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保壽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保壽橋
座標30°34′23.5″N 114°16′22.1″E / 30.573194°N 114.272806°E / 30.573194; 114.272806
承載保壽巷
跨越玉帶河
地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省武漢市礄口區漢正街道雲尚·武漢國際時尚中心C館6號門前
設計參數
橋型石板梁橋
全長一丈八尺(6米)
寬度一丈二尺(4米)
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
保壽橋
分類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認定時間1988年12月25日
地圖
地圖

保壽橋(橋又作「礄」[1][2]),前身為玉麟橋[1][3],又名「裕麟橋[4],是一座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湖北省武漢市礄口區漢正街道的古橋,為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5]。現為漢口地區現存最古老的石橋[6]

簡介

銘文所在的橋欄板

保壽橋原在漢口長堤街保壽巷,最早時橋梁橫跨玉帶河[3],是漢口市區現存歷史最悠久的石橋[1][2][7]。橋洞為單券,橋梁由青石板鋪砌,長一丈八尺,寬一丈兩尺[註 1],兩側有石欄[9],石欄可分為三個部分:長方形石望柱、長方形石橋欄板、近似三角形的抱鼓石[10]。石板朝水一面刻有陰刻銘文[註 2][11]

道光十四年孟秋月款立[註 3]
保壽礄
水菸衆號建修

——橋梁一側文刻

歷史

古地圖上的山陝會館與保壽橋

前身

橋梁的前身為玉帶河上的玉麟橋[3],該橋最早建於清朝康熙初年(1662年左右)[1]

古時漢口地理為面對長江背對後湖的格局,夏季每遇大雨便成汪洋一片,是而明末修築起了袁公堤(今長堤街)與內濠(玉帶河)。此後,雖然高築的堤壩一定程度上阻擋住了後湖的水患,但是玉帶河南北居民又苦於河水阻隔。因此隨着歷史的發展,玉帶河上逐漸出現了一些木橋用以渡河通行,諸如六渡橋[註 4]以及玉麟橋[12][9]

建立

橋梁底部

道光十四年(1834年),山西和陝西的商人為方便民眾過河,在漢口山陝西會館背後修建東西兩座石橋,東橋稱延壽橋,西橋稱保壽橋,其中保壽橋正對山陝西會館的後門[11][9]

……苦無渡船橋梁,鄉人憫之,於是我山陝兩省商人捐資造以石橋二孔。西曰保壽橋,正對會館之後門,係南北行;……

——《漢口山陝西會館志·後堤外保壽延壽二橋合記》[9]

湮沒

進入近代,同治三年(1864年)漢口修起了漢口城垣,此後張之洞又在玉帶河之外修起京漢鐵路,城垣又改築為後城馬路(今中山大道),漢口逐漸成為高埠[13]。因此玉帶河及袁公堤作為漢口的防洪設施機能便在此過程中逐步喪失[1]。隨着玉帶河逐漸淤廢,河上橋梁亦失去其作用,至1920年時,漢口玉帶河上的橋梁相較於盛時已經湮沒五至六成,但在彼時,保壽延壽二橋仍存在。[13]

此後兩橋附近漸成居民區,形成的巷子因橋得名「保壽巷[註 5]」與「延壽巷[註 6][14]。據居民回憶,直到1949年時,保壽橋下仍有水存在[1]。然至1990年時,橋梁已經成為巷道的一部分,橋欄成為了附近居民樓的房基。[11]

遷移保護

保壽橋總覽

21世紀10年代,當地對中山大道銀豐片區進行舊城改造。2016年,經過局部發掘,保壽橋重見天日,除了橋身之外被發掘出來的還有4至6米寬的舊玉帶河河道及駁岸。同年啟動保壽橋的保護工作,為避免在新建築施工時被損傷,以「修舊如舊」的原則,採取整體平移再遷回原位的方式進行保護,並在原址建設下沉式廣場。2019年8月25日橋身修復工作完成後橋梁遷回原址,以橋梁的形式連接雲尚·武漢國際時尚中心的室內室外[1][2][7][6][15]

保護情況

1988年12月25日,被列為第三批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5]

其作為文物的保護範圍為:東、西面至橋欄板外十米;南、北面至橋端外二十米[16]

軼聞

橋欄內側橋名

礄口名源

有人認為保壽橋上刻着的「礄」字是礄口區的礄字之源[1]。然早在清中期秀才葉調元《漢口竹枝詞》中已有「土牆買棹彎礄口,一路乘涼到小河」一句提及礄口一詞;另外在清末玉帶河上除保壽橋外還有其它石橋,彼時已經演化出大、小礄口的地名。[17]

黃鶴樓飄金

相傳清末漢口一名叫作沈元喜的富商,其獨子沈臘狗不甚聰明。沈元喜在其生日送其金葉子希望用來經商,其卻在黃鶴樓上將金葉子擲灑。沈元喜死前將財富用作善事,指望在其身故后街坊寺廟能照顧沈臘狗,但沈臘狗卻在其死後訛詐街坊寺廟導致無人接濟,最終散盡家財,被人發現凍斃於保壽橋下。武漢年長人常用此傳說教育後人要自立自強。[18]

參考來源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这座汉口最古老的石桥,可谓汉口城市之根. 武漢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2024-05-08]. 
  2. ^ 2.0 2.1 2.2 汉口地区现存的最古老石桥——357岁保寿硚回迁汉正街-新华网. m.xinhuanet.com. [2024-05-15]. 
  3. ^ 3.0 3.1 3.2 夏口縣誌 建置志(1920年),第7頁
  4. ^ 從這裡看礄口. 来硚口,看桥!. 微信公眾平台. [2024-05-15]. 
  5. ^ 5.0 5.1 武漢市人民政府. 鏈接至維基文庫 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武政〔1988〕134号). 維基文庫. 1988年12月25日. 
  6. ^ 6.0 6.1 357岁保寿硚回归汉正街-武汉市硚口区人民政府. www.qiaokou.gov.cn. [2024-05-15]. 
  7. ^ 7.0 7.1 云游荆楚 | 玉带河上第一桥——保寿桥_长江云 - 湖北网络广播电视台官方网站. news.hbtv.com.cn. [2024-05-15]. 
  8. ^ 武漢市志 文物志(1990年),第60-61頁
  9. ^ 9.0 9.1 9.2 9.3 後堤外保壽延壽二橋合記(1896年)
  10. ^ 武漢市志 文物志(1990年),第61頁
  11. ^ 11.0 11.1 11.2 武漢地名志(1990年),第384頁
  12. ^ 夏口縣誌 建置志(1920年),第6-7頁
  13. ^ 13.0 13.1 夏口縣誌 建置志(1920年),第6頁
  14. ^ 武漢地名志(1990年),第370,384頁
  15. ^ 武漢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執法檢查組. 鏈接至維基文庫 武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武汉市文物保护若干规定》实施情况的报告 (2022年). 維基文庫. 2022年9月20日. 
  16. ^ 武漢市人民政府. 鏈接至維基文庫 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武政〔1993〕55号). 維基文庫. 1993年9月9日. 
  17. ^ 武漢地名志(1990年),第71頁
  18. ^ 黃鶴樓志(1999年),第367-370頁

注釋

  1. ^ 取原始建造時的數據,《武漢市志》的數據為長9.5米,寬3.2米[8]
  2. ^ 《武漢市志》載下文銘文分屬南北不同橋欄,但如今橋欄的銘文為兩側都有且相同。
  3. ^ 文獻中僅有「道光十四年孟秋月」,按實際橋欄銘文所示補。
  4. ^ 六渡橋清末業已湮沒,現僅作為地名。
  5. ^ 1968至1972年間改名除帝一巷
  6. ^ 延壽橋在隨後歷史進程中被毀,該巷1968至1972年間改名恨帝巷。

參考文獻

  • 武漢市地名委員會. 武汉地名志. 武漢: 武漢出版社. 1990. ISBN 7-5430-0334-1 (中文(中國大陸)). 
  • 侯祖畲. 夏口县志. 卷五 建置志. 漢口. 1920 –透過中國國家圖書館 (中文(繁體)). 
  • 后堤外保寿延寿二桥合记. 漢口. 1896 (中文(繁體)). 
  • 武漢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武汉市志. 第24卷 文物志.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0. ISBN 7-307-00692-8 (中文(中國大陸)). 
  • 馮天瑜, 蕭凱, 向欣然, 鍾年, 唐東生. 黄鹤楼志. 武漢: 武漢大學出版社. 1999. ISBN 7-307-02796-8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