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馬拉松比賽
奧林匹克運動會馬拉松比賽 | |
---|---|
總體概況 | |
運動 | 田徑 |
性別 | 男性和女性 |
屆別 | 男子:1896年-2020年 女子:1984年-2020年 |
奧運會紀錄 | |
男子 | 2:06:26 塔米拉特·托拉(2024年) |
女子 | 2:22:55 西凡·哈桑(2024年) |
衛冕冠軍 | |
男子 | 埃利烏德·基普喬蓋(肯尼亞) |
女子 | 佩雷斯·傑普契奇爾(肯尼亞) |
夏季奧運會馬拉松賽是綜合運動會中唯一舉辦的公路賽跑項目。自1896年奧運會以來,男子馬拉松一直出現在奧林匹克運動會田徑比賽中。近九十年後,女子項目才出現在1984年奧運會的比賽項目中。
歷史
現代馬拉松賽事的概念在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首次創立,米歇爾·布雷亞爾向皮埃爾·德·顧拜旦提出在第一屆奧運會上舉辦馬拉松比賽的想法,這個想法基於一個源於非常流行的馬拉松戰役中的一個神話,傳說中說道菲迪皮德斯從希臘馬拉松鎮跑到雅典傳達希臘在戰鬥中勝利的信息,1896年的比賽從馬拉松鎮開始,終點設在雅典的帕納辛奈科斯體育場,全長約40公里(約25英里) 。 [1] 1896年4月10日,希臘人斯皮里宗·路易斯以2小時58分50秒的成績贏得了第一場奧運會馬拉松比賽。當雅典在2004年再次主辦奧運會時,重複了從馬拉松鎮到帕納辛奈科斯體育場之間的路線。
比賽距離從40-42公里之間。在早期比賽中,因為它通常基於組織者認為合適的兩點之間的距離。 1908年倫敦奧運會確定了標準距離為26英里,385碼(42.195公里)。 [2]然而直到1924年巴黎奧運會,這個距離才成為奧運會的標準。 [3]
奧林匹克馬拉松在西方世界迅速流行起來,並迅速催生了許多長期的年度賽事,包括 1897年的波士頓馬拉松、1902年的環巴黎馬拉松、1907年的揚克斯馬拉松和1909年的倫敦理工學院馬拉松。在20世紀,此類馬拉松在國際公路跑步運動的擴張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4] [5]
在奧運會的最後一天,男子奧運會馬拉松比賽成為田徑賽程上的最後一項賽事已經是一項傳統。 [6]2024年巴黎奧運會最後一項改為女子馬拉松比賽。自1964年東京奧運會以來比賽都是在奧林匹克體育場內完成的;然而,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終點在歷史悠久的帕納辛奈科斯體育場。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起點和終點在林蔭大道, [7]在2016年里約奧運會上,起點和終點在作為狂歡節所在地薩普卡伊侯爵森巴場。 [8]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上,由於主辦城市的高溫問題,馬拉松比賽改為在札幌舉行。 [9]通常,男子馬拉松獎牌會在閉幕式上頒發。2020東京奧運,男子和女子獎牌都在閉幕式上頒發。2024年巴黎奧運會,閉幕式上只頒發女子馬拉松獎牌。
現時該賽事的男子及女子奧運會紀錄都是在2024年巴黎奧運創造的,其中男子紀錄保持者是塔米拉特·托拉,時間是2:06:26小時;女子紀錄保持者是西凡·哈桑,時間是2:22:55小時。男子馬拉松世界紀錄在奧運會上多次提高:1908年、1920年,然後是阿比比·比基拉在1960年和1964年奧運會上連續打破紀錄。 [10]阿比比·比基拉、瓦爾德馬·切爾平斯基和埃魯德·基普喬格是僅有的在馬拉松比賽中獲得兩枚奧運金牌的運動員。沒有運動員贏得超過兩枚以上的獎牌。埃塞俄比亞在這項賽事中獲得了最多的金牌,有6枚,而肯尼亞運動員獲得的獎牌總數最多,共有15枚。
獎牌總結
男子
歷屆獎牌得主及紀錄
多枚獎牌獲得者
排名 | 運動員 | 代表團 | 奧運會 | 金牌 | 銀牌 | 銅牌 | 總計 |
---|---|---|---|---|---|---|---|
1= | 阿比比·比基拉 | 埃塞俄比亞(ETH) | 1960–1964 | 2 | 0 | 0 | 2 |
1= | 瓦爾德馬·切爾平斯基 | 東德(GDR) | 1976–1980 | 2 | 0 | 0 | 2 |
1= | 埃利烏德·基普喬蓋 | 肯尼亞(KEN) | 2016–2020 | 2 | 0 | 0 | 2 |
3 | 弗蘭克·肖特 | 美國(USA) | 1972–1976 | 1 | 1 | 0 | 2 |
4 | 馬默·沃爾德 | 埃塞俄比亞(ETH) | 1968–1972 | 1 | 0 | 1 | 2 |
5= | 卡雷爾·里斯莫特 | 比利時(BEL) | 1972–1976 | 0 | 1 | 1 | 2 |
5= | 埃里克·韋納納 | 肯尼亞(KEN) | 1996–2000 | 0 | 1 | 1 | 2 |
各國獎牌數
最後更新:2020年東京奧運會
排名 | 國家 / 地區 | 金牌 | 銀牌 | 銅牌 | 總計 |
---|---|---|---|---|---|
1 | 埃塞俄比亞(ETH) | 4 | 1 | 3 | 8 |
2 | 肯尼亞(KEN) | 3 | 3 | 2 | 8 |
3 | 美國(USA) | 3 | 2 | 5 | 10 |
4 | 法國(FRA) | 2 | 2 | 0 | 4 |
南非(RSA) | 2 | 2 | 0 | 4 | |
6 | 義大利(ITA) | 2 | 1 | 1 | 4 |
7 | 阿根廷(ARG) | 2 | 1 | 0 | 3 |
8 | 芬蘭(FIN) | 2 | 0 | 3 | 5 |
9 | 東德(GDR) | 2 | 0 | 0 | 2 |
10 | 日本(JPN) | 1 | 2 | 2 | 5 |
11 | 希臘(GRE) | 1 | 1 | 0 | 2 |
韓國(KOR) | 1 | 1 | 0 | 2 | |
13 | 盧森堡(LUX) | 1 | 0 | 0 | 1 |
葡萄牙(POR) | 1 | 0 | 0 | 1 | |
捷克斯洛伐克(TCH) | 1 | 0 | 0 | 1 | |
烏干達(UGA) | 1 | 0 | 0 | 1 | |
17 | 英國(GBR) | 0 | 4 | 1 | 5 |
18 | 摩洛哥(MAR) | 0 | 2 | 0 | 2 |
荷蘭(NED) | 0 | 2 | 0 | 2 | |
20 | 比利時(BEL) | 0 | 1 | 3 | 4 |
21 | 智利(CHI) | 0 | 1 | 0 | 1 |
愛沙尼亞(EST) | 0 | 1 | 0 | 1 | |
愛爾蘭(IRL) | 0 | 1 | 0 | 1 | |
南斯拉夫(YUG) | 0 | 1 | 0 | 1 | |
25 | 新西蘭(NZL) | 0 | 0 | 2 | 2 |
瑞典(SWE) | 0 | 0 | 2 | 2 | |
27 | 巴西(BRA) | 0 | 0 | 1 | 1 |
吉布提(DJI) | 0 | 0 | 1 | 1 | |
德國(GER) | 0 | 0 | 1 | 1 | |
匈牙利(HUN) | 0 | 0 | 1 | 1 | |
蘇聯(URS) | 0 | 0 | 1 | 1 | |
總計(共31個國家 / 地區) | 29 | 29 | 29 | 87 |
女子
歷屆獎牌得主及紀錄
屆數 | 金牌 | 銀牌 | 銅牌 |
1984年洛杉磯 (詳細) |
Joan Benoit 美國(USA) |
Grete Waitz 挪威(NOR) |
羅莎·莫塔 葡萄牙(POR) |
1988年漢城 (詳細) |
羅莎·莫塔 葡萄牙(POR) |
莉薩·馬丁 澳洲(AUS) |
卡特琳·德雷 東德(GDR) |
1992年巴塞羅那 (詳細) |
瓦倫蒂娜·葉戈羅娃 獨聯體(EUN) |
有森裕子 日本(JPN) |
洛蘭·莫勒 新西蘭(NZL) |
1996年亞特蘭大 (詳細) |
Fatuma Roba 埃塞俄比亞(ETH) |
瓦倫蒂娜·葉戈羅娃 俄羅斯(RUS) |
有森裕子 日本(JPN) |
2000年悉尼 (詳細) |
高橋尚子 日本(JPN) |
利迪婭·希蒙 羅馬尼亞(ROU) |
Joyce Chepchumba 肯尼亞(KEN) |
2004年雅典 (詳細) |
野口水木 日本(JPN) |
凱瑟琳·恩德雷巴 肯尼亞(KEN) |
Deena Kastor 美國(USA) |
2008年北京 (詳細) |
康斯坦丁娜·托梅斯庫·迪塔 羅馬尼亞(ROU) |
凱瑟琳·恩德雷巴 肯尼亞(KEN) |
周春秀 中國(CHN) |
2012年倫敦 (詳細) |
蒂基·格拉納 埃塞俄比亞(ETH) |
普瑞斯卡·吉普圖 肯尼亞(KEN) |
Tatyana Petrova Arkhipova 俄羅斯(RUS) |
2016年里約熱內盧 (詳細) |
潔米瑪·蘇姆恭 肯尼亞(KEN) |
尤妮斯·基爾瓦 巴林(BRN) |
瑪蕾·迪巴巴 埃塞俄比亞(ETH) |
2020年東京 (詳細) |
佩雷斯·傑普契奇爾 肯尼亞(KEN) |
布里吉德·科斯蓋 肯尼亞(KEN) |
莫莉·塞德爾 美國(USA) |
2024年東京 (詳細) |
西凡·哈桑 荷蘭(NED) |
提格斯特·阿塞法 埃塞俄比亞(ETH) |
海倫·奧桑多·奧比里 肯尼亞(KEN) |
多枚獎牌獲得者
排名 | 運動員 | 代表團 | 奧運會 | 金牌 | 銀牌 | 銅牌 | 總計 |
---|---|---|---|---|---|---|---|
1 | 瓦倫蒂娜·葉戈羅娃 | 獨聯體(EUN) 俄羅斯(RUS) |
1992–1996 | 1 | 1 | 0 | 2 |
2 | 羅莎·莫塔 | 葡萄牙(POR) | 1984–1988 | 1 | 0 | 1 | 2 |
3 | 凱瑟琳·恩德雷巴 | 肯尼亞(KEN) | 2004–2008 | 0 | 2 | 0 | 2 |
4 | 有森裕子 | 日本(JPN) | 1992–1996 | 0 | 1 | 1 | 2 |
各國獎牌數
最後更新:2020年東京奧運會
排名 | 國家 / 地區 | 金牌 | 銀牌 | 銅牌 | 總計 |
---|---|---|---|---|---|
1 | 肯尼亞(KEN) | 2 | 4 | 1 | 7 |
2 | 日本(JPN) | 2 | 1 | 1 | 4 |
3 | 埃塞俄比亞(ETH) | 2 | 0 | 1 | 3 |
4 | 羅馬尼亞(ROM) | 1 | 1 | 0 | 2 |
5 | 美國(USA) | 1 | 0 | 2 | 3 |
6 | 葡萄牙(POR) | 1 | 0 | 1 | 2 |
7 | 獨聯體(EUN) | 1 | 0 | 0 | 1 |
8 | 俄羅斯(RUS) | 0 | 1 | 1 | 2 |
9 | 澳洲(AUS) | 0 | 1 | 0 | 1 |
巴林(BRN) | 0 | 1 | 0 | 1 | |
挪威(NOR) | 0 | 1 | 0 | 1 | |
12 | 中國(CHN) | 0 | 0 | 1 | 1 |
東德(GDR) | 0 | 0 | 1 | 1 | |
新西蘭(NZL) | 0 | 0 | 1 | 1 | |
總計(共14個國家 / 地區) | 10 | 10 | 10 | 30 |
屆間運動會
1906年的屆間運動會在雅典舉行,當時被官方承認為奧運會系列的一部分,其目的是在國際舉辦的奧運會之間每隔兩年在希臘舉行一次運動會。然而,這個計劃從未實現,國際奧委會(IOC)後來決定不承認這些比賽是奧運會官方系列賽的一部分。一些體育歷史學家繼續將這些比賽的結果視為奧林匹克經典的一部分。 [16]
在本次活動中,男子馬拉松由加拿大的Billy Shering贏得了比賽。 1906年5英里賽跑的亞軍約翰·斯萬貝里也在馬拉松賽中獲得亞軍。美國人威廉·弗蘭克是銅牌得主。[17]
比賽 | 金牌 | 銀牌 | 銅牌 |
---|---|---|---|
1906年屆間運動會 | 加拿大 比利·謝林 |
瑞典 約翰·斯萬貝里 |
美國 威廉·弗蘭克 |
參考資料
- ^ Athletics at the 1896 Athina Summer Games: Men's Marathon. Sports Reference. Retrieved on 2014-03-12.
- ^ Athletics at the 1908 London Summer Games: Men's Marathon. Sports Reference. Retrieved on 2014-03-12.
- ^ Athletics at the 1924 Paris Summer Games: Men's Marathon. Sports Reference. Retrieved on 2014-03-12.
- ^ Longest Running Marathon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ssociation of Road Racing Statisticians. Retrieved on 2014-03-12.
- ^ Lovett, Charlie (1997). Prologue: The Legend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Marathon Guide. Retrieved on 2014-03-12.
- ^ Marathon Race. Marathon Run Museum. [21 August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2 August 2016).
- ^ Mapping out the London Olympic Marathon course. The AZ Blog. 31 July 2012 [21 August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3).
- ^ Visualizing the Rio Olympic Marathon Course. Runner's World. 5 August 2016 [21 August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2).
- ^ INC, SANKEI DIGITAL. 大迫、服部は先頭集団 男子マラソン5キロ通過. 産経ニュース. 2021-08-08 [2021-08-08] (日語).
- ^ Butler, Mark (編). 13th IAAF World Championships In Athletics: IAAF Statistics Handbook. Daegu 2011. (PDF). Monaco: IAAF Media & Public Relations Department. 2011: 595, 612, 614–615, 705, 707 [September 28, 2011].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October 1, 2012).
- ^ 在過去,國際奧委會曾將泰托的獎牌歸功於法國,儘管後來的資料發現他的國籍是盧森堡。國際奧委會網站現在承認是盧森堡的成績。
- ^ Paris 1900 - Medal Table. Olympics.com.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2024-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3). 選擇 "Paris 1900",選擇 "Go to medal table" 進入 "Paris 1900 Medal Table"
- ^ 作為法國移民,未帶正確文件到達的阿爾貝·科雷被不一致地列為在四英里團體賽(與四名被公認的美國人一起)中為混合團隊效力,並在馬拉松賽中代表美國。目前,國際奧委會將他在馬拉松中的獎牌歸功於法國,而在團體賽中歸功於混合團隊。
- ^ St. Louis 1904 Athletics Marathon Men Results. 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 [2022-01-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8).
- ^ 15.0 15.1 孫基禎和南昇龍都來自韓國。由於當時韓國是日本殖民地,國際奧委會將這兩枚獎牌歸功於日本。在日本殖民統治期間,所有韓國奧運選手只能作為日本代表參賽,並且必須以日本名字而非原始的韓國名字參賽。然而,一些資料今天仍然稱孫基成是贏得奧運馬拉松的第一位韓國人。
- ^ 1906 Athina Summer Games. Sports Reference. Retrieved on 2014-01-26.
- ^ Athletics at the 1906 Athina Summer Games: Men's Marathon. Sports Reference. Retrieved on 2014-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