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嗉囊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鳥類的嗉囊(圖中4號)。

嗉囊食道中段或後段特化形成的薄壁器官,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因此作為食物在消化前的儲存場所。嗉囊在鳥類、腹足綱(如蝸牛、蛞蝓)、水蛭、昆蟲、蚯蚓等動物中都可以發現。

鳥類嗉囊的下方有叉骨支撐,外形的差異很大。嗉囊在食穀、食魚的鳥中較發達,在食蟲、食肉的鳥中較小。有些鳥如鴿子,嗉囊為雙側囊;某些鳥沒有嗉囊,如企鵝。鳥類的嗉囊至晚在白堊紀已經形成[1]

機能

嗉囊的機能主要有:

  • 儲存食物:當食物充足且內充滿食物時,吞下的食物可貯存在嗉囊中,這樣能使鳥類一次取食更多的食物。
  • 消化食物:堅硬的食物要在嗉囊內經過軟化膨脹的過程。嗉囊和食道內壁常具有較厚的上皮層,具有保護的作用。嗉囊內不分泌消化酶,有些唾腺豐富的雀類常在嗉囊內儲存唾液以消化碳水化合物
  • 分泌嗉囊乳鳩鴿類和某些鸚鵡的嗉囊可分泌嗉囊乳,並且雌雄都可分泌,用來哺育雛鳥。嗉囊乳是由內壁的扁平上皮急劇增殖並形成充滿脂肪的非角質化細胞脫落,與半消化的食物混合而成。嗉囊乳的成分與哺乳類的乳汁成分相似,脂肪蛋白質含量都很豐富,與哺乳類乳汁不同的是缺乏碳水化合物和鈣質。

參考文獻

  1. ^ Zheng, X.; Martin, L. D., Zhou, Z., Burnham, D. A., Zhang, F., Miao, D. Fossil evidence of avian crops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1-09-06. doi:10.1073/pnas.111269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