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道
墓道是墳墓所建築的道路。可分為陵園地面道路、地下墓室道路兩類。
東亞陵園地面道路或稱為神道,解釋為神行之道。在中國建築傳統中有一定等級和規制[1]。
中國
漢朝帝王陵墓地面道路稱謂有神道(羨道)、徼道(交道)、司馬門道。當代學者劉慶柱、李毓芳解釋,神道為「與帝陵四條羨道相連接的地面上的道路」。神道寬百米,「建石柱以為標」,不容任何人侵占。神道外有壖地,禁止他人入葬。有四條神道與墓園的四座司馬門相對,又稱司馬門道、司馬道。兩漢時,神道為帝陵建築組成部分,諸侯王多有效仿、僭越[2]:52—53。
當代研究者認為,漢代所稱「徼道」通「交道」,位於墓冢之外。後世或有變更。葛洪《抱朴子》所稱徼道,則是墓中迴廊。當代研究者對漢代所稱司馬門道的定義有不同解釋。除劉慶柱、李毓芳認為司馬門道與神道是一道兩名外,焦南峰等認為司馬門道距帝陵有一定距離,兩側多有陪葬墓。司馬門道應指「司馬門外橫貫陪葬墓園的道路」[2]:54—55。
漢光武帝所建原陵在神道兩側建有石刻,為後世效仿。此類石刻稱石像生、石仲翁群。由於石刻相對土木結構建築易留存的特性,成為歷代帝陵、王陵的墓地面建築中,得以長久保存的建築類型[1]:〡。兩漢之後,高等級墳墓也可建神道,並有神道碑[2]:53。
明朝帝陵、王陵神道劃分等級,正中間較高路面為「王徑」,為王族一脈行走。兩邊略低的路面是「陪徑」,左行文臣,右走武將。明孝陵神道跨越御河,建有「一字五橋」。莊簡王陵建有三橋[1]:〡,12。
注釋
- ^ 1.0 1.1 1.2 丁伯雨. 《明代王陵神道石刻艺术研究——以靖江庄简王陵为例》 (碩士論文). 廣西師範大學. 2016 [2023-02-17] (簡體中文).
- ^ 2.0 2.1 2.2 焦南峰、楊武站、曹龍. 《神道、徼道、司马门道——西汉帝陵道路初探》. 文物 (北京市: 文物出版社). 2008, (2008年第12期): 52—56 [2023-02-17]. ISSN 0511-4772 (簡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