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國青銅稱量貨幣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戰國青銅塊

青銅稱量貨幣,中國時期的一類稱量貨幣,使用時期開始於商朝末年,盛行於西周春秋時期[1][2]

類別

青銅先秦時期廣泛使用的一種銅合金,是當時兵器禮器及生產生活用具等的常用金屬。青銅器及其碎片不僅能夠回爐熔鑄新的銅器,而且也常被用作貨幣。1959年在湖南省寧鄉縣黃材寨子山出土的一件商代獸面紋在出土時內有224件銅斧,這些銅斧規格形狀相同,而且沒有使用痕跡,應當是作為貨幣來使用的。除了青銅器殘片,還有專門製作的圓餅狀鑄塊被用作貨幣,青銅餅在使用中又多砸成大小不一碎塊,所以出土的青銅稱量貨幣,主要有青銅餅、青銅塊和青銅器殘片等三大類。此外,商周時期的銅貝也是稱量貨幣。[2][1]

使用

青銅在西周和春秋不僅作為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而且也是國王賞賜、徵收賦稅、官員俸祿和政府罰沒的支付手段[2]

  • 國王賞賜:青銅器上常有「賜金百寽」、「賜金卅寽」等,其中賞賜的「金」可能是指銅塊,也可能是指銅貝,而計量單位「寽」應該是雙手上下合捧的銅貝的量,每寽在1.4-1.5千克
  • 購買手段:曶鼎銘文中「用囗賣絲五夫,用百寽」的記載既是使用稱量貨幣購買奴隸的記載
  • 支付俸祿:
  • 支付罰沒:《尚書·舜典》記載「象以典型……金作贖刑」,《尚書·呂刑》記載「墨辟疑赦,其罰百鍰」,《史記·周本紀》中同樣的內容有記作「黥辟疑赦,其罰百率」

參考

  1. ^ 1.0 1.1 朱活主編. 中国钱币大辞典·先秦编. 北京: 中華書局. 1995: 20-21. ISBN 9787101012415. 
  2. ^ 2.0 2.1 2.2 汪慶正主編. 中国历代货币大系·先秦货币.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 11. ISBN 7-208-003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