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納德·鮑桑葵
伯納德·鮑桑葵(英語:Bernard Bosanquet,/ˈboʊzənˌkɛt, -kɪt/;1848年6月14日—1923年2月8日),是英國新黑格爾主義 、英國唯心主義 和新自由主義的代表人物。他在邏輯學、美學、哲學、政治哲學、宗教學、心理學等方面都有建樹。除從事專業研究外,還積極參與社會改革、關注成人教育。鮑桑葵一生編著超過20本書,發表約150篇論文,著作包括專業論文和通俗作品。
生平
鮑桑葵1848年出生在英國諾森伯蘭郡,一戶擁有莊園和農場的富裕家庭。他的父母共生育有五個男孩,鮑桑是家中最小的。這個五個孩子中除了鮑桑葵的四哥喬治(George)在24歲的時不幸去世之外,其他都其事業。鮑桑葵的長兄查爾斯(Charles)是慈善組織協會(the Charity Organisation Society) 的創始人,也是這個協會第一任書記。另一個兄弟戴伊(Day)是英國皇家海軍的上將,在1909年至1914年期間擔任南澳大利亞的總督。還有一個兄弟赫爾福特(Holford)是數學家、物理學家、律師和音樂家,也是牛津大學聖約翰學院研究員和英國王家學會會員。
鮑桑葵先後就學於哈羅公學(1862年至1867年)和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1867年至1870年)。鮑桑葵在貝利奧爾學院就讀期間,正是由邊沁、密爾主導的功利主義開始受到挑戰的時代。本傑明·喬維特(Benjamin Jowett)、愛德華·凱爾德(Edward Caird)與托馬斯·希爾·格林都是貝列爾學院的知名人物,影響了鮑桑葵的思想。托馬斯·希爾·格林於1866年到1871年間在貝列爾學院任教,並開始發表帶有新黑格爾主義思想的文論。這也正是鮑桑葵在牛津求學時,從鮑桑葵的著作中我們可輕易發現他對於托馬斯·希爾·格林的尊敬及所受的影響。鮑桑葵在牛津求學期間成績優異,畢業不久就入選了牛津大學大學學院的研究員,他在那裡講授邏輯史、希臘歷史,稍後又講授倫理學。很可能也是受到格林的影響,在大學授課期間他計劃寫倫理學方面的著作,因為格林曾以倫理學為主題作過數年的講演。鮑桑葵在這時期還翻譯出版了舒曼(G.F. Schoemann)的雅典憲政史(Athenian Constitutional History)。據說格林也曾認為鮑桑葵是這一代人中的最具天賦者 。
1880年鮑桑葵的父親去世,他因此得到一筆遺產能夠賴以為生。所以第二年他就辭去教職離開牛津前往倫敦。到倫敦不久後鮑桑葵便積極投身社會工作,在大學成人進修班授課和講演,並且據說他「擁有異乎尋常的能力,能把深奧的理論闡釋給大眾聽」。不過有聽眾曾對人說鮑桑葵所講的東西他有一半都聽不明白,可是他仍然能夠堅持一聽就是數個小時,這也從另一面說明了鮑桑葵演講的魅力。鮑桑葵許多主要作品,例如《邏輯的本質》(The Essentials of Logic),《獻給英國讀者的柏拉圖理想國閱讀指南》(A Companion to Plato's Republic for English Readers),《道德自我的心理學》(Psychology of the Moral Self)及《關於國家的哲學理論》(The Philosophical Theory of the State)都是根據這時期的講演而後編著出版的。此外他還參加一些協會,如倫敦倫理學會(the London Ethical Society )、慈善組織協會以及亞里士多德學會(Aristotelian Society)。在此期間,鮑桑葵除了參與社會工作,他還研究古希臘哲學和黑格爾的著作,他認為黑格爾是希臘思想最忠實的闡釋者。他還經常在《衛報》和《蓓爾美街報》(The Pall Mall Gazett)上發表哲學書評,時間一長人們很自然地就把他認作了當時牛津唯心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
1895年,鮑桑葵與海倫·丹迪(Helen Dendy)女士成婚。海倫·丹迪是王家專門調查委員會關於濟貧法調查(1905年-1909年)的領導人物,也是一位積極的社會工作者,與鮑桑葵算是志同道合。由於鮑桑葵決定花更多時間從事哲學研究工作,所以1897年他們夫婦二人便離開倫敦,起先在凱特罕(Caterham)居住了兩年,而後又於1899年搬到奧克肖特(Oxshott)住。1903年,他在蘇格蘭的聖安德魯斯大學任倫理學教授。鮑桑葵的「個性和風度立即就讓學生們感到在他們面前的是在一位不尋常的智者」 ,他的聲望、影響力和耐心細緻、熱情認真的工作精神,自然深深吸引住了來上課的學生。這時期由於大學管理與教學任務纏身,他的寫作成果相對較少。
1908年,鮑桑葵的身體健康狀況開始變差,他覺得如果繼續在大學執教,就會失去許多寫作時間,所以他決定退休了。不過在退休的1908年到1922年間,鮑桑葵繁忙依舊。他接受了伯明罕大學和聖安德魯斯大學榮譽博士學位,而在此之前格拉斯哥大學和杜倫大學已經授予過了他類似的榮譽。1907年他還成為了第一批入選英國社會科學院 的卓越學者之一。1911年和1912年鮑桑葵在愛丁堡大學任吉福德講座(Gifford Lecturer)的講座教授。為此準備的《個性與價值的原理》(The Principle of Individuality and Value)和《個體的價值和命運》(The Value and Destiny of the Individual)兩份講稿被認為是他的形上學思想的最深刻也是最系統的闡述。1915年他又當選為第五屆國際哲學代表大會(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hilosophy)的主席。
1922年夏,鮑桑葵的健康狀況惡化,他與妻子決定搬回倫敦居住。回到倫敦不久,1923年2月8日鮑桑葵就與世長辭,享年75歲。《泰晤士報》在其去世後第二天登載的文章中,將他稱為「過去十年中英國哲學界的中心人物」,「在某種意義上是他所在時代英國哲學家的最好代表人」。
過世與紀念
1922年夏天,鮑桑葵的健康狀況惡化,他與妻子決定搬回倫敦居住。回到倫敦不久後,在1923年2月8日鮑桑葵就與世長辭了,享年75歲。泰晤士報在他去世後第二天的一篇文章中稱他為「過去十年中英國哲學界的中心人物」,「在某種意義上是他所在時代英國哲學家最好的代表人物。」
資料來源
- William Sweet (ed.), 'Introduction', The Collected Works of Bernard Bosanquet (Bristol: Thoemmes Press, 1999), pp. xi-xxxviii.
-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entry on Bosanquet
- 鮑桑葵夫人所寫的"an account of his life"
外部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