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引揚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引揚(日語:引き揚げひきあげ Hikiage */?,原意為「拔出」,引申為「撤下」或「撤退」)指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投降後,原居於日本在海外各殖民地及佔領地的日本國民陸續遭遣返日本本土的歷史事件,中國方面則稱為日僑遣送日俘僑歸國[1]日本僑俘遣返[2]日僑日俘遣返[3]。而回到日本的人又被稱為引揚者[4]

概論

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後,大日本帝國陸續獲得台灣澎湖群島朝鮮半島庫頁島千島列島等地,並將這些新獲得的領土稱為「外地」,並有大量日本人移居到這些地區。中日戰爭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也有不少日本人移居到戰時的日本佔領地。

1945年8月15日,日本昭和天皇宣布日本投降,中日戰爭與太平洋戰爭結束,也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由於日本在戰後失去外地的主權和統治權,加上原佔領區內的日籍居民,使得遣返在這些區域居住內的日本人成為日本政府當時的迫切問題之一。相對於遣返軍人稱為「復員」,遣返平民則稱為「引揚」。此前,中美英蘇四國簽署的《波茨坦公告》已表明四國在戰後對日本的處理決定。公告第十二條明確要求日本占領軍撤回。8月14日,日本外務省接受《波茨坦公告》,但當天仍訓令其駐外使領館執行日本僑民定居當地的方針。10月15日,美國主導的盟軍總司令部廢除日本外務省的外交功能,厚生省接替負責僑俘遣返事宜,下設地方救助局和派出機構。1948年5月,又設立獨立的負責機構——歸國者求助廳。從1945年開始撤退僑俘,至1949年底,約有624萬名僑俘返回日本。在此之後人數日漸減少。1954年,歸國者救助廳改組為歸國者救助局,隸屬於厚生省[a]

中華人民共和國研究者統計的被遣返總人數為660萬人,過半在漢地(關內)、滿洲國台灣[2]。遣返事宜由太平洋戰場上,主要的戰勝國——美國[2][5]蘇聯[6]主導、控制。

美國政府出於消滅日本在占領地影響的政治目的,希望將日本僑民、戰俘全部遣返回國[5]。在中國大陸和台灣,包括被蘇聯押送至西伯利亞的47萬[3](或稱59.4萬[2]關東軍俘虜在內,日方遺留了近400萬[b]的日本僑民和日軍俘虜。中國國民政府在美國政府參與、協助下,進行了數年的僑俘遣返。雖然中美雙方在遣返工作中存在分歧,但大體完成遣返工作,絕大多數日本僑俘被遣返回國[5]。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至1960年代政府又對中國東北地區剩餘的4萬遺華日僑和日俘進行了集體遣返,另有部分遺留者獲得了中國國籍[c]

蘇聯控制下的日本戰俘遣返因西伯利亞滯留者問題,在日後深刻影響了日蘇兩國的關係[6]

備註

  1. ^ 徐志民文章[2]的「五、遣返日本僑俘研究的思考」。
  2. ^ 在中國大陸和台灣的日本僑俘總數有多種說法,一是394萬人,其中日俘194萬人,日僑200萬人[3];二是370萬人,其中滿洲近170萬人,關內約210萬人,台澎近50萬人[2]
  3. ^ 徐志民文章[2]稱「只有極少數人獲得中國國籍」,未提供具體數據。

參考資料

  1. ^ 光復初期日僑遣送.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電子報內容 (中文(臺灣)).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徐志民. 《抗战胜利后中国遣返日本侨俘研究》. 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廣東省廣州市: 暨南大學). 2015, (2015年第5期): 10–19. ISSN 1000-5072 (簡體中文). 
  3. ^ 3.0 3.1 3.2 張小英. 日侨日俘大遣返.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來源:北京日報. 2015-09-15 [2019-08-21] (簡體中文). 
  4. ^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全球華文寫作中心日本事務員 蔡鈺淩. 日本書房》戰後日本的「他者/異物」:安部公房、後藤明生、林京子的「歸鄉」之路. [2020-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9). 
  5. ^ 5.0 5.1 5.2 劉恆. 《抗战胜利后中美在遣返日俘日侨问题上的合作与分歧》. 文史博覽(理論) (湖南省長沙市: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湖南省委員會). 2015, (2015年第4期) [2019-08-20]. ISSN 1672-865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0) (簡體中文). 
  6. ^ 6.0 6.1 趙玉明. 《战后苏联地区日本战俘集中遣返过程的历史考察》. 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 (北京市: 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 2015, (2015年第3期): 54–59 [2019-08-20]. ISSN 1671-846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0) (簡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