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勒氏評論報
《密勒氏評論報》(英語:The China Weekly Review)是中國的一份已經不存在的英文報紙。
簡介
《密勒氏評論報》1917年6月9日在上海創刊,創辦人是美國《紐約先驅論壇報》駐遠東記者托馬斯·密勒,1919年起由約翰·本傑明·鮑威爾擔任主筆和發行人。
報紙最初的英文名稱是「Millard's Review of the Far East」(直譯為「密勒氏遠東評論」),1922年更名為「The Far East Weekly Review」(「遠東每周評論」),1923年更名為「The China Weekly Review」(「中國每周評論」),1950年又更名為「China Monthly Review」(「中國每月評論」);中文名稱則一直沿用「密勒氏評論報」[1]。
《密勒氏評論報》自創刊以來,一直奉行獨立辦報方針,以敢於批評時局為特色,主張中國應保持獨立自主,反對列強幹涉,更在當時大膽刊登毛澤東的生平及介紹中共根據地的文章。主編鮑威爾更曾多次親赴新聞現場採訪,並曾採訪過吳佩孚、馮玉祥和張作霖等中國政要,甚至曾親身經歷臨城劫車案並在被扣押期間堅持撰稿。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密勒氏評論報》遭查封,鮑威爾被日軍逮捕,遭受酷刑,導致雙腿殘疾。1943年,鮑威爾作為交換戰俘被遣返美國,1947年逝世[2]。
中國抗日戰爭結束之後,1945年10月20日,《密勒氏評論報》復刊,鮑威爾的兒子約翰·威廉·鮑威爾(小鮑威爾)及夫人接手了報紙。復刊後的《密勒氏評論報》仍堅持批評時局,反對國民政府的專制腐敗。1949年5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上海,《密勒氏評論報》繼續出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密勒氏評論報》成為唯一仍在中國大陸出版發行的美資媒體。1950年,《密勒氏評論報》改為月刊。因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及中國共產黨,以及在朝鮮戰爭期間報道美軍的負面新聞,西方多國對《密勒氏評論報》實行禁運,報社難以為繼,最終於1953年6月停刊,小鮑威爾夫婦回到美國。當時正值麥卡錫主義盛行的時期,小鮑威爾夫婦及《密勒氏評論報》副主編朱里安·舒曼遭到美國司法部門調查,最終於1961年因證據不足撤銷起訴。[3]
以鮑威爾為代表、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出身的眾多派駐遠東的美國記者,後來被稱為「密蘇里幫」(Missouri Mafia)或「密蘇里新聞幫」(Missouri News Colony)[4]。「密蘇里幫」中許多成員許多都曾在《密勒氏評論報》工作[2],如撰寫了《西行漫記》的著名記者埃德加·斯諾來到中國的首份工作便是在《密勒氏評論報》擔任助理編輯[5]。
參考資料
另見
- 《密勒氏評論報》 : 美國在華專業報人與報格 (1917-1953)(Millard's Review : a reflection of American journalistic professionalism in China (1917-1953)),鄭保國著,北京市 : 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ISBN︰9787301292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