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格雷伯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大衛·格雷伯
2015年
出生David Rolfe Graeber
(1961-02-12)1961年2月12日
 美國紐約市
逝世2020年9月2日(2020歲—09—02)(59歲)
 義大利威尼斯
國籍 美國
母校芝加哥大學
知名於《無政府主義人類學碎片》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
機構
受影響自
施影響於占領運動
2018年6月錄製

大衛·格雷伯(英語:David Graeber,1961年2月12日—2020年9月2日),美國人類學家無政府主義活動家。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1]。以對官僚主義、政治和資本主義的尖銳描寫而聞名[2]

生平

他的父母是工人階級出身的知識分子[3],且都是猶太人[4]。他的母親露絲·魯賓斯坦曾是一名製衣工人,1930年代活躍於國際婦女服裝工人工會,並在音樂劇中扮演主要角色[3][5]。他的父親肯尼斯早年加入美國青年共產主義聯盟,參加了1936年巴塞羅那西班牙革命內戰。1939年蘇德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前便退出了青年聯盟[6]

大衛·格雷伯於1978年畢業於菲利普斯學院,1984年獲紐約州立大學帕切斯分校文學學士學位。後在芝加哥大學深造,期間獲得富布賴特獎學金,在馬達加斯加貝塔富進行了為期20個月的民族誌研究田野調查[7]。1996年獲博士學位,其博士論文《1987年的災難:馬達加斯加農村地區的記憶與暴行》,導師為馬歇爾·薩林斯[8][9]

1998年,受聘為耶魯大學助教授,隨後升任副教授[8]。2005年5月,在他即將獲得終身教職的前一年,耶魯大學人類學系決定不與他續約。格雷伯指責這是由於政治立場原因。有4500多名同事和學生在支持他的請願書上簽名[8]。2005年12月,他同意在接受一年的帶薪休假後離開耶魯大學。2006年春,他教了最後兩門課程「文化人類學導論」(有200多名學生參加)和「直接行動和激進社會理論」研討會。2008年至2013年,他在倫敦大學金匠學院任教。2013年,他接受了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教授職位[10]

2007年,格雷伯(左)參加紐約市聯合廣場移民者集會

20世紀90年代後期,他開始積極參與政治活動。他是2011年佔領華爾街運動的關鍵人物之一。2011年11月,《滾石》雜誌稱讚格雷伯為占領華爾街運動提供了主題「我們就是那99%的人」。但是格雷伯卻說,這個口號「是大家集體創造的」[11]。2011年8月2日,他參與召集第一屆紐約市大會,當時僅有60名參與者。隨後,他參加工作組會議以及組織有關非暴力抵抗的法律和醫學培訓班。他曾在祖科蒂公園紮營數天,後離開紐約市前往得克薩斯州奧斯汀[3]

2019年10月11日,格雷伯在倫敦特拉法加廣場反抗滅絕活動中發表講話,談到「狗屁工作」與環境損害之間的關係[12]

2019年,他與妮卡·杜布羅夫斯基(Nika Dubrovsky)結婚[13]。2020年9月2日他在意大利威尼斯與妻子和朋友一起度假時,因急性胰腺炎在當地的一家醫院去世,享年59歲[14]。他在生前的最後一刻,依然像往常一樣活躍於Twitter[15]

出版物

參考資料

  1. ^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Staff List. 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2013-09-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9). 
  2. ^ 吳俊燊; 董牧孜. 占领华尔街运动发起人、人类学家大卫·格雷伯逝世,享年59岁. 新京報. 2020-09-04. 
  3. ^ 3.0 3.1 3.2 Bennett, Drake. David Graeber, the Anti-Leader of Occupy Wall Street: Meet the anthropologist, activist, and anarchist who helped transform a hapless rally into a global protest movement. Business Week. 2011-10-26 [2011-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22). 
  4. ^ Stuart Jeffries. David Graeber interview: So many people spend their working lives doing jobs they think are unnecessary. The Guardian. 2015-03-21 [2020-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9). 
  5. ^ Paid Notice: Deaths: Graeber, Ruth R.. The New York Times. 2006-04-20 [2011-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29). 
  6. ^ Kenneth Graeber. Abraham Lincoln Brigade: Spanish Civil War History and Education. [2011-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07). 
  7. ^ Berrett, Dan. Intellectual Roots of Wall St. Protest Lie in Academe. 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11-10-16 [2013-0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07). 
  8. ^ 8.0 8.1 8.2 Arenson, Karen W. When Scholarship and Politics Collided at Yale. The New York Times. 2005-12-28 [2011-12-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3). 
  9. ^ Graeber, David. David Graeber. Yale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Yale University. 2004 [2020-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4-02-22). 
  10. ^ Shea, Christopher. A Radical Anthropologist Finds Himself in Academic 'Exil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2013-04-15 [2013-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4-17). 
  11. ^ Graeber, David. The Democracy Project. Spiegel & Grau. 2013: 41. ISBN 978-0812993561. As a matter of historical record, since there is so much discussion of the origin of the slogan "We Are the 99 Percent," the answer is that - appropriately enough - it was a collective creation. 
  12. ^ Writers Marathon by Writers Rebel | Theatre in London. Time Out London. [2020-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0-12). 
  13. ^ David Graeber. I've never been married before. Even though the proper ceremony is later in London & Berlin, I have never been more moved that someone who actually knows me would want to be with me forever.. 25 April 2020 [12 September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3) –透過Twitter. 
  14. ^ Cain, Sian. David Graeber, anthropologist and author of Bullshit Jobs, dies aged 59. The Guardian. 2020-09-03 [2020-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3). 
  15. ^ 自述:我是怎样成为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 澎湃新聞. 2020-09-04 [2020-09-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26).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