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方便 (佛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佛教
波羅蜜(度)
 
南傳十波羅蜜
(十波羅蜜)
佈施
持戒
出離
忍辱
真實
決意
精進
智慧
   
北傳六波羅蜜
六度/十度)
佈施
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般若
方便
 
 

方便梵語upāya藏語ཐབས་威利轉寫thabs),又稱善巧方便善權方便等,音譯烏波野漚和傴和,佛教術語,意為用各種權宜辦法引導眾生進入於佛道[1]。有時也稱方便勝智梵語उपायज्ञानकुशलः羅馬化:upāya-jñāna-kuśalaḥ[2],或梵語उपायकौशल्यम्羅馬化:upāya-kaushályam[3]巴利語upāya-kusala藏語ཐབས་ཤེས་པ་ལ་མཁས་པ།威利轉寫thabs shes pa la mkhas pa[2],或藏語ཐབས་ལ་མཁས་པ།威利轉寫thabs-la-mkhas-pa[3]),音譯漚和俱舍羅傴和俱舍羅憂婆嬌舍羅[4]

詞源

梵語upāya本義為方法、辦法、教導法,在佛教中用作權宜之法。漢地譯作方便,方爲方法,便為便用。

另外,為修正行之預備前行,譯作加行,舊譯又作方便,其梵語為prayoga,而非權巧方便、善巧方便的梵語upāya。

大乘辨義

大乘佛教認為說明佛的道理,不一定要使用語言[5],傳法者甚至可以言語道斷,由此建立兩種方便[6]

第一種方便義同權宜、能力,佛弟子應該將它們用於解脫眾生,一切語言的教義都屬於這種方便。善用方便的佛弟子是模範。[7]

第二種方便義同入口,狹義上指判教體系下不同教下的連接,廣義上指結緣。一種教義並不真實,但修習這種教義卻能讓人接觸到更真實的教義,這個教義就是方便出現的;邀請他人與傳教無關,但邀請他人讓人更容易被傳教,這個邀請就基於方便的名義。

如,某甲追殺某乙,某乙從菩薩面前逃過,某甲尾隨而至,問菩薩:「某乙逃往何道?」若菩薩如實回答,可能會害某乙被殺,在這種情況下,菩薩可以「方便妄語」答非符實,幫助某乙逃命。[來源請求]雖方便法為戒律開緣,但仍可能造,因此要謹慎運用。比如,《大般涅槃經》提到,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時,用各種方便法斥責作惡眾生,止行十惡,令行十善,趨入佛道,因此在成佛後,感召來外道的惡罵詆毀。另外,方便法可能成為破壞戒律的藉口,因濫用而導致惡劣的後果,因此有「方便出下流」之說。

為避免犯戒,方便法的運用需要攝於四攝法,即慈悲愛語利行同事

分類

  1. 體外方便[8]
  2. 體內方便[8]

參見

註釋

  1. ^ 《法華玄贊》曰:「權巧方便,實無此事,應物權現,故言方便,謂以三業方便化也。此對實智名為方便,利物有則曰方,隨時而濟名便。」
  2. ^ 2.0 2.1 rigpawiki. [2019-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9). 
  3. ^ 3.0 3.1 rigpawiki. [2019-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5). 
  4. ^ 吉藏《法華義疏》卷三:外國稱傴和俱舍羅。傴和稱為方便,俱舍羅名為勝智,為方便勝智也。
  5. ^ 《入楞伽經》:或有佛土瞪視顯法,或現異相,或復揚眉,或動目睛,或示微笑嚬呻謦欬憶念動搖,以如是等而顯於法。[1]
  6. ^ 《佛學大辭典》:有二釋:一對般若而釋。二對真實而釋。[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7. ^ 維摩詰經·方便品》:「長者維詰以如是等無量方便,饒益眾生」
  8. ^ 8.0 8.1 《佛學大辭典》【方便】:蓋法華已前之方便,為對真實之方便,方便之外有真實,因而謂之為體外之方便。今三乘之方便,即顯一乘之實法者,是乃方便品中所說,故謂之為體內之方便,又曰同體之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