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崔彥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崔彥進(922年—988年),大名(今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人,中國後漢後周北宋時期武將。

生平

早期仕途

純質有膽略,年輕時有膂力,善騎射。後漢乾祐年間,隸屬郭威帳下。後周廣順初年,補衛士。皇子郭榮(後來的周世宗)出任澶州節度使,他奉命領禁兵相隨。顯德初年,為控鶴指揮使。參與攻取南唐淮南地區,因功遷散員都虞候。隨軍平定瓦橋關,改東西班指揮使、領昭州刺史[1][2]

北宋初年,改控鶴右廂指揮使、領果州團練使。參與征討叛亂的昭義節度使李筠,為先鋒部署,以功遷常州防禦使。驍武副指揮使田紹斌隨崔彥進出征,攻破大會寨,以功遷龍捷指揮使。[3]崔彥進又隨軍平定叛亂的山南東道節度使李重進,改虎捷右廂。建隆二年(961年),遷侍衛步軍都指揮使、領武信軍節度使。[1][2]

參與滅蜀

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宋大舉伐後蜀,以忠武節度使王全斌為西川行營鳳州路都部署,崔彥進為前軍副都部署,[1][2][4][5]統領行營前軍,率禁軍步騎二萬、其他各州兵一萬出鳳州道。[6][7][8]王全斌等辭行時,宋太祖在崇德殿設宴,賜他們金玉帶、衣帛、鞍馬、戎器有差。太祖拿出地圖授王全斌等,於是問:「西川可取否?」王全斌等答曰:「臣等仗天威,遵妙算,克日可定。」太祖又對王全斌等說:「凡是攻克的城寨,只要收集其器甲、芻糧,其餘錢帛分給戰士,我所欲得的只是其土地罷了。」[9]

十二月,崔彥進與馬軍都監康延澤等追殺蜀敗軍,追過三泉山,到嘉州,俘殺很多。因蜀人斷棧道,宋大軍不能進軍,王全斌商議取羅川路入蜀。康延澤秘密對崔彥進說:「羅川路險,眾人難以一齊經過,不如分兵修棧道,可以約定在深渡會合大軍。」崔彥進派人告訴王全斌,王全斌答應了。不數日,閣道修成,宋軍於是進擊金山寨,又破小漫天寨,王全斌也率大軍由羅川到深渡與崔彥進會合。蜀軍依江列陣,崔彥進遣步軍都指揮使張萬友等攻擊之,奪其橋。暮夜時分,蜀軍退守大漫天寨。次日,崔彥進、康延澤、張萬友兵分三路攻打大漫天寨,蜀軍聚集精銳來抗拒,宋軍又大破之,乘勝攻克大漫天寨,擒寨主義州刺史王審超、監軍趙崇渥及三泉監軍劉延祚。蜀大將王昭遠趙崇韜引兵來戰,三戰三敗,宋軍追殺到利州北,王昭遠等逃跑退守劍門。王全斌等進入利州,獲軍糧八十萬斛。[7][8][9]

乾德三年(965年)正月蜀亡後,王全斌及崔彥進、樞密副使、左衛大將軍王仁贍等進入蜀都成都,日夜宴飲,不恤軍務,縱容部下擄掠他人子女貨財,蜀人苦之。曹彬屢請班師,王全斌等不聽。詔命蜀兵赴闕、優給軍裝和錢財,王全斌等擅自扣減其數目,縱容部曲侵撓,蜀兵憤怨思亂。兩路隨軍使臣大約一百餘人,王全斌、王仁贍、崔彥進等不令部卒送行,分派諸州牙校送行。三月,蜀地爆發後蜀舊將全師雄領導的叛亂。崔彥進與張萬友、歸州先鋒都指揮使高彥暉、通事舍人田欽祚分兵討伐,為全師雄所敗,高彥暉戰死,叛軍勢力更大。[8][10]叛亂平定後,乾德五年(967年)正月,蜀地臣民詣闕控告王全斌、王仁贍、崔彥進等破蜀時諸多不法事,三將等都被召還。王仁贍被詰問時歷數其他將領的過失,意圖為自己脫罪,未果。宋太祖以王全斌等新有功,不想治罪,令中書省門下省讓三將與告狀者對質,查出他們共收取錢六十四萬六千八百餘貫及蜀宮珍寶及外府庫藏。三將又被問罪擅自剋扣兵士軍裝錢、殺降致叛,都伏罪。太祖令御史台集百官於朝堂,商議三將的罪過。百官說三將依法當死,太祖特赦之,在金州設立昭化軍,貶崔彥進為昭化軍節度觀察留後。[1][2][7][11][12][13]

虎捷卒薛超隨崔彥進伐蜀,錄功補虞候,遷十將。[14]

參與滅漢

開寶九年(976年)四月,宋太祖郊祀西洛,崔彥進來朝,獲授彰信軍節度使[1][2][15]

太平興國二年(977年),移鎮河陽。四年(979年)正月,宋太宗遣將攻打北漢都城太原,命崔彥進、彰德軍節度使李漢瓊桂州觀察使曹翰、彰信軍節度使劉遇各攻其城之一面。[16][17]御帶張崇貴隨崔彥進、李漢瓊先行查看水草。[18]崔彥進與郢州防禦使尹勛攻其東面,[2]李漢瓊、冀州刺史牛思進攻其南面,曹翰、翰林使杜彥圭攻其西面,劉遇、光州刺史史珪攻其北面。[19][20]崔彥進督戰甚急,太宗嘉獎。[1][21]

幽燕失利

北漢滅亡後,六月,崔彥進率數萬軍參與攻打遼朝治下的幽州[2]又與內供奉官江守鈞率兵攻幽州城西北,定國節度使宋渥攻其南面,劉遇攻東面,定牙節度使孟玄喆攻西面。都監秦翰隨崔彥進出征,以善戰聞名。[18]七月,宋軍被軍所敗而班師,詔崔彥進與西上閣門副使薛繼興、閣門祗候李守斌領兵屯關南,[1][16][19][22]便宜從事。太宗對諸將說:「契丹必來寇邊,應該合兵設伏夾擊之,可獲大捷。」 [20]

九月,遼以南京留守燕王韓匡嗣為都統,南府宰相耶律沙為監軍,與惕隱耶律休哥、南院大王耶律斜軫、權奚王耶律抹只等各率所部兵南征,大同軍節度使耶律善補領山西兵分兵而進。遼軍侵犯遂城,鎮州都鈐轄、雲州觀察使劉廷翰先在徐河列陣,崔彥進秘密從高陽關兵出黑蘆堤北,經過長城口,銜枚來到敵軍後方,李漢瓊、知定州崔翰的軍隊也相繼來到。十月,眾軍及高陽、鎮、定路先鋒都監張繼能等合力在滿城大破遼軍,[23]斬首萬餘級,獲馬千餘匹,生擒其將三人,俘老幼三萬戶及兵器軍帳甚眾,[1][18][22]遼軍投西山坑谷中而死的不可勝計。同月,崔彥進以滅漢之功加檢校太尉[19]太宗得知敗遼捷報,手詔褒獎諸將。[20]崔翰以功擢武泰軍節度使[16]

五年(980年)十月,遼軍圍瓦橋關。十一月,太宗北巡。當月,宋軍夜襲遼營,被遼突呂不部節度使蕭干、四捷軍詳穩耶律痕德擊退。耶律休哥敗宋軍於瓦橋東,又奮擊擊敗出戰的宋守將荊嗣[24]宋軍在水南列陣,被耶律休哥涉水擊破,追到莫州,殺傷甚眾。宋軍又到,被遼軍全殲。隨即崔彥進、張繼能大破遼萬餘眾於唐興口,斬首三千餘級,遼軍班師。關南上報,太宗於是以崔彥進為關南兵馬都部署,[22][25]轉張繼能為殿頭高品。[18]六年(981年)十月,又以崔彥進為關南兵馬都部署。[26]崔彥進在靜戎北抵禦遼軍,在慎興口下寨。七年(982年)四月,遼景宗親率萬餘騎入侵,崔彥進遣護高陽關屯兵袁繼忠及其部下時任龍猛副指揮使荊嗣率所部渡拒馬河,率承受定州路奏事李繼宣等與高陽關都監劉文裕於唐興、滿城擊敗攻打高陽關的一路遼軍,[19][27][28][29]斬首二千級,[30]追奔二十餘里,[1][31]獲兵器羊馬數萬。[32]遼守太尉奚瓦里中流矢死。時任統軍使耶律善補為宋伏兵所圍,為時任樞密使耶律斜軫所救得免。五月,遼軍撤退。[23]

八月,時任儀鑾副使江守鈞因擅自借崔彥進、威遠節度使曹翰錢,被問訊查實,判處杖刑,降為高品。[32]

雍熙三年(986年)正月,太宗北伐,分兵三路,詔崔彥進為幽州道行營馬步軍水陸副都部署,與都部署曹彬、西北道都部署米信雄州忠武軍節度使潘美出雁門道。三月,宋軍攻克岐溝、涿州、固安、新城,遼于越耶律休哥上報奏知,遼聖宗派出援軍。五月,宋軍失利,被俘虜將吏、繳獲馬牛、器仗甚眾。[33]崔彥進因違背曹彬節制,從其他道路回軍,為敵軍所敗,獲罪被召還。六月,大名府趙昌言上書請求斬殺曹彬等戰敗將領,太宗覽奏摺後讚嘆,優詔褒獎,不久召拜御史中丞[34]太宗詔翰林學士賈黃中、右諫議大夫雷德驤、司門員外郎知雜事李巨源召曹彬、崔彥進、米信、西北道副都部署杜彥圭、行營都監郭守文、馬步都指揮使傅潛、押陣部署陳廷山、排陣使蔡玉、先鋒都監薛繼昭九人去尚書省訊問。七月,賈黃中等說曹彬等九人依法皆當斬首。太宗詔百官議之。崔彥進被貶為右武衛上將軍,[1][2]曹彬、米信等也都被貶官。[35][36][37][38]

晚年

雍熙四年(987年)春,授保靜軍節度使端拱元年(988年),得病,召回京,去世。贈侍中[1][2]

崔彥進頻繁立下戰功,但好聚財貨,在治所都沒有善政。死後,諸子爭家財,被有司懲治。太宗召見崔彥進諸子,親自決斷,對左右說:「朕不宜親臨如此細務,只是因為崔彥進曾任節度使,不欲令其子有辱於父罷了。」[1]

子孫

評價

  • 《宋史》論曰:崔彥進與王全斌征蜀,黷貨殺降,以致蜀亂,惟劉廷讓一軍秋毫無犯,紀律嚴否於斯別矣(紀律是否嚴明的區別在這裡)。[1]

注釋及參考文獻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宋史》卷二百五十九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東都事略
  3. ^ 《宋史》卷二百八十
  4. ^ 《新五代史》卷六十四
  5. ^ 《宋史》卷四百七十九
  6. ^ 《宋史》卷一
  7. ^ 7.0 7.1 7.2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
  8. ^ 8.0 8.1 8.2 《續資治通鑑》卷四
  9. ^ 9.0 9.1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五
  10. ^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六
  11. ^ 《宋史》卷二
  12. ^ 《宋史》卷二百六十四
  13. ^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七
  14. ^ 《宋史》卷二百七十五
  15. ^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十七
  16. ^ 16.0 16.1 16.2 《宋史》卷二百六十
  17. ^ 《續資治通鑑》卷九
  18. ^ 18.0 18.1 18.2 18.3 《宋史》卷四百六十六
  19. ^ 19.0 19.1 19.2 19.3 《宋史》卷四
  20. ^ 20.0 20.1 20.2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十
  21. ^ 《宋史》作太祖嘉獎,誤。
  22. ^ 22.0 22.1 22.2 《續資治通鑑》卷十
  23. ^ 23.0 23.1 《遼史》卷九
  24. ^ 遼史》誤作「張師」。
  25. ^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十一
  26. ^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十二
  27. ^ 《宋史》卷三百零八
  28. ^ 《宋史》卷四百六十三
  29. ^ 《續資治通鑑》卷十一
  30. ^ 《宋史·袁繼忠傳》作「殺獲數萬眾」,此從《續資治通鑑長編》。
  31. ^ 《宋史》卷二百七十二
  32. ^ 32.0 32.1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十三
  33. ^ 《遼史》卷十一
  34. ^ 《宋史》卷二百六十七
  35. ^ 《宋史》卷五
  36. ^ 《宋史》卷二百五十八
  37. ^ 《續資治通鑑》卷十三
  38. ^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