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市行政區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無錫市行政區劃[1]
政府駐地 梁溪區
人口 470萬人
面積 4628平方千米
行政區劃代碼 320200
電話區號 0510
郵政編碼 214000
政府網站 http://www.wuxi.gov.c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現在的無錫市是一個由梁溪區錫山區惠山區濱湖區新吳區5個市轄區以及宜興市江陰市2個縣級市組成的地級市,共有470萬人,全市面積約為4628平方千米,市政府位於梁溪區。

歷史沿革

簡史

1949年4月23日23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9軍87師從光復門進駐當時的中華民國無錫縣中華民國政府對無錫的管轄隨之結束。[2]次日,原無錫縣被劃分為無錫市和新無錫縣,無錫市人民政府成立。[3]:3204月26日,蘇南行署區在無錫市成立並開始管轄無錫等地區。[4]:595[5]:1051952年11月15日,蘇南行署區和蘇北行署區合併為江蘇省[4]:597次年1月江蘇省人民政府成立,[4]:223無錫市成為了江蘇省地級市並被劃分為8個行政區,稱作一區至八區。1955年5月27日,無錫市七區和八區被並至六區,1956年7月,一區更名為崇安區,二區更名為工運區,三區更名為南長區,四區更名為西新區,五區更名為北塘區,六區為更名郊區[6]:125

而無錫縣的管轄者則在此後多次變化,1983年3月,無錫縣的蘇州管轄部分被改為無錫市管轄並不再改屬到其他地區的名下,江陰縣和宜興縣也於此時也被轉給無錫市管轄。[7]:2731987年4月23日,江陰縣被改為縣級市江陰市[7]:296[8]:854次年[9]:4341月9日,宜興縣被改為縣級市宜興市[8]:19951995年6月8日,無錫縣全縣被改為縣級市錫山市[5]:918但在2000年12月21日它又被改為無錫市管轄的錫山區惠山區兩個行政區。[10][11]

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無錫市的崇安區南長區北塘區三區並為梁溪區,將無錫新區改為新吳區,負責管轄碩放、梅村、新安、鴻山、江溪和旺莊6個街道,無錫市今天的行政區劃最終形成。[12][13]

時間軸

1949年前

  • 前202年,始置無錫縣,屬會稽郡。
  • 9年,始建國元年,改名為有錫縣。
  • 25年,東漢建武元年,復置無錫縣。
  • 234年,三國吳省無錫縣。
  • 281年,西晉太康二年復置無錫縣,屬毗陵郡
  • 1295年,元元貞元年,升無錫為州,屬江浙行中書省常州路
  • 1368年,明洪武元年,仍稱無錫縣,屬中書省常州府
  • 1724年,清雍正初,分無錫縣為無錫、金匱兩縣,均屬常州府。
  •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無錫、金匱兩縣合併,復稱無錫縣,屬蘇常道。 
  • 1927年,北伐成功、江蘇光復,廢道治,無錫縣直屬江蘇省。
  • 1934年,國民政府設江蘇省第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於無錫,轄武進江陰崑山寶山等十縣。
  • 1937年,七七抗戰爆發,是年11月15日無錫縣政府遷陸區,翌年起,縣府機關先後轉進梅村、八士、雪堰橋等地開展活動。
  • 1938年,日軍設立偽江蘇省政府,省府由鎮江遷蘇州,無錫為省直轄縣,並設偽無錫縣知事公署。
  • 1940年9月,偽無錫縣政府成立。
  • 1945年8月15日,日軍投降,抗戰勝利。10天後,無錫縣縣長范惕生入城着手接收工作。
  • 1949年4月23日,解放軍占領無錫。

蘇南行署區無錫市

  • 1949年4月24日,原無錫縣分為無錫市、無錫縣,設立無錫市人民政府,顧風、包厚昌為首任正副市長;4月26日,蘇南行署區成立,駐無錫市,管文蔚任主任;無錫市下轄無錫縣及三個指導區。
  • 1952年11月15日,蘇南行署區、蘇北行署區南京市合併建立江蘇省,次年省政府正式成立,無錫市成為江蘇省省轄市。

江蘇省無錫市

  • 1953年1月1日,重新編制市內行政區劃,無錫市劃分為八個行政區,稱一區至八區,並轄無錫縣;[14]2月6日,原轄無錫縣編入蘇州專區;3月27日,蘇州專區所屬的無錫縣劃出部分區域,分別編入無錫市六區、七區。
  • 1954年6月2日,蘇州專區所屬的無錫縣劃出部分區域,編入無錫市六區。
  • 1955年5月27日,市七區、八區合併至六區;7月12日,一區更名崇安區、二區更名工運區、三區更名南長區、四區更名西新區、五區更名北塘區、六區更名郊區
  • 1957年3月15日,蘇州專區所屬的震澤縣劃出部分區域,編入無錫市郊區。
  • 1958年6月,工運區編入崇安區、西新區編入南長區與北塘區;7月6日,蘇州專區所屬的無錫縣編入無錫市;7月8日,郊區編入無錫縣。
  • 1960年5月,無錫縣劃出原郊區部分,成立太湖區[14]又劃出部分區域,分別編入崇安區、南長區、北塘區。
  • 1962年9月25日,無錫縣劃歸蘇州專區領導。[14][5]:111[6]:127[15]:104
  • 1963年,太湖區更名郊區。[6]:125[16]:1995
  • 1968年3月21日,崇安區更名為崇武區。[14]
  • 1978年8月25日,崇武區復名為崇安區。[14]
  • 1980年7月,郊區劃出部分區域,成立馬山辦事處。
  • 1983年1月18日,蘇州地區所屬的江陰縣、無錫縣,鎮江地區的所屬宜興縣編入無錫市;7月7日,馬山辦事處併入郊區。
  • 1987年4月23日,江陰縣撤縣建市,成立江陰市;12月22日,郊區劃出部分區域,成立馬山區
  • 1988年1月9日,宜興縣撤縣建市,成立宜興市
  • 1992年6月2日,無錫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在郊區錫南片區正式成立,代表市政府在開發區內行使市級經濟管理和審批權限。
  • 1995年1月11日,市政府改組原經濟技術開發區為無錫新區;6月8日,無錫縣撤縣建市,成立縣級市錫山市[6]:126[17]:87[14]
  • 2000年12月21日,錫山市撤市,劃出部分區域,分別成立錫山區惠山區;馬山區與錫山市的剩餘區域併入郊區,郊區更名濱湖區,至此無錫形成六區二市(縣)的地區構成。[18][14]
  • 2002年1月30日,濱湖區南站鎮、坊前鎮、梅村鎮的行政管理歸屬無錫市新區管理委員會;濱湖區中橋街道、蘆莊街道的行政管理歸屬南長區;濱湖區劉潭街道的行政管理歸屬北塘區。到2002年底,無錫市區七區的格局形成。[14]
  • 2015年10月13日,崇安區、南長區、北塘區合併設立梁溪區;以錫山區的鴻山街道和濱湖區的江溪、旺莊、碩放、梅村、新安街道(即原無錫新區)分設新吳區。無錫市今天的五區二市行政區劃最終形成。[19]

行政區劃

市轄區

錫山區數字包含錫山經濟技術開發區所轄2街道;惠山區數字包含無錫(藕塘)職教園區所轄錢橋街道;江陰市數字包含江陰臨港新城所轄2街道、2鎮及江陰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所轄城東街道;宜興市數字包含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所轄1街道、1鎮及宜興經濟開發區所轄屺亭街道。

名稱 區劃代碼[1][20] 圖片 建立時間 面積[21] 政府駐地[1] 郵政編碼[1] 行政區劃[22]
街道 社區 行政村
錫山區 320205 2000年12月21日[11] 399.11平方千米 東亭街道 214100 5 4 42 76
惠山區 320206 2000年12月21日[11] 325.12平方千米 堰橋街道 214100 5 2 54 56
濱湖區 320211 2000年12月21日[11] 628.15平方千米 蠡湖街道 214000 8 1 102 8
梁溪區 320213 2015年11月30日[11] 71.50平方千米 崇安寺街道 214000 17 -- 152 --
新吳區 320214 2016年2月20日[23] 220.01平方千米 新安街道 214000 6 82 33

縣級市

名稱 區劃代碼[1][20] 圖片 建立時間 面積[21] 政府駐地[1] 郵政編碼[1] 行政區劃[22]
街道 社區 行政村
宜興市 320282 1988年1月9日 1996.61平方千米 宜城街道 214200 4 14 95 216
江陰市 320281 1987年4月23日 986.97平方千米 澄江街道 214400 5 10 58 243

參考文獻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江苏省(苏)-无锡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2017-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1). 
  2. ^ 尤文華. 追忆历史:今天是无锡解放60周年纪念日. 人民網. 2009-05-19 [2017-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8). 
  3. ^ 江苏省志:政府志.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05. ISBN 7214039273. 
  4. ^ 4.0 4.1 4.2 江苏五十年,1949-1999. 中國統計出版社. 1999. 
  5. ^ 5.0 5.1 5.2 江苏省志:民政志 70. 北京方志出版社. 2002. ISBN 7-80122-746-8. 
  6. ^ 6.0 6.1 6.2 6.3 史為樂.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1949-2002). 人民出版社. 2006. ISBN 9787010059709. 
  7. ^ 7.0 7.1 賀光輝. 中國城市. 改革出版社. 1990. 
  8. ^ 8.0 8.1 嚴伯英; 吳金虎. 江苏省江阴市志.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 ISBN 7-208-01458-2. 
  9. ^ 江苏年鉴.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8. 
  10. ^ 孫靈萱.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2000年). 中國網.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2015-10-15 [2017-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21).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第十八次全国财政理论讨论会文选.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11-02-01. ISBN 9787509526187. 
  12. ^ 省政府关于调整无锡市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 江蘇省人民政府. 2015-11-30 [2017-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6). 
  13. ^ 省政府关于调整无锡市部分行政区划的通知. 江蘇省人民政府. 2015 [2017-01-15]. [永久失效連結]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劉沛. 从传言到官方确认 无锡行政区划调整浮出水面. 新華網. 2015-12-30 [2017-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6). 
  15. ^ 苏州市志 1. 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5. ISBN 9787214013835. 
  16. ^ 中国新编地方志总目提要 1. 方志出版社. 2006. 
  17. ^ 中国地方志年鉴. 2004. 
  18. ^ 国务院关于同意江苏省调整无锡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 中國政府網. 2000-12-21. 
  19. ^ 2015年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变更情况.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2016-02-24 [2017-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6). 
  20. ^ 20.0 2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2017-0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21. ^ 21.0 21.1 江蘇省統計局、國家統計局江蘇調查總隊. 《江苏统计年鉴2015》.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5年9月. ISBN 978-7-5037-7507-9. ,數字為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數據
  22. ^ 22.0 22.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14》.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4年8月. ISBN 978-7-5037-7130-9. 
  23. ^ 无锡市新吴区2月20日成立 魏多担任区委书记. 人民網. [2016-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22).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