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柏林通訊博物館

座標52°30′35″N 13°23′13″E / 52.50972°N 13.38694°E / 52.50972; 13.38694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52°30′35″N 13°23′13″E / 52.50972°N 13.38694°E / 52.50972; 13.38694

柏林通訊博物館。

柏林通訊博物館(德語:Museum für Kommunikation Berlin)是德國聯邦直屬的公法基金會——德國郵電基金會德語Museumsstiftung Post und Telekommunikation成員之一。柏林通訊博物館位於柏林米特區萊比錫大街16號,所在的建築原來是帝國郵政博物館(Reichspostmuseum)。1977年,這座建築被列入文化遺產受到保護。

建築歷史

癸干忒斯抱着地球儀。
1895年左右,一張明信片上描繪的帝國郵政局建築,可見正立面的兩座高塔。
1900年一張郵票上的帝國郵政局。

帝國郵政博物館

柏林通訊博物館的前身是由德意志國郵政署署長海因里希·馮·史蒂芬德語Heinrich von Stephan於1872年建立的帝國郵政博物館。這座博物館是當時世界上首批以技術史為主題的博物館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從文化史的角度展示交通通信古代社會到現代社會的發展」[1]。位於萊比錫大街的建築於1871年到1874年間建成,起初是德意志國郵政局德語Reichspostamt所在地,但那時就已開始了藏品的收集。建築的設計師是卡爾·施瓦特羅德語Carl Schwatlo,他為德意志國郵政德語Reichspost設計了許多機構建築。在建築的揭幕儀式上,德國皇帝威廉一世評價道:「好!簡潔而大方的設計![2]」1893年到1897年間,建築師恩斯特·哈克德語Ernst Hake[3]奧托·特肖德語Otto Techow (Architekt)弗朗茨·阿倫斯德語弗朗茨·阿伦斯對建築進行擴建,並建成帝國郵政博物館。1895年,建築主入口的屋頂上安置了恩斯特·溫克德語Ernst Wenck的作品:癸干忒斯抱着地球儀。此雕塑象徵着郵政和通信的世界意義。

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博物館關閉。第二次世界大戰中,1943年開始對柏林的轟炸德語Luftangriffe auf Berlin和1945年戰爭結束前夕的激烈巷戰,對這棟建築造成了很大損壞,戰後僅殘存外圍圍牆。

民主德國郵政博物館

戰後,建築的位置劃歸占區,也就是東柏林。1956年,因為法蘭克福新的聯邦郵政博物館建立,以及在西柏林烏拉尼亞德語Urania (Berlin)即將成立一家小型的郵政博物館,萊比錫大街的這處舊址終於開始整修。整修的成果是1958年建成了一個很小郵票展覽館。為配合1987年柏林建城750周年紀念的活動德語Geschichte Berlins#750-Jahr-Feier,1981年,東德統一社會黨政治局決議,要重建萊比錫大街的這座建築,並作為民主德國的郵政博物館重新開放。建築家克勞斯·尼貝加爾(Klaus Niebergall)負責工程設計,不過施工工作一再推遲,1987年只有規劃展區的一部分得以開放。剩餘的工作直到1990年柏林牆倒塌之後,才以建築中庭的完工而宣告結束。

通訊博物館

1992年,建築事務所Henze & Vahjen接下任務,將博物館的主體建築按照歷史文物保護的目的重新整修,並制定新的建築使用方案。保護建築原始風貌是整修工作的首要原則。但一些在原先重建計劃中不復存在的部分,比如入口房頂兩側的兩個裝飾塔,只好放棄。1980年代臨萊比錫大街擴建的部分,保留它自己的層高,並和主建築相連。主建築中庭下方,擴建出一個地下層,用於收藏博物館最具價值的藏品,包括世界上最著名的郵票——藍色毛里求斯德語Rote und Blaue Mauritius。1997年9月,建築的封頂儀式舉行,參照原始模型製作的癸干忒斯雕塑,被重新安放在主入口的上方。1999年8月,建築施工完成並交付使用,前後總耗資六千萬德國馬克。2000年3月17日,德國聯邦總統為通訊博物館舉行開館儀式。

館藏

館藏歷史

帝國郵政博物館範圍廣泛的收藏任務是,「首先(要收藏)郵政和電報所常用的物件、設備和模型,然後是圖片展示(……)以及其他有關各個時代、民族的文字資料、情報和交通運輸設施的展品[1]。」為此,之後的數十年間,博物館逐漸收集到了極其廣泛和有價值的藏品。博物館不僅展示歷史文物,而且向參觀者展示後來新出現的通訊方式,如航空信、廣播、傳真電報和電視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博物館館藏被迫縮減和轉移,許多留在館內的展品都沒能躲過戰火。館藏最重要的部分被轉移到了巴伐利亞的瓦爾特斯豪森宮。戰爭結束後,占領巴伐利亞的美軍拒絕了位於柏林蘇戰區的郵政博物館提出歸還藏品的要求,並於1947年,將戰時轉移出的藏品轉交給了德意志郵政(西德)。1958年,這些藏品在新成立的法蘭克福聯邦郵政博物館重新展出。最珍貴的郵票收藏,在戰爭結束之前,被小心地運往今天薩克森-安哈爾特州艾斯萊本。戰後混亂時期,藏品被洗劫,最珍貴的幾枚郵票也消失不見。1976年重見天日時,東德政府提出歸還要求。直到1990年兩德統一,這些郵票才重新歸入波恩德國郵品檔案德語Archiv für Philatelie

除了法蘭克福的聯邦郵政博物館,聯邦德國還有眾多地方性的郵政博物館和收藏館。1995年,這些博物館不再隸屬於改革後的德國郵政德國電信,而以「郵政和電信博物館基金會(Museumsstiftung Post und Telekommunikation)」的名義納入一家公法基金會管理。柏林通訊博物館也由此基金會管理。

博物館現狀

隸屬基金會的各家博物館有各自不同的側重點。法蘭克福通信博物館介紹電信發展史,而柏林通訊博物館主要介紹郵政發展史。柏林的收藏主要由三部分組成:

  • 運輸歷史和交通。交通工具的例子,比如四輪馬車、郵政火車車廂、汽車,此外還有地圖類藏品和郵資交割的相關物品。
  • 郵政局的歷史和它之後產生的各類機構,以及相關的檔案和照片收藏。這方面的展品主要是郵局標誌、郵差制服、郵箱德語Postbriefkasten (Deutschland)、郵票自動售賣機,以及信件分揀設備、郵局建築和郵政機構的相關物件、郵政廣告和郵政為社會提供的其他服務。
  • 書信的歷史,信件、明信片,書寫文化的設備(書寫工具,書寫家具,印章等等),雕版印刷,郵戳,郵票設計。

由於空間限制,藏品的各個分支並未完整地在博物館本部展出,而是分在各地。博物館的網頁上有更詳細的信息。

注釋

  1. ^ 1.0 1.1 德國郵電基金會網頁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藏品歷史。(德文)
  2. ^ 柏林州紀念碑管理局頁面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0-03-15.,關於博物館的介紹。(德文)
  3. ^ „Structurae「關於建築師恩斯特·哈克的介紹(德文)

參考文獻

  • Sigrid Randa-Campani (Hrsg.): …einfach würdiger Styl! Vom Reichspostmuseum zum Museum für Kommunikation. In: Katalog der Museumsstiftung Post und Telekommunikation. Nr. 6, Umschau, Heidelberg 2000, ISBN 3-8295-7026-0.
  • Joachim Kallinich (Hrsg.): Botschaft der Dinge. In: Katalog der Museumsstiftung Post und Telekommunikation. Nr. 18, Edition Braus, Heidelberg 2003, ISBN 978-3-89904-056-2.

外部連結