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打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1年10月11日) |
擊打(strike)也稱搏擊,是指在近身格鬥中意圖創傷對手而實施的直接物理攻擊,廣義上泛指任何使用自身肢體部位(拳、腳、肘、膝等)和手持格鬥兵器(特別是鈍兵器)發動的攻擊;但狹義上專指不使用兵器的徒手打擊,不包括械鬥。通常用上肢進行擊打稱作「打」,用下肢稱作「踢」。擊打技和抓抱技(grappling)、拋投技(throw)、放倒技(takedown)一起都是徒手防身術的重要技能。
使用
擊打術是各類武術中的主要組成部分,最常見使用的部位是手、肘、膝、腳,但是一些武術流派也會使用指尖、手腕、前臂、肩膀、後背、髖部。
手擊
手擊其實是手臂在運用力量,但是接觸到目標的部位是手。根據手指是否伸展,手擊可以分為開手(開掌)和閉手(閉掌)兩類。
開手類
掌擊
五指至少在掌指關節完全伸展,整個手掌後仰用接近腕部的掌骨近端向目標快速前推撞擊。通常針對的目標是對方的鼻梁、下頜、太陽穴、腹部、後腦、腹股溝和後腰。
摑掌
又稱「扇耳光」。五指完全伸展,整個手掌與前臂成一條直線,然後整個手臂呈水平弧線運動,用掌心和指肚擊打對方,通常針對的是對方的臉腮、太陽穴和耳朵。根據手臂是向內還是向外運動,還分為用手心擊打的「正摑」和用手背擊打的「反摑」。
劈掌
又稱「空手道劈」(karate chop),如果側向劈出也叫「手刀」(knife hand)。五指完全伸展,手掌保持與前臂成直線,用橈骨側的第五掌骨和小魚際向着目標做(通常向下的)垂直擊打,通常針對的是對方的頸部、後腦和手臂關節。
隆手
又稱「反劈掌」。與手刀手型相似,但是拇指彎曲並將第一掌指關節和指間關節凸出,整個手掌隨着手臂向上移動並用近端拇指骨撞擊目標。與劈掌相似,通常針對的目標是頸部,外加鼻梁、下頜、眼睛和腹股溝。
戳掌
與劈掌和隆手的手勢相似,但是整個手掌隨着手臂向前迅速伸出,用指尖刺擊目標。通常針對的目標是眼睛和喉部等柔弱部位。
閉手類
擊拳
五指彎曲握拳,將(主要是食指和中指的)掌指關節突出,用手臂縱向推動拳頭撞擊目標,根據行動軌跡可以分為直拳和勾拳(細分為上勾拳、下勾拳、側勾拳)。拳擊運動是此類打擊技最典型的代表。
砸拳
五指彎曲握拳,然後將手臂橫向帶動拳頭撞擊目標,如同揮舞錘子敲擊。砸拳通常是用小魚際部位接觸目標,除此之外還可以用掌心面彎曲的指間關節(摑拳)和拳背(回手拳)攻擊目標。通常攻擊的目標是後腦、鼻梁、太陽穴、耳朵、下顎、手腕、胸骨、睾丸等敏感部位。
指突拳
五指不完全彎曲,使得至少一個手指處於半握拳狀態,然後將指間關節突出並縱向推出刺擊對方。因為整個拳的力量被集中在更小的點上,通常用來攻擊穴位。馬伽術和合氣道中經常使用此技進攻對方手背用來反擒拿,詠春拳和截拳道的寸拳也多以此發力。
肘擊
肘部彎曲,並使用橈骨的肘突撞擊目標。如果是向下或向後撞擊,也稱肘錘。通常用來攻擊對方頭部、頸部和腹部,在泰拳中尤其盛行。
腿腳
下肢發起的打擊通常使用腳背、腳跟、脛骨和膝部攻擊目標,主要用於站立的徒手搏鬥,也可以配合跳躍攻擊對方更高的部位。
踢打
使用大腿和骨盆肌肉發力驅動腳部撞擊目標的踢打技是中國武術、跆拳道、空手道、越武道、泰拳、巴西戰舞、印度戰舞等傳統武術和散打、踢拳、綜合格鬥等現代搏擊術中的主要技能。
直踢
將一條腿向前抬起同時伸展膝部,用腳背和腳尖撞擊目標。通常用來打擊對方胸口下方的部位,但是技藝高超的武者可以攻擊到頭部。
旋踢
將一條腿伸直抬起並同時轉身,讓腳部在空中橫掃劃出一個弧形,根據轉身方向可以細分為腿向着內側(用腳背)掃擊的正旋踢,和向着外側(用腳跟和腳掌)掃擊的反旋踢。專門攻擊對方下肢的低旋踢也稱「擺腿」或「鞭腿」。因為旋踢的力量感和觀賞性,在現代競技格鬥和武術表演中都很常見[1]。
翻踢
在空翻或手翻時做出的近乎垂直的旋踢,通常是側翻時用小腿前內側向下砸擊目標上身,但也可能是前翻時用腳跟砸擊對方頭肩部、或後翻時向上挑踢對方下頜。在巴西戰舞中很常見,極具觀賞性但是難度和危險性也較高。
下劈
將一條腿高高抬起,向上伸直後將整條腿用力垂直向下掃,用腳跟砸擊目標。通常用來攻擊對方的頭部和肩部,是跆拳道的經典動作。
蹬踏
將一條腿彎曲抬起後,用力伸直讓腳跟和腳掌縱向撞擊目標。通常是向下前方蹬出攻擊倒在地上的對手的頭部和軀幹,但也可以用來攻擊站立着的對手的小腿、腳踝和腳背。
前踢
一種攻擊較高位置的正面蹬踏。將一條腿彎曲抬起後,用力向前方伸直探出,讓腳跟和腳掌縱向撞擊目標。通常用來攻擊對方的軀幹和大腿,但是技藝高超的話可以攻擊到面部。
側踢
一種攻擊較高位置的側向蹬踏。將一條腿彎曲抬起的同時扭動身體側向目標,然後伸展髖部和膝部將伸直的腿向側面推出,用腳跟和腳掌外側衝擊目標。通常用來攻擊對手的胸口、肋骨、腹部,如果技藝高超的話可以攻擊到下頜、面部和太陽穴。空手道和截拳道是此類攻擊的典型代表。
反踢
也稱「尥蹶子」,背向目標時向後伸展大腿蹬撞,是側踢的一個變種。
膝撞
通常配合抓抱動作使用,在貼近對方的時候猛然彎曲髖部將大腿抬起,向前凸出膝蓋撞擊目標。通常用來攻擊腹部和胯部,如果對方的上身被壓低,也可以用來攻擊頭部。除了普通的向前膝撞外,還可以側向、旋轉、跳躍打出膝撞。
其他部位
頭錘
在貼身抓抱時使用,用頭骨較硬的部位(通常是額骨,如果被從身後摟抱時會使用枕骨)撞擊對方敏感部位,比如鼻子和太陽穴。因為危險性較高,正式格鬥時非常少見。
臂勾
整個手臂伸直並且向內橫掃,用前臂的橈骨側撞擊對方頸部和胸口,主要用來讓對方失去平衡向後仰倒。在職業摔角中十分常見,俗稱「晾衣繩」(clothesline)。
肩撞
在貼身抓抱或地面纏鬥時使用,突然扭動或抽抬整個肩部用肩峰前方或上方撞擊目標頭部或下頜,通常只能作為暫時擾亂對方的技能。但是如果對方的四肢有被鎖住(比如柔術中的十字固),可以用肩撞協助將對方的關節脫臼或折斷。
臀撞
在被從身後摟抱時可以使用,將臀部和髖部向後用力拱出撞擊對方的胯部和腹股溝,使得對方遭受疼痛或失去平衡甚至被過肩摔。
側撞
與臀撞相似但使用的是整個軀幹的側面,用肩部、骨盆和髖部用力撞擊目標軀幹,有時也會撞擊下肢。此類撞擊和橄欖球運動中的擒抱相似,主要是利用自身體重產生的衝量使對方失去平衡摔倒。格鬥中主動用軀幹近身撞擊的情況並不多見,但是冰球運動中此類衝撞十分常見。
原理
亞洲武術和西洋拳的打擊技有許多原理相通,因為人體的構造基本相同。通過合格教練的監督,武者通常可以通過重複聯繫學習這些準則。空手道[2]和截拳道[3]的許多著作中也提及了這些原理。
- 肌肉張力的控制:武者在進攻中需要儘可能的放鬆肌肉,直到擊中的一剎那再收緊,攻擊完成後再重複放鬆。放鬆肌肉可以減少進攻時的加速阻力,而突然收緊則可以讓動能傳遞更有效率。
- 呼吸控制:武者在沒有進行進攻時需要控制呼吸節奏來放鬆身體,以免浪費體能。在攻擊時通常會呼氣用力,甚至可以利用呼嘯去幫助肌肉收緊,並且干擾或恐嚇對手。
- 穿透力:擊打應該儘可能做到將動量釋放到目標外表下方4—6英寸(100—150公釐)深的位置,也就是說武者應該試圖擊穿目標區域,而不是僅僅接觸。
- 集中力量:擊打應該將力道釋放到面積較小的區域,這樣可以增強打擊的穿透力和造成的破壞力。
- 力學串聯:讓不同的肌肉在精確的順序發力,最終形成最大的合力,在擊打的同時利用身體的重量幫助增加打擊的綜合動量。
- 步法:好的步法可以讓身體更加平衡、支持組合技的發揮和獲得更好的進攻角度和距離。這一點是打擊技最複雜的元素之一。
- 重力加成:從上向下的打擊可以通過重力達到更好的效果。
策略
除了力學因素外,打擊技的效果還取決於使用策略,比如:
- 組合技:用一連串相互配合的打擊,從不同角度和方位向對方進行連續攻擊。套路成熟的組合技通常稱為招數。
- 攻擊高度:用變換攻擊部位的高低,破壞對方的防守節奏和能力。
- 時機和節奏:經驗豐富的搏擊手可以通過重複訓練和肌肉記憶在不同情景下打出特殊的打擊技,並且破壞對方的節奏。
- 直線進攻:利用步法變化,讓進攻部位能夠獲得體能驅動的同時不會因為身體動作提前暴露意圖。
- 迷惑欺騙:用假動作去隱蔽自己進攻的時機和方向,並且誘引對方做出錯誤判斷露出破綻。
- 占據有利攻擊角度:利用步法和策略使得自己處於比對方更加有利的打擊位置[4]。
風險
人類的手骨骼小而眾多,在擊打硬物次數過多的情況下,掌骨會因為縱向應力過度而迸裂骨折。拳擊手之所以用繃帶纏手,一部分原因就是防止掌骨向側向膨彎導致迸裂。隨着合理的增強訓練,骨骼中因為訓練強度增加產生的發裂在重複癒合後會因為沃爾夫定律增加骨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骨折的概率。
在擊拳的時候腕部必須保持與手對準恰當,否則會因為被動彎曲拉傷韌帶,甚至脫臼和骨折。拳擊手用繃帶纏手時也會纏繞手腕,一方面也是為了鞏固腕部。
另見
參考
- ^ The Essential Book of Martial Arts Kicks: 89 Kicks from Karate, Taekwondo, Muay Thai, Jeet Kune Do, and Others by Marc De Bremaeker and Roy Faige
- ^ Funakoshi, Gichin. Karate-Do Kyohan: The Master Text. Tokyo. Kodansha International; 1973.
- ^ Lee, Bruce and Lee, Linda. Tao of Jeet Kune Do. Burbank, CA. O'Hara Publications; 1975. (Wayback Machine PDF)
- ^ Silva, Anderson. Mixed Martial Arts Instruction Manual: Striking. Victory Belt. 2007. ISBN 978-0-981504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