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㛃園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劉㛃園(1864年—1962年),原名劉文嘉,字任甫。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法律系,舉人,民族愛國人士。曾搜集、培育幾千個品種的菊花,民間稱其菊花劉。生前任第一屆北京市政協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第一批館員。

生平

負笈東瀛

劉㛃園生於1884年,弟兄三人,他居長。幼年失怙,就讀於叔祖父肫誠家塾,聰穎過人。初應童試,縣、院皆以貌取人,抑居第二名。在府試時獨獲第一,因得受知於太守梁鼎芬門下,選入官立方言學堂(即今之外國語學校)肄業,並派往日本遊學。入早稻田大學專攻法律,以成績優良,曾得金匙等獎品(今尚保存)。畢業後,回國參加清朝最後一次科舉,中「舉人」授七品京官,分配至黑龍江管理財政。

辛亥從戎

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義成立軍政府。劉㛃園投筆從戎,由黑龍江浮海潛返鄂諸,參加革命。都督府內務司延任顧問、財政、實業兩司聘充參議。旋因軍民分治,組設民政府,為民政長劉心源的主任秘書,後派兼財政司財政科長。時董必武任該司秘書。

兩度辭官

袁世凱在北京就任大總統時,副總統兼都督黎元洪令派赴東西洋考察財政,因經費被挪用未果,旋由北京財政部調部內充僉事,創辦鹽業稅併兼鹽務總署總務科科長,掌握國家鹽稅收入。劉㛃園反對當時財政部總長張弧侵占鹽稅移作袁氏稱帝經費,因而受到財政當局的排擠。1914年憤然辭職遠走龍沙(即今之齊齊哈爾),從朱慶潤(時任黑龍江督軍兼省長),任省長公署教育科科長(當時尚未成立教育廳),創辦省立男女中學及師範,組織運動會,觀摩比賽。但以軍閥混戰,爭權奪利,朱慶潤不久被逐下台;由鮑貴卿畢桂芳許蘭洲等繼任。時局混亂,省城時遭兵變,民不聊生。不得已於1918年挈眷返京,租屋於西城石駙馬後閘,旋遷居南溝沿。

閉門藝菊

在京居住期間,受聘各大學擔任法學教授,有時應友人約往外省市任職,多系科文書工作,不得展其所長。1929年經友人介紹到哈爾濱中東鐵路督辦公署工作,在該路編譯處擔任編譯委員,待遇與蘇聯職員相同,工資按金盧布折合成哈爾濱大洋發給。生活穩定優裕。至九一八事變,蘇聯讓出中東鐵路產權。劉㛃園憤而退職,攜眷繞海道回北平,以退職金購得城北後海淨業湖畔住房一處,連同園地約七畝。自1931年起閉門藝菊。菊花因其在深秋不畏寒霜而怒放,歷來被稱為亮節高雅的象徵,代表文人不畏欺凌的民族氣節。㛃園老人採納日本雜誌資料及祖國蒔菊方法,多方搜集各地名種,推陳出新,辛勤培植,卅年如一日。1961年劉㛃園為紀念藝菊卅周年,曾感賦二律,並調《惜黃花慢》。

傳授技術

1953年冬菊展時,北京的大中小學校及幼兒園師生集體來園參觀,日達數起,並邀請劉㛃園講話。雖大風飛雪,劉㛃園亦挺立院中講解菊花之優點及培植方法,受到大家的鼓掌答謝。1957年5月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邀請,劉㛃園至護國寺一號梅蘭芳先生家中,在花壇前拍攝了澆花鏡頭。此鏡頭被編入新聞片中放映。1961年11月新影廠拍攝㛃園菊花,並向劉㛃園索小詩。詩曰:「秋菊產中華,芳叢眾口夸,傲霜兼冒雪,艷態燦雲霞。」當時陳雲誥也應邀來園,與劉㛃園並立菊壇前,為新影拍入《今日中國》紀錄片中,在國外放映。此外尚有中央人民廣播台電邀請去播講藝菊技術,兩次邀請的具體時間,已失記載。劉㛃園對菊花培植方法曾編有「藝菊要訣詩十四絕」。在六十年代時曾着手編制藝菊經驗總結,己部分寫出,惜病魔為崇,中途停筆。此一未完作品被友人借閱,在文化大革命時失去。

慷慨獻園

1960年劉㛃園年逾七十六,深感身體衰弱,精力不濟。經徵得兒媳同意,將㛃園無償贈獻政府,為繼續研究培植花卉使用。本人退居二線,但任技術指導。1962年劉㛃園不幸罹胃癌,住積水潭醫院動手術,惜發現過晚,癌毒細胞己擴散,出院後甫三月即逝世。享年七十八歲。劉㛃園生前為北京市政協委員,中央文史館館員和北京市園林局顧問。所捐獻之園地,今已改建為畫家徐悲鴻紀念館。所遺留而保存在舍下的中央首長題詞、著名畫家作品、還有他本人寫的詩詞等,雖經文化大革命尚保存完好,未受損失,許多朋友都為之慶幸。

評價

劉㛃園藝菊推陳出新,培育了不少新品種。不顧年邁向前來參觀學習的人講述菊花的特點和培植方法。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都曾專題介紹過劉㛃園和他的菊花,先生為新影拍片而吟味的小詩是:「秋菊產中華,芳從眾口夸。傲霜兼冒雨,艷態處雲霞。」

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