元1054年,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7月4日)有超新星的記錄,現稱為蟹狀星雲
  • 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十二月庚申,日有五色暈,挾赤黃珥,又有重日相盪摩,久之乃隱。(《續通鑑》)
  • 金世宗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六月,「客星見於華蓋,凡百五十有六日滅」。(《金史·天文》)這是仙后座超新星爆發。
  •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八月乙亥朔,日月五星聚軫(烏鴉座)。(《續通鑑》)這是太陽月亮和五大行星連成一直線的記錄。

  • 元順帝至正十年(1350年)六月壬子廿九日,有星大如月,入北斗,震聲若雷,三日復還。(《續通鑑》)

  • 明史·天文二》載: 「洪武三十一年十月,熒惑守心。」
  • 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辛未日,月晝見,與日並明。(《明通鑑》)
  • 明世宗嘉靖廿九年(1550年)六月戊申,太白晝見,連日陰雨,凡晝見者七日。(《明通鑑》)
  • 隆慶六年(1572年)十月,客星見東北方,出閣道旁,壁宿度,曆十九日。
  • 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九月,客星見尾分,一更時出西南方,三十三年二月始滅。

參考文獻

  1. ^ 班固. 漢書. 五行志下之下:隱公三年「二月己巳,日有食之」。穀梁傳曰,言日不言朔,食晦。公羊傳曰,食二日,董仲舒、劉向以為其後戎執天子之使,鄭獲魯隱,滅戴,衛、魯、宋咸殺君。 
  2. ^ 馬王堆漢墓出土《五星占》:東方木...其明歲以正月與營室晨出東方〕,複為攝提〔格,十二歲〕而周。皆出三百六十五日而夕入西方,伏卅日而晨出東方,凡三百九十五日百五分〔日而複出東方〕。...日行廿分,十二日而行一度。歲視其色以致其
  3. ^ 漢書.天文志》
  4. ^ 4.0 4.1 《漢書·天文志》

外部連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