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卡門環形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馮·卡門環形山
緯度44.45°S
經度176.25°E
直徑186.35公里
深度3.04公里
月面座標日出時188°
命名來源西奧多·馮·卡門

馮·卡門環形山(Von Kármán)是月球背面南半部一座巨大的古撞擊坑,約形成於45.5-39.2億年前的前酒海紀[1],其名稱取自匈牙利裔美籍工程師物理學家西奧多·馮·卡門(1881年-1963年),1970年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接受。2019年1月3日,中國嫦娥四號探測器在馮·卡門環形山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軟着陸[2]。值得注意的是,西奧多·馮·卡門是中國太空計劃創始人錢學森的博士導師,使得嫦娥四號的登陸也具有紀念的象徵性意義。[3]

描述

馮·卡門環形山的周邊,月球背面區域詳圖[4]
月球軌道器5號拍攝的西向斜視圖
嫦娥四號,人類機具首次登陸月球背面全景圖

該隕坑北部重疊着巨大的萊布尼茲環形山的南側坑壁,西北和東北分別毗鄰較小的奧雷姆環形山芬森環形山阿爾德環形山卡約里環形山位於它的東南和西南,而南面不遠處則橫亙了波義耳環形山赫斯環形山[5]。該隕坑中心月面坐標44°27′S 176°15′E / 44.45°S 176.25°E / -44.45; 176.25,直徑186.35公里[6],深度約3.04公里[1]

馮·卡門環形山外觀輪廓接近圓形,坑壁已明顯損毀,北部三分之一覆蓋了萊布尼茲環形山的嶙峋崎嶇的外側壁及濺射物,環坑沿覆蓋了眾多大小不一的隕石坑,它的南側壁則與外觀呈倒「8」字型的衛星坑「馮·卡門 L」相接壤。馮·卡門環形山坑壁平均高出周邊地形1900米[1],坑內地表已被熔岩淹沒,除北部外,其它地區表面較為平坦,且反照率較周邊地區更暗,類似萊布尼茲環形山坑內,在中心點附近坐落了一座與北部粗糙地表相連的中央峰泰山

該環形山在1970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正式命名前[7],曾被稱為「第434號隕石坑」[8]

衛星隕石坑

按慣例,最靠近馮·卡門環形山的衛星坑在月圖上以字母標註在該坑中心點的旁邊。

LAC-119 區域圖
馮·卡門 緯度 經度 直徑
L 47.7° S 177.9° E 29 公里
M 47.2° S 176.2° E 225 公里
R 45.8° S 170.8° E 28 公里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
  2. ^ 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背面 传回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月背影像图-国家航天局. www.cnsa.gov.cn. [2019-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12). 
  3. ^ Hsue-Shen Tsien. Mathematics Genealogy Project. [7 December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09). 
  4. ^ [planetarynames.wr.usgs.gov/images/moon_np.pdf Map of the far side of the moon.]
  5. ^ Crater Von Kármán on the map LAC-119. (PDF). [2017-04-1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2-04-11). 
  6. ^ Directory of th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2017-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3). 
  7. ^ Von Kármá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Gazetteer of Planetary Nomenclatur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IAU) Working Group for Planetary System Nomenclature (WGPSN)
  8. ^ Lunar Farside Chart (LFC-1A). [2017-04-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10). 

另請參閱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